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三思

2009-10-20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文学生

黎 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用壮语来讲,那就是“压着牛头吃草——枉然”。正如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①兴趣是什么?科学地说,“兴趣是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②学生一旦对学习内容产生偏倾作用并能获得长时的心理支持,就会获得学习的动力,“津津有味地学习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满腔热情地学习”③,自然会事半功倍。

随着科学的发展,电子科技产品日新月异,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唯一载体,影视、图音成为他们追求的时尚。所以,一些学生抱怨:看见书本就打瞌睡。对语文阅读兴趣索然,阅读能力越来越差,随之,语言表达尤其是书面表达也越来越糟。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平时都多用方言,这给语文阅读造成一定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连一百多字的简单文段也读不懂,作文更是不知所云。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挑战。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从而提高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校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古人说,凡事要三思而后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以寻求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

一思:了解少数民族地方文化氛围,做到因地制宜。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学习语文也要讲究氛围。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应该考虑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遗传、环境与教育,……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④

一方水养一方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而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不太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或者说只是感叹环境对学生只有不利的影响,如网吧、赌博、抽烟等。除此以外,很少有人想到可以利用环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如壮族传统的“三月三歌圩节”、刘三姐故乡的情歌对唱、壮族彩调,又如瑶族美丽的传说“密罗砣”,仫佬族的芦笙歌舞……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氛围。“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史册上的灿烂明珠,有着众多的文物与遗址、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世界保护遗产,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交汇成绚丽多姿的多元文化。这些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爱好与特长有重要价值。新课程倡导课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结,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和周围环境中积极地建构知识,引发学习兴趣。”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利用本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引导学生阅读他们喜闻乐见的文章,培养阅读兴趣,逐渐形成阅读习惯。

刚接触外国小说,往往读得似懂非懂。有很多学生说,《红楼梦》就是看不懂,所以不想看。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是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无法理解文章内容而造成语文阅读的障碍,所以也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因此,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语文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阅读一些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书籍,比如《民间文学》、《三月三》、《瑶山烈火》和各地县志及本民族各种传奇等,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所阅读的内容,然后,循序渐进地扩大阅读范围,以兴趣引领他们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二思: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便于因材施教。

边、远、贫地区少数民族的高中生,受环境的限制,与外界的联系少,阅读量非常的少。据我们调查研究,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除课本以外就没有什么书籍了,每个学期就是读语文课本中的那几篇文章。有很多同学家住千山万弄,世代刀耕火种,缺衣少盐,家庭贫困,如我班有个叫蓝天玉的瑶族学生,每天只吃上一顿饭。像这样的学生,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钱买书?而那些家庭稍富裕的学生,宁可上网打游戏也不愿买本书读。有一天我问高一学生:有谁看过中国的“四大名著”?得到的答案竟让我大跌眼镜:“老师,什么是四大名著?”我又跑到高二去问,答:“我看过,中央一套正在热播呢!”老天,他们说的是电视!再跑到高三问,结果举手的不到三个人。我们的少数民族学生就是如此,阅读量少得令人吃惊。

今年我带一个高三文科班。第四次高考语文模拟考试,用的是2007年全国卷1的那道“乌鸦学老鹰”的材料作文题。有个作文偏题的瑶族女学生苦恼地问我:“老师,这段文字我都读不懂是什么意思,怎么办?”我只能同情地安慰她:“不要紧,多读些书,慢慢会读懂的。”心却叹:离高考不到两个月,还要“慢慢”呀,——唉!

另外我们发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作文里,还夹杂着方言。例如:“叫爸我(壮话bagou,意思是:我爸)来家吃饭”、“我把书本放在桌子上留”……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说明少数民族学生因受本民族语言影响,同时,对汉语说得少,读得少,写得也少。

学生阅读量少,阅读能力就低,阅读兴趣随之减弱,表达能力也差。这是少数民族高中学生的特点,也是他们语文能力较之发达地区学生低的根源所在。

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办法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比如:

1.成立班中图书角。在学校没有图书馆(室)的情况下,号召班内同学尽可能地找到一些好的图书,然后集中在一起,登记编码,班内同学交换借阅。也可班与班之间进行交换。这样既能解决贫困学生想看书而不得的问题,又能让图书尽其价值,也能让那些有书的同学感觉到为大家做事以后的自豪感,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2.成立读书协会。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要有个伴,没伴是学不好的,让学生帮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互相鼓励,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共同进步,增进阅读兴趣。

3.经常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名著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会等等,营造阅读的良好气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学会自我找寻阅读的机会。同时通过活动,让学生相互间多多交流,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任何兴趣是在多次重复该活动中培养出来的。马克思说,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阅读兴趣也是如此,教师应根据民族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不同方法,使学生乐读,爱读。

三思:教师应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和学生玩到一块,因势利导。

高中学生是半大不大、稚气未脱的孩子。玩是孩子的天性。高尔基说过,“同孩子讲话必须要‘富有趣味。”⑥大多高中学生并非都是“胸怀大志”之辈,他们觉得哪个科目好玩,哪位老师讲课好玩,就会学得好点。反之,他们就会生出厌倦情绪,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他们常对稍上了年纪的老师说有代沟,而与年纪相仿的青年教师容易亲近。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有些从小就很少跟人交往,见的世面也少,往往与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也就少。

因此,教师不能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学生,应以一颗平常心、一颗童心面对学生。“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⑦

教师应常葆一颗年轻的心,与学生们玩到一块。一来可以缓解我们从事老师这一行业所带来的压力;二来可以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到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时候不妨投其所好。比如,有的喜欢阅读体育方面的书,足球的、篮球的、体操的……各有所需;有的喜欢阅读新生一派的杂志,超级女生、影视明星、歌坛新人……各有所好;有的喜欢阅读故事类的书,武侠的、小小说的、故事会的……各有不同。这些报纸杂志一类的书刊,不像巨著宏篇那样篇幅长,书价高。这类书刊篇幅短,价格低,几块钱便可买到,对于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最实惠不过了。对这类书刊,学生们爱不释手,往往看得津津有味,吃饭看,睡觉看,甚至老师讲课他们还在桌子下面偷偷看。因此,很多学校和老师对此非常恼怒,认为这些是娱乐消遣的“课外书”,于是乎,缴书啦,批评啦,处罚啦,想方设法禁止看这些“课外书”,说:“要看就看名著。”

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首先,学生看书本身是件好事;其次,学校除了“黄书”“禁书”外,什么书都可以阅读;再者,看书本身就是娱乐消遣,看什么书不是一样?所以,他们爱看就让他们看,只要是阅读就行。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不可强求学生非看什么书不可。所谓“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⑧

当然,“课外书”要看,名著更要看。关键是要懂得引导他们从纯粹消遣的低级的阅读,上升到理性地比较高级的阅读,从中获得信息,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培养情操。教师可以组织看同一类书刊的同学一起讨论相关的问题,交流阅读心得,甚至仿写。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写结合。这样,可以让那些“没见世面”的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进来,一来让他们扩大知识面,二来逐渐提高表达能力。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慢慢地改掉“叫爸我来家吃饭”的表达习惯。我们发现,越喜欢看“课外书”的同学,阅读能力就越强,写的作文也特别有文采。

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⑨

因此,我们不但不禁止学生阅读这类“课外书”,而且还要鼓励他们多多阅读。并且,“教师应主动地介入时尚的世界,获得时尚的‘密码,这样才能明白时尚中到底有什么东西吸引了他们……最好是教师先学生一步掌握时尚阅读的动向,成为引领学生进行时尚阅读的引路人。”⑩教师应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也阅读阅读这类书刊,然后参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与他们谈论“姚明”和“科比”,谈论“大罗”和“小罗”,甚至讨论“赵薇”、“华仔”……。这样,他们就会感觉你是他们“同类人”,玩在一起,喜欢你,也就喜欢你上的课,也会对语文阅读才生了兴趣。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学习兴趣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关键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多属边、远、贫地区,而各地区的学生各有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①:《语文学习》(1985年第三期第32页)

②、③、④: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第110、67页。

⑤: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34页。

⑥: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75页。

⑦: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99页。

⑧:刘勰《文心雕龙·定势》。

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第18页。

⑩:《现代语文》总242期第70页(作者,王瑞芹)

黎强,教师,现居广西都安。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语文学生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我的语文书
聪明的学生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