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劝导》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解读

2009-10-20闫变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奥斯丁安妮庄园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是进入19世纪以后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她的描写日常生活琐碎的小说真实而又意趣盎然,为她赢得了“最完美的小说家”的美誉,使得18世纪早、中期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继续和发展。与奥斯丁的前五部小说一样,《劝导》选取的同样是乡间男女婚恋的题材,同样是经历了从恋爱、波折再到结婚的过程,与好评如潮的《傲慢与偏见》和《爱玛》相比,《劝导》稍显寂寞,但其独具特色的内涵和风格还是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批评家的关注。“英国文学史口味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对奥斯丁的这番评论的确恰如其分。具体在《劝导》中,新的因素便是现实主义的深广性,比之她先前的作品更具浓郁的时代特色。

由于奥斯丁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只局限于英国乡间的几个小村落,她接触到的都是小地主和牧师等人物。在她的作品中没有辉格党和托利党之间的权利斗争,没有英国和拿破仑的战争,也没有神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较量。因此,有的评论家说她的小说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没有时代性。直到二十世纪,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最敏感的观察者,她将各种时代的矛盾都隐藏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劝导》创作于摄政王末期,这个时期是英国最混乱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都爆发了出来,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因此,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劝导》比前五部小说更具时代意义,更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安妮厌恶自私、虚伪、奢侈、堕落的土地贵族,她不仅热烈地赞美海军,还爱上了海军出身的温特沃斯。这与奥斯丁以往所塑造的女主角不同,以往的女主角倾心的对象多是土地贵族,她们很少关注海军,芬尼·普莱斯关注海军是因为和她感情最深的弟弟是海军,并且我们从她回家后的感受可知她是不能接受他们的,最后她不得不逃回象征传统统治秩序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而到了《劝导》中,安妮的形象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她为什么会如此关注海军呢?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体现了旧的时代向新的时代转型期间社会思想的转变:

一.体现出独立的民族意识

《劝导》将海员作为男主人公,这在奥斯丁的前期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十九世纪初,法国从大革命到建立拿破仑帝国,军事势力空前膨胀。法国想统一欧洲,英国就成了它最大的障碍,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由于战争的需要,海军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众所周知,英吉利海峡是英国的天然屏障,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一支强大的海军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从1805年的特拉法尔战役中就可以看出来。在这次战役中,英国海军一举摧毁了拿破仑的舰队,夺得了战争的胜利,使法国无力再侵犯英国。在简·奥斯丁的时代,英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及拿破仑帝国进行了二十个年头的交战。而她写《劝导》时,英国已战胜了法兰西。《劝导》中就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细节:新贵克罗夫特将军曾经参加过特拉法尔战役,正是在这场战役后升官发财的,并且租住了象征权力与地位的凯林奇庄园,这在以前的英国社会是无法想象的。另外,奥斯丁通过安妮的感受盛赞海员:“在英国再没有比海员更高尚、更热情的人了,只有他们知道怎样生活,只有他们才配受到尊敬和爱戴”。因此,安妮肯定海军的贡献是一种民族独立精神的体现。法国的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欧洲唤醒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每个国家对别的国家来说都是独立自主的,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荣誉,这是十九世纪初民族意识的主要表现,奥斯丁对这种意识是大加赞扬的,而她本人也是一个具有独立民族精神的作家。

二.表现出殖民主义的“帝国意识”

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生产出的大量商品需要销售,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原料去扩大再生产以满足资本家最大限度的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样英国的资产阶级就必然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武力扩张是经济扩张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英国客观的地理环境,一支强大的海军在殖民扩张中是必不可少的。特拉法尔战役后,英国的制海权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海外贸易日益发达,于是,体现海外扩张及财富的海军成了这一时代的象征。奥斯丁主动将其小说的男主人公由土地贵族继承人和牧师过渡到海军军官,体现了她的时代敏感性。英国打开印度、中国的大门,正是依靠这些新兴的海军阶层,而这些新兴的海军阶层在武力扩张的同时,也获得了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财富,温特沃斯的发财致富正体现了这一点。他在海外的殖民活动正是赛义德所强调的获取海外支配权的商业冒险,以开辟本土财富的源泉,伴随着这种武力和贸易的扩张便产生了“帝国意识”。奥斯丁生活在蒸蒸日上的大英帝国时代,她必然会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她所创作的小说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渗透这种意识,因此赛义德说“她比康拉德或吉卜林更经常和随意地受到帝国意识的影响,她是吉卜林和康拉德的真正前身。她绝不是仅仅描绘和阐明家庭之事的小说家,她把轻描和重绘不可思议地结合起来,表明她认为帝国对于国内局势是非常重要的”。紧接着他运用“对位阅读”的方法分析了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从安提瓜岛和伯特伦爵士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其产生的文化后果推导出《曼斯菲尔德庄园》具有文化殖民倾向,显然这种倾向是隐含在文字之中的。

众所周知,奥斯丁小说中的女主角是她思想的代言人,而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主人公芬妮身上我们却没有看到多少这种倾向,她询问“海外”情况只是出于礼貌,她关心海军也仅仅是因为她的弟弟是海军,可以说,她对曼斯菲尔德庄园以外的世界是毫无兴趣的。然而到了《劝导》中的安妮身上,这种殖民的倾向性就明显起来,她赞美海军并以自己能作为一个海军军官的妻子而自豪,她向往同克罗夫特夫人一样陪丈夫四处航海,言下之意她比较赞同这种殖民主义的行为,并为可能出现的危险作好了准备,可见,《劝导》中的安妮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向往海外殖民的新女性形象,《曼斯菲尔德庄园》中“隐晦的”殖民主义,在《劝导》中就变得清晰起来了。而且,简·奥斯丁在《劝导》中还赞美安妮的这种美德,对于国家而言,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由此可见,安妮是奥斯丁“帝国意识”的代言人,《劝导》具有明显的殖民主义倾向。

三.展现了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十九世纪初,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取代了没落的土地贵族,与之相适应,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比起挥霍、虚伪的父亲和姐姐,安妮更喜欢默斯格罗夫家的父母,欣赏克罗夫特将军夫妇的为人,珍爱温特沃斯的性格,这些都是当时价值观的表现。无论是默斯格罗夫、克罗夫特将军夫妇还是温特沃斯,这些人的教养或多或少都是有缺陷的,他们是奥斯丁以往小说女主角不会赞同的,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嬗变在小说中集中表现为对行为举止或风度衡量标准的变化。风度,对个人而言,是指其举止、交谈、品行等内在素养和气质的外在体现,对一个民族而言,则是指文化内涵的群体外露。在《劝导》中,没落的贵族地主阶级一向所推崇的教养逐渐失去了重要的意义,人们开始注重内心世界的纯洁,看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默斯格罗夫夫妇的热情好客,克罗夫特夫妇的率直、坦诚,还有温特沃斯的坦荡、热情、助人为乐,这些都深受安妮和周围人的喜欢。产生这种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土地贵族式寄生生活开始遭到厌恶与唾弃,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面对巨大的社会财富,英国人开始重新审视土地贵族,人们不再推崇贵族式的不劳而获的生活,开始重新审视劳动和创造的价值。产生于这时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更加促进了这种观念的形成,来自富裕阶层的贵族也深受鼓舞,感到劳动不仅体面而且对社会有益。正如当时英国著名刊物《经济学家》所报道的“人们不再轻视劳动……一向辛勤劳动的蜜蜂被看作是对勤劳的呼唤而不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寄生虫”,《劝导》正是对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结语:《劝导》作为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是对她前期的现实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劝导》中既有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客观现实环境,有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微妙把握,有对时代精神的准确反映,也有当时英国人骄傲的民族精神和殖民意识。难怪以现代派的偏激方式,清算传统小说的伍尔夫也对奥斯丁表示出了相当的敬畏。这位“意识流”小说的教母不无妒意地说,“在所有伟大的作家中,奥斯丁的伟大是最难捕捉的。”但是让我们深感不幸的是那位“会成为亨利·詹姆斯和普鲁斯特的先驱”的不朽的女作家,“在她刚刚开始对她自己的成功感到自信的时候”就与世长辞了。她的死虽然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但是她创作的《劝导》却让我们永远记住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

闫变芳,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奥斯丁安妮庄园
好久不见的自己
奇怪的庄园
Who Has Seen the Wind?
每次只做一件事
这样单纯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
皱眉人
如何躲开简·奥斯丁
动物庄园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