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团体”滚出“高效率”

2009-10-23费海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小团体集中式团体

费海明

自2008年开始,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信息技术教研方式开始变革,由“大团体”变为“小团体”,由“集中式”变为“分散式”,由“独立式”变为“滚动式”。他们尝试在“小团体”规模中走出一条“高效率”的教研道路。

在各地大力倡导“校本教研”的背景下,“集中式”的区域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仍是县级教研采用的主要方式。一方面“集中式”的区域教研能聚集人气;另一方面,学校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导致“校本教研”模式难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研中推广应用。不过,“集中式”教研模式的弊端正日益显现:一是参与面不广。极少数教师真正“上台主演”,亲身体验教学研究,大部分教师都是“搬个凳子”来观摩,至多在总结评论时说上三言两语。二是实质研究少。“集中式”教研到会教师较多,研课评论时形成了奇怪的“脸面”效应。彼此挖空心思罗列优点,说客套话或奉承话是免不了的事情。三是持续性差。“集中式”教研由于规模大、耗时较多,一般一个月内只能安排1~2次,造成了教学研究时间序列上的断裂,使上一次研讨中形成的思考不能快速付诸实践,而等到下一次集中研讨时,研究的冲动与激情早已消失殆尽。

新课改呼吁释放学生的学习潜力,与新课改同行的教研同样需要释放一线教师的研究潜力。怎样让每个教师都焕发出研究活力、成为研究的中心人物并真切地感受到研究带来的成功呢?这一系列现实难题一直萦绕在笔者心头。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必须变革传统的教研形式,才能释放一线教师的研究潜力。

一、研究的历程

1.从“大团体”到“小团体”

校本教研因为各校专职教师太少而难以开展,“集中式”的区域教研活动又难以让每个教师有实质性的参与,能不能在这二者之间找到更为适当的教研方式呢?在实践研究中,笔者发现,每一次教研活动时间总量是固定的,参与教研活动的人数越多,每个人可实质参与的时间则越少。以一次主题论坛为例,在总人数分别为30人和6人两种情况下,每位教师的实质参与率是不同的。小团体形式能提高教师教研的实质参与率。为此,笔者对所在区域的信息技术教研大团体进行了打散和重组处理,以“小团体”形式开展新的教研尝试,主要经历了以下关键过程。

(1)知晓形式意义

首先,笔者在期末“集中式”教研大会中提出“小团体”研究的观点,通过公式推导和案例说明,进行小团体与大团体教研效率的对比,让教师充分认同“小团体”的研究形式。笔者进而提出“小团体”教研运作的设想并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讨,最终确定具体可行的运作方法。

这一过程必不可少,只有充分理解新的理念,认识到新教研形式的优势和价值,教师们才会欣然接受并踊跃尝试。

(2)自愿组建团队

打散以往的学校教研团体、学区教研团体,让每个教师根据平时的交往喜好,以完全自愿的“双向选择”原则来重新组成教研团队。为保证各团队的“小团体”特征,要求各团队成员人数控制在3~6人。教研员对成功组团的团队进行备案登记,以便掌握各组团的成员信息。笔者所在的区域有29名信息技术教师,共组合成了8个小团体(如图1)。

这一过程很关键,因为自愿组团,成员间的交往沟通必定融洽和谐,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教研活动中的“沟通损耗”,为学术教研赢得了时间和效率。

(3)统一研究主题

各团体成立后,就可以让他们开展各自的研究行动了。为确保各团体研究形成合力,有必要为各小团体确定一个统一的研究主题。这个主题不能过于具体,太具体会束缚各团体的研究创新;更不能含糊不清,不清晰将使各团体研究找不到方向。笔者在教研实践中选取了“主动性学习”这一主题,要求各团体在研究中以实现“主动性学习”理念为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并创造性地生成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

统一研究主题,使各自独立运作的小团体拥有共同研究的话题,形成了研究合力。

(4)公开发布信息

“小团体”教研与区域性“集中式”教研形式相比,虽然有着组织灵活方便、行动敏捷迅速的优势,但也会产生随意活动、缺乏计划性的弊端。为追踪各团体的研究轨迹,有必要让各团体在行动前利用E-mail向教研员传送相关信息,教研员予以审核并在区域性的教研网站上公布,同时应用区域信息技术QQ群发布相关网址的超链接。

案例1:庄桥、洪塘、实验中学组团公开发布的小团体教研信息(网址:http://www.jbedu.org/blog/u/768/archives/2008/8610.html)。

这是启动小团体教研活动以来公布的第一份活动计划,不仅获得了学校层面对活动的支持,还对其他小团体起到了示范作用,促使小团体之间形成教研竞赛的局面。很快,其他小团体纷纷仿效,各团体活动开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5)网络观摩评价

小团体教研活动信息通过区域教育网站“告之于天下”,但其研究过程和结果由于是小团体内部活动,“不为外人所道也”。为全面记录小团体教研活动的过程,同时发挥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特长,笔者要求各小团体开展教研活动时采用笔录、拍照、摄像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教学研究记录。在研究完毕后,从活动组织和教学研究两个层面反思成败得失,并通过Blog公开发表。其他团体可以在没有实地参与的情况下,通过Blog第一时间获知该团体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得到活动组织上的借鉴和教学研究策略的启发。这样,应用网络进行观摩和评价,既加强了小团体之间的学术交流,又维持了小团体的“纯真性”。

2.“小团体”到“小团体滚动式”

经过初步实验,小团体教研获得了较大成功。不过,笔者也观察到,依靠小团体教研形式只能提高每个成员的参与率,而仅有参与率是不够的。如何利用高参与率的优势,向课堂教学要效率,实质性地提高小团体教研的产出呢?“小团体滚动式”教研就是这样产生的。所谓“小团体滚动式”教研,就是在小团体人员规模基础上,针对同一题材进行短时改进、持续研究的教研活动形式。它在强调小团体行动的同时,更强调对某一课、某一问题、某一材料进行持续研究。在初次研究中力求新的突破,在新的突破后力求再次实践,这就是“滚动式”的真正内涵。下面,以一次课例研究为例,解析“小团体滚动式”教研活动的开展策略。

首先,确定要研究的课题,由小团体成员独立备课,形成第一版本的教学设计。接着,小团体开始第一次集中研讨,各自交流备课设计,并吸纳彼此优点,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形成第二版本的教学设计。这时,选定若干成员,在约定时间进行课堂实践,以检验第二版本教学设计的执行效率。在完成课堂实践后,一般会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一些不足,进而通过听课后的集中评课,对第二版本的教学设计进行进一步优化,形成第三版本的教学设计。就像打好补丁的操作系统又会出现新的漏洞一样,第三版本的教学设计较之第一版本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不完美,需要通过进一步课堂实践,进行新一轮的优化。在新一轮实践中,可以更换实践者,让小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也进行“主角体验”,也可以由第一轮的实践者再次深入课堂,观察教学设计改进后对课堂效率产生的影响。这样,小团体在同一题材的“滚动式”研究中,教学设计版本从1.0经过优化升级到4.0。教师收获的并不仅仅是本题材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收获在于过程中深入了对教学设计的探讨,在过程中建构起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如图2)。

案例2: 江北实验、江北中心组团公开发布的“小团体滚动式”教研信息(网址:http://www.jbedu.org/blog/u/768/archives/2008/11206.html)。

二、研究中的发现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小团体滚动式”的教研实验引发了区域教研深层次的变革。

1.从单进程到多进程

如果把一个团体活动比做计算机内存中的一个进程,对于区域范围而言,以往的“集中式”大团体教研活动,无论在哪个时间段都是单进程的。而“小团体滚动式”教研就不同了,在同一时间段内,有可能有多个小团体在开展同一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区域性的活动进程从单进程变为多进程,产生区域性研究“并发”现象。这样,不同的小团体对同一主题有着个性化的探索和理解。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共享,教师们对研究主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2.从旁观者变多能者

相比较“集中式”大团体教研活动中大部分教师表面参与其中,实则游离于研究活动之外的现象,“小团体滚动式”教研活动的推行,使教学研究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主角轮番体验”的实质参与效果。而且,教师在经营“小团体滚动式”教研时,需要经历制定教研方案、组织人员活动、研课听课评课、主持主题研讨等过程。这样,教师在活动中不仅仅是执教者,而且还是策划者、主持者与评论者。用教师们自己的话说,是“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于教研的发起人、组织人、实践人、评论人都是小团体成员,主角位置的确立,使得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得以燃烧和复活,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兴趣得以大幅度提升。

3.从独立式到滚动式

以往大团体不同时段的教研活动主题都是不断“翻新样”,每次教研都是一次独立的研究活动。如同著名漫画《掘井》的结果一样,挖掘的井眼很多,但是每一次都不深入,最终没有一次能探得水源。“小团体滚动式”教研的开展,使得教学问题研究走向了持续性。对同一题材的反复研究,使得教师思考问题的层次不断深入,最终由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以笔者所在的区域教研论文成果为例,自“小团体滚动式”教研实验以来,教师论文和案例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市级一等奖由2007年的2篇增加到2008年的6篇。

三、研究后的再思考

1.自愿组团如何协调好人才资源

小团体的成员组团是以自愿双向选择为原则的,这在实现团体内部成员融洽相处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小团体之间人才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强强联手的现象比较普遍,小团体之间整体研究实力差异明显。这样就造成了强团研究势力迅猛,研究滚动频繁,而弱团悄无声息,没有研究氛围。怎样的成员组合才是最佳的?笔者为此发放了一些调查问卷,从统计结果来看,信息技术教师对自愿认同还是持肯定态度(50%),对人才搭配也有较大的期待(33%)。

2.小团体教研如何实现纵深发展

小团体由于人才资源较少,虽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研究智慧比起大团体还是有差距的。因此,一些人才资源相对贫乏的小团体在研究过程中常会发现问题争论没有结果、研究目标发生偏离,甚至找不到问题所在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强小团体与大团体的教研形式互补;另一方面,小团体各组团之间可以联合进行研究活动,寻找研究外力。在遭遇问题时,可以通过邀请其他组团的学科专家来介入研究,或许能够打开问题症结,让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小团体集中式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引领班级小团体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组串式、集中式逆变器的评估选定浅析
接触网隔离开关集中式控制方案研究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浅谈对班内特殊小团体的认识和管理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