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
2009-10-23温园园
温园园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人们给“健康”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包括过去所指的生理上的健康,还应当包括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心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现代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具有“节奏快、强度高、压力大”的特点。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则是难以适从的。因此,健康心理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但是,现代人的心理状况却十分令人担忧。近些年,我国大中小学生中,因为各种心理障碍而导致自杀、精神分裂、抑郁寡欢、身体衰弱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在整个教育组成部分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学校体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中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人的心理健康首先是建立在一定人生态度基础上的。面对同样的环境和挫折,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行为表现:有的人碰到困难并遭受严重的打击,但仍然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激情;而有的人并没有遭受严重的打击,遇到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耿耿于怀,从此一蹶不振,甚至绝望,成了不良情绪的“俘虏”。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应当告诉他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做贡献,使自己的生命发出光和热。一个人如果多想这一点,就会有宽广的胸怀,再从性格方面清醒地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促进他们个性健全地发展。我曾遇到一位女生,因初学蹲踞式跳远而扭伤了脚,她就认为搞体育“危险”而不参加早操,遇到上体育课不是装病就是躲起来。我找到她,给她讲上体育课扭伤脚是件小事,根本不是什么“危险”。我还给她讲了关于郑海霞的故事,前国家女子篮球队员郑海霞尽管自己的年龄偏大,腰伤、腿伤困扰她,但她仍然坚持训练,坚持比赛,为了中国的荣誉排除一切困难,顽强拼搏在篮球场上。最后我对她说:“你因扭伤了脚就怕体育,说明你很软弱,而体育锻炼恰恰可以使你变得勇敢、顽强,快加入体育锻炼的行列吧!”心理障碍一
克服,该女同学后来体育锻炼非常刻苦。
二、调节心理状态,学会解脱
情绪不好,思想不畅快,不但有损健康,而且影响学习。不过,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从事适当的体育锻炼,倒是改变不良情绪的好方法。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把这一方法授予学生,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保卫健康。
人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机制,情绪与大脑的皮下组织存在直接的联系,情绪的兴奋产生于大脑的深部,后扩散到整个有机体。在心脏、血管及其他各器官中留下痕迹,这一痕迹将影响整个有机体的机能发挥。其实,心理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譬如:“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这时心里一想到操场,我现在感觉良好。”于是毅然跑出门去。总之,当学生出现情绪不稳,或情绪障碍时,通过户外锻炼(如步行、慢跑、打篮球、踢毽子、郊游),转移焦点,磨炼意志,使其尽快摆脱不良情绪,消除情绪障碍。
三、保持适度的紧张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情绪比在松弛状态下更能调节人的智慧,使得反应速度加快、思维敏锐、动作主动、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并感到生活充实、精神愉快。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保持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有利于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力,使学生懂得“生命在于运动”,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养成每天一小时活动的良好锻炼习惯,在课堂教育中安排合理的运动量。
四、培养抗挫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处于生理、心理发育高峰期的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尤其突出,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一旦自己的愿望没实现,会产生心理不平衡,给他们带来失望、压抑、沮丧、苦闷等紧张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在组织教学比赛、达标测验时,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抗挫教育,让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而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如何看待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正确引导是不可少的,让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应冷静分析,从主观、客观等方面找原因,并及时调整自己不符合实际的目标,化压力为动力,培养学生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理解别人,使他们清楚失败的是成绩,绝不是精神和人格,从而形成能够承受挫折、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健康心理。
学校体育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形成正确姿态和掌握基本活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健康的心理,使他们能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情绪稳定、豁达开朗、乐于助人、善于交往、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身心都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宋二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