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感培养的三条途径

2009-10-20吴光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梦幻香气语言文字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最起码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重要的路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做了一点尝试。

第一.体验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

第二.加强读背,培养语感

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朗读。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我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

朗读训练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朗读技巧包括,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和语调的抑扬等方面。掌握了这些学生就读出了《海燕》的勇敢和《孔乙己》的迂腐。

把祖国文章的精美充分吸收借鉴于语言表达及写作当中。如朱自清的《春》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出来的远大政治抱负。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三.通过练习,把握语感

语文教学中,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体味。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揣摸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的动作描写:“蹒跚”是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两脚”说明行动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力克服艰难,从中深深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此外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等形式扩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当今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吴光宇,教师,现居贵州黄平。

猜你喜欢

梦幻香气语言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香气实验室
春日香气
香气锁定狙击心中的他
与生活自然为伍的夏日香气
梦幻鞋旅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梦幻褶皱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