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丰盈的内涵
2009-10-23阮滢
阮 滢
2009年7月7日,北京市教委举行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启动仪式。伴随着北京基础教育步入“后网络时代”,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将如何深入开展?如何在现有的高端平台上确立新的生长点?数字校园的建设实验工作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其内涵是什么?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数字校园实验将如何高效、有序、有效地运作?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教委负责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副主任郭广生。
用3年时间重点打造一批彰显首都教育特征的数字校园示范校
记 者:“十五”初期,北京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高标准、高质量实现首都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在目前“十一五”攻坚阶段,北京市教委着手实施数字校园工作,具有何等重要意义?数字校园的内涵又是什么?
郭广生: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市教育大会上确立了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中小学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普及、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展。2007年底,全市召开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对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和部署。此次工作会议掀开了首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局面。从2008年开始,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处在由规模普及向整合应用的转型阶段,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教育教学,大力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效能,服务和引领教育发展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我们在对各区县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调研时,耳闻目睹了不少学校的实践应用案例,同时也在不断思考今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我们深切体会到首都基础教育信息化正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由关注单一建设向资源整合转变;由关注硬件建设向教育技术运用转变;由关注信息技术普及率向关注使用效果转变;由关注外部条件向关注信息化队伍建设转变;由关注一般要求向形成特色和学校发展转变。
围绕这几个转变,我目前比较关注三项工作:一是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评优表彰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思考发展方向;二是此次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三是教育信息化工作如何与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北京市正在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数字北京”整体建设规划,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为目标,构建高效的教育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库建设,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和终身学习,为全面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北京市政府计划出台全市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基于此,我们看到,首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和部署正在逐渐与北京市政府整体的行政工作路线相结合。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我们着手开展的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具有分外浓厚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要实施的数字校园就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于科学发展中达到教育与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和谐统一,有效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推进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记 者:市教委此次规划数字校园实验工作要达到怎样的具体目标?
郭广生: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已经被列入2009年全市基础教育重点工作之中。我们的目标锁定在三个方面:其一,要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批彰显首都教育特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各具特色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其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校长和教师;其三,制订北京市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评估规范,促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在全市逐步推广和实施。
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我们希望最终能够进一步巩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领导干部与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整合学校各类资源,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
数字校园建设不是推倒重来
记 者:近几年来,我们看到全国许多地区都相继开展了数字校园的建设和推进工作,数字校园建设正在成为各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高地。您刚才也提及北京实施的中小学数字校园要彰显首都教育特征。这种首都标志应该如何体现?
郭广生:你的问题我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前瞻、整合、服务、规范、开放、特色、绿色、生态。
第一,前瞻性是我们追求具有创新性校园的加速器。首都教育信息化不能总踩着别人的脚印亦步亦趋地前行,而是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走出具有前沿、自主、创新性的数字化之路。
第二,以学校为单位载体的整合是数字校园的重要任务。我们强调从整体规划设计层面树立整合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技术整合,以方便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从“建树木”走向“建森林”阶段,从一个平面将各类应用系统贯穿起来。
第三,数字校园是以服务为驱动的信息化载体。我们提出的数字校园建设目标是要达到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因而数字校园的建设要紧密围绕学校的核心业务与服务展开,忠实服务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
第四,规范是校园创新的基础。我们提倡数字校园建设要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标准与特色、安全与便捷、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建立功能相对完善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五,开放是促进区域教育共同体发展,节约资源、人力和资金投入,加快教育公平和均衡的必要原则,同时还是学校自主创新与借鉴外界、获取新知和进化自我的有效途径,更加是教学共赢的合作方式。
第六,一个包罗万象或无所不能的数字校园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数字校园,一个成功的数字校园也不一定是适用于所有学校的数字校园。我们鼓励发展数字校园的个性化,注重实用性。探索具有特色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应该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本校的宏观策略和治学理念,把握实践定位点,采取可行的建设模式。
第七,在持续发展的数字校园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倡导绿色环保的数字校园建设。绿色不仅代表了硬件资源的绿色应用,更加需要在技术、应用、投入、人力资源及机制上具有可持续性。重视技术发展,但不是对过去应用系统推倒重来,应利旧拓新;重视应用资源,但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的应用,应符合实际要求;重视设施完善,但不要只是不断更换设备,应按照需要采购。
第八,在数字校园的整体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我们主张“喜新不厌旧”的思想,不能全部推倒重来,要研究怎样用新系统来进化既存状态,要实现新旧不同系统之间的深度耦合。因此,数字校园的生态特性要求我们把尊重多元的思想贯穿建设始终,处理好向导与进化的问题,使数字校园生存状态不断更新。
记 者:您的16字解读很精辟!那么,对于具体实施数字校园的中小学校而言,如何在建设时贯彻并落实这一理念?
郭广生:这确实是学校比较关心的问题。我特别强调五点。
其一,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数字校园建设要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统一设计;要注重对学校核心业务的支撑与引领;服务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其二,注重构建科学规范的应用与管理平台,保障数字校园的推广应用。数字校园的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性化的需求,让师生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来使用和管理。
其三,努力实现对各类资源的优化整合。数字校园建设不是凭空重建,而是依托现有中小学自身信息化环境,对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以学校应用为中心的数字空间,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换共享。
其四,重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其在教育方面的功能。数字校园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创设有利环境,培养广大师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其五,强调创设开放与共享的数字空间。数字校园的建设要避免成为与世隔绝的“信息孤岛”。数字校园要创设开放与共享的数字空间,实现在校园内部、校园与区域、校园与社会之间,能够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记 者: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您认为,学校在具体建设时应避免哪些误区,才能促进数字校园的健康发展?
郭广生:数字校园不是简单的软硬件产品采购,而是包括基础设施、师生共创性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应用、学校全部活动在内的数字化表现。中小学数字校园不能照搬高校数字校园,而必须探索和研究适应于中小学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和建设内容。数字校园不等同于网络学校或远程教育,而是搭建在现实校园上的人文、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数字校园建设除了要有优秀的建设方案和精良的建设队伍外,还要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
数字校园的管理不仅要“对事”,还要“对人”
记 者:经过您的解读,北京数字校园的框架在我们头脑中更加清晰了。下一阶段,如何组织管理本项工作,保证实验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郭广生: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市教委基础教育处负责组织和协调,成立“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专家组”,对实验校的选择以及建设方案的规划与实施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组织相关部门成立“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组”,负责项目日常工作。区县教委按照市教委的相关要求做好本区实验校的推荐与初审工作,指定部门和专人负责本区的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承担与市级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组的日常联络及对本区实验校工作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实验学校组建由校领导牵头的数字校园工作小组,负责本校的数字校园规划、管理、实施及后期应用工作。实验校的数字校园的规划与建设要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注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
记 者:在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启动会议上,不仅有区县信息中心的负责人,还有区县教委的分管领导,以及部分重点学校的校长。这是否意味着在具体实施本项工作时,对人员的部署有特别的要求?
郭广生:我们强调,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不仅要“对事”,还要“对人”。对事,意味着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信息化项目,而是促进学校整体教育发展形态转变的着力点,要结合学校主流业务、主要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分析,选择好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人,表明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牵涉三类人:一是行政人员,二是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三是学校校长和教师。因此,我们在推进本项目时,提倡三管齐下,穿越角色的边界,进行融合。我们希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流业务中。对于实施该项目的实验学校校长而言,不应该将其推给学校网管人员或其他技术人员,而是应该将其视为岗位职责和职务行为。这有可能会带来对校长岗位职责和职务行为的重新描述。我们希望借此项目能够带动区域管理者和学校管理者更加关注信息化进程中自我角色的调整和重新认识。
记 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并及时报道北京数字校园实验的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