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论语》不再束之高阁
2009-10-20陈颖义林国清
陈颖义 林国清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在各种文体中,以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可是中国当代青少年追求时尚、刺激的时候,我们开始惶惑,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快餐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消解还是鼓励?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突然间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缺失感,陌生感。这种对我们祖先的优秀文化不再崇仰的姿态,对我们青年一代的精神塑造是否会有影响?这些年来,不断有有识之士在疾呼人文精神的失落,呼吁古典文学的回归。
中央台著名主持人朱军曾问范曾先生,当下的青少年适合读四书五经吗?范老先生明确提出:“四书要读,因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可以读,而且必读。但是,五经就该选读。”范老先生旗帜鲜明地主张“古典精神的复归”。他指出:古典精神的复归并不意味着复古,或者因循,而是在一个新的基础上,从人类自身的历史资源里寻找最优秀的东西。
那么作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论语》,一部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作为正统思想出现的经典著作,流传至今。其积极的思想至今仍然在我们的习俗和观念里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这是中国人不可缺失的精神,不可丢失的文化,不可舍弃的遗产。
现在《论语》已纳入考试范围,已经进入了高中生的学习生活,表明经典文化的传承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可是对于《论语》的精髓又有多少人能领略?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承担起文化的传承,让《论语》走进学生的生活!
笔者建议让《论语》成为枕边书。诚然不是将书摆在枕边,而是与书亲近。为了让学生真正的了解《论语》,有所获益,并且能很好地运用《论语》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第一.用熟读法让学生走近《论语》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内容,重要的是朗读能加强记忆。“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为了取得良好的背记效果,对于书中的名句要求学生摘选、背诵并默写检查。这些有所由来,古人读书讲究“多读成诵”,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写文章的语感,自己写文章的时候能够自然而然地灵活运用别人的佳句。著名学者朱熹先生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自然上口,永久不忘。
所以笔者建议学生与书亲近,坚持每天诵读《论语》。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且必须温故知新,养成良好诵读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好比播种了好行为,一定能结出好成果。再者《论语》是语录体,短小而多警句,很适合也很必要诵记。课堂上、早读时,可采用自读、齐读,或领读、范读,书声朗朗,何乐而不为?
在这浓厚的阅读氛围下,教师就不用急于讲解论语,一天一周一月,朗读的效果会逐渐的显示,学生不再抱怨文言的晦涩,并且能有所领悟。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了解《论语》,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
第二.增强学习《论语》的趣味性
为了促进学生对《论语》的了解,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这种方式有利创设情景。因为《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所以教师与学生也不妨采用这种最为直接的方式。在《论语》中是学生向孔圣人提出问题,教师可以转换角色,在学生对《论语》已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上,对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师可以采用原文进行对话,师曰:何为仁?生曰:爱人。师曰:何为知?生曰:知人。
也可采用接对的方式,师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生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问方式可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还可以组织辩论赛,这是知识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给予学生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尽量用论语中的语句来证明己方观点,这能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巩固已学知识。
第三.增强学习《论语》的目的性
学习《论语》为的是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记读接受信息,为的是能将这些信息运用生活和学习当中,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面对高考的高中生而言,读《论语》最直接的利益就体现在作文中。俗话说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
首先、《论语》的思想精髓可以提高作文立意。
文章的“立意”就是确立作文的中心思想。这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立意的好坏决定文章的成败。参考古今中外的作家都是十分讲究立意的。范晔提出“当以写意为主”,杜牧“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此乃王夫之之见解。鲁迅先生也提到:“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于此不难看出立意的重要性。
可现在的高中生在写作时,往往不做深入思考,致使文章浮于表面,缺乏生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高立意要求的正确、鲜明、集中、新颖、深刻这些标准呢?
此时的论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佟平的《半部论语学做人》,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论语》大体可分为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十二个部分。将这些分类与笔者做过一份关于高考作文的调查结合来看,就会有喜人的结果。如2001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目——诚信(与《论语》中诚信内容有关),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与义利内容有关),2003年的关于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与礼节,义利,反省的内容有关),2004年重庆卷自己的认识和别人的期待(与反省内容),2005年的北京卷说安(与如何做君子内容有关),2006年福建拒绝空白(与志向的内容有关),2007甘肃省关于感恩(与仁爱内容有关)2008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三:举手投足之间(与礼节内容有关)。
这已经提示我们可将《论语》的思想精华融入作文,提高作文的立意。
“立意高”就是说中心思想不仅要正确,而且要深刻。立意愈高,读者受到的教育和启发就愈大,对笔者要求也越大。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性格,思想,操守是可以从文章中反映出来的。所以想要有高立意,学生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论语》是孔子精华思想的浓缩,它可以使学生调养身心,提高人文素养,如儒家思想仁就要求人们做到心中有“仁”——克己复礼;通过对仁的理解,学会爱人,尊重人,也就是“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事思静,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学会孝顺父母;诚信与友人,这就要求人要有文化素养,遵守礼仪,泰而不骄,博学于文,约之于礼;懂得思考人生,洞察社会,这就是君子要大胆投身于社会,择其善者而从之,敏而好学,学而优则仕。
赵普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对人思想境界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在这种经典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写作的立意也就自然提高,明白放眼宇内,面向未来;察古今之变,究兴亡之理,知穷通之道。
其二、《论语》有助提高作文语言文采
语言有文采就是指语言生动、活泼,句式灵活多样,意蕴丰富,意境深远,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孔子本人对遣词造句是很重视的。认真的翻阅《论语》,细细品味,发现《论语》语言的精华之处,若能将此融入作文,则受益匪浅。
论语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如“一言以蔽之”(《为政》)、“欲速则不达”(《卫灵公》)、“任重而道远”(《泰伯》)、“三思而后行”(《公冶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杀鸡焉用牛刀”(《阳货》)、“升堂入室”(《先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既来之,则安之”、“血气方刚”(《季氏》)等等。这些语言简洁、生动、富于哲理。短短数十字就是孔子多年经验的积累,这就是为什么名言总让人顿悟,感动,这一切源于它是思想智慧的结晶,是对旁人和后代的忠告。它经过了时间的筛选,精彩、凝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孔圣人对生活的观察极为细致,他能敏锐地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形象化的语言,或者将一些俗语批判改造,赋予崭新含义,予以恰如其分的正确表述。这些语言可使文章增色不少。巧用经典名句,可使文章的语言充满活力,内涵丰富,富有文采。
《论语》不如《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韩非子》的俊俏,但是孔子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美学与文学命题,就是“文质彬彬”。“文”即形式、语言、文采;“质”即实质、内容;“彬彬”即一致、和谐。“文”与“质”的关系即形式与实质、语言和内容的关系。这表明,“孔子既重视事物的实质,也重视事物的形式;既重视文章的内容,也重视文章的语言”。所以,对于文学语言,他很注意修饰,曰:“辞达而已”。在《礼记·表记》中他又说:“情欲信,言欲巧。”可见,孔子十分讲究语言的精美。《论语》常用比喻修辞使语言形象,如子贡曰:“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等。文章也常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强调突出重点,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古入写文章常常援引前入的事迹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辞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叫用典。这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亦可丰富文章内涵,如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除此之外文中还体现对偶,夸张,排比,反问等等的修辞手法,这足以证明《论语》的语言言简意赅,意味无穷,句句饱含诗韵。
正是因为《论语》这浅显易懂,却又饱含深意的语言,使这些道理不再像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需要你拿放大镜,翻辞海去读,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论语》让学生觉得亲近、亲切、感受到仁爱、豁达、睿智的阳光之路。
参考文献:
佟平《半部论语学做人》(金城出版社)
王槐松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张庆利《论语》与中华民族精神(2007)
陈颖义,林国清,福建宁德市民族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