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

2009-10-20王亚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工具性感情教材

“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可以说,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所以有人说作者都是“带着情感的镣铐跳舞”。品读美的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好材料。

语文学科兼具了两个特点:一个是工具性,一个是文学性。在传统的教学中,重点突出的是工具性,这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弊端。但是,现在社会需要综合性人才,所以,教者不能只是为了成绩而培养只会学习的机器,因为学生最终的目标是走向社会,这避免不了和人打交道,这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特别是现代教育改革不断更新,现在提倡“生本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突出了情感的重要。那么,怎么样在教学中体现情感呢?

一.读出情感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一个目标因素叫做“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它在整个教学目标的德育目标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这部分有着引导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所以不容忽视。语文教学是一种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美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真情的感染,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产生学习热情。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运用语言、声调、表情、动作,把喜好、悲愤、爱慕等感情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他们写山则情满青山,写海则情溢大海,议人则爱憎分明。比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写壮阔雄奇的景朗读时应该激情昂扬,下片借泳史来抒情朗读时情感就需回落。又如,读柳永的《雨林霖》就应缠绵悱恻。

二.品味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古人也有“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说法,文章读的次数多了,不仅意思可以明白,也懂了作者文章中蕴涵的感情。这就是需要同学们多读、多品。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都是丰富、深邃的思想感情的载体。“感人心者,莫先守情。”体会、感受文章传达情感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必由之路。李密的《陈情表》,多少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正是文中处处体现的浓浓的亲情,不仅打动了统治者,更深深的融进我们的脑海中。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更是处处充满了对侄儿去世的悲痛,朗读几次,就感觉作者是饱含热泪,一边哭泣一边写作,似乎,眼泪都沾湿了纸。这些感情需要同学们慢慢去品味。

三.展示情感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让学生表达出来,体现在语文上,情感的最终归属就是语言交际和写作。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苏联著名高级神经活动学创始人巴浦洛夫把语言看做是最有力的刺激物,因为语言中充满着情感。所以,这就需要同学们善于表达情感,敢于说出口。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就是在文章中体现出来,我们常说“以情动人”,有情才能打动心灵,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写真情实感,因为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吸引人、打动人,那些虚情假意的东西是无法真正打动人的。难怪柳宗元早就提倡“文以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效果是有相似处的。

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究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不仅达到教学中的情感目标,也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王亚丽,教师,现居湖北十堰。

猜你喜欢

工具性感情教材
教材精读
最好的感情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感情工作
向量的巧用
不分对错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感情强烈的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