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备课向前跑步走
2009-10-20王海鹏许岩
王海鹏 许 岩
备课的“备”字,我们可以理解为准备、预备、完备;那么,备课就可理解成为课堂教学作准备,使课堂教学更完备。而有效备课就需要教师遵循有利于体现有效理念的具体要求和总则,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有效备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只有课前的有效备课才能造就课堂的有效教学,就让我们真正有效的备课向前“跑步走”吧。
一.吃透文本如同摸清跑场赛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文本是无数专家用自己的经验和心血编写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吃透文本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文本自身的开发利用“钻进文本”,从字、词、句、段、篇到作者思路文章主题逐步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学习《雷雨》的时候应注重分析文本的字词从而掌握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由周朴园的“汗涔涔”体现他的痛苦无奈,由“冷冷的”“忽然严厉的”体现他的冷酷无情,由“洋火”想到他们之前甜蜜的爱情等等。从而可以很容易的总结出周朴园是一个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交织在一起的内心世界复杂的人。
深入文本之后教师要学会跳出学科看教学“钻出文本”,从教参或者优秀教案中选其所需精华,拓宽思路,针对实际教学情况对所学文本进行组合整理,大胆筛选,按照主次轻重进行程序设计。例如:鲁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共有三个阅读文本,都是融自然美景与作者主观感受于一体的名篇佳作。作品意蕴丰富,画面多姿多彩,读者在领略自然风貌的同时,还可以升华自己的自然情怀。教师可以不用按照课文顺序逐篇讲述文本,而是依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设计三个学习活动。1、读书金钥匙:摘录与点评。《荷塘风起》和《古代诗歌二首》,从中摘录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或语段,并在摘录内容后写几句评点,与同学交流。2、学习成果交流。①从《荷塘风起》中自选一段景物描写的精彩文字,仔细体味后背诵给同学听。②请在两组诗句中任选一组,展开联想和想象,改写成一段散文,与同学交流。3、走进演播室。①模拟校园电视台要做一期“拥抱自然”节目。②为这期节目写一段文质兼美的“导语”。推荐两名同学,根据制作方案模拟主持。这些活动设计紧扣文本而又有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虚实相宜,开合有致。
二.有效目标如同找准终点红线
教学目标就如跑步赛场上的终点红线一样,试想如果运动员没有红线的指引那怎么会知道目标在何方呢?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
首先,我们的基本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依据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努力挖掘情感道德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坚定的意志和良好的心里素质,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例如:在教授《石钟山记》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看一段真实的石钟山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意图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同时,还可以围绕文章中描绘石钟山夜景的段落,设计一系列跟主旨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领会作者是如何以审慎的态度引述史料,辩驳旧说,结合自己的惨痛经历从而得出感慨:事不目见耳闻,不可主观臆断。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不断提示,善于归纳总结,和学生默契配合,通过师生的双向互动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要明白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承认了差异,才能把握目标的“度”。 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使更多学生得到最有效的发展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例如: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设置两种教学目标。下限目标是:反复咀嚼体味并积累文本精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作品意境,挖掘内涵。上限目标是: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根据自己的游历体验,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仿照《再别康桥》写一篇诗歌,与同学相互点评。解读山水诗文,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对自然山水的感悟能力。
三.把握学生如同了解自身体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学生就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学生为本,同时更要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单元教材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才能讲到点子上,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例如:课前找个别同学谈谈对以前所讲内容的掌握程度,了解其学习方法;对要讲的知识的预习情况,了解其学习态度等等。
我国明朝中期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说:“老师教育人就好像医生用药,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去开处方,药味须时时加减,如果不管什么病,都‘拘执一方,其结果就‘鲜不杀人矣”。王守仁的话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要因材施教的道理。教师应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供学生有选择的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当教师了解了班上每位学生知识层次,并根据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好由那一层次的学生回答,这不但不会出现‘拘执一方情况,而且通过问题的回答,可以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更加努力的学习,真可谓一箭双雕。
四.精美设计如同完美步伐结合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这就要求必须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注重课堂的优化改革,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与配合,因地制宜地备好“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内容,通过学生综合性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勤于动手去写,在讲台上大胆地说,互相之间认真地听;学会到图书馆找资料,摘录报纸,编辑文章,制作电脑小报;结合课文到网上查资料,学习编课本剧、演戏剧,尝试写小说和诗歌;走进社区搞社会调查,搞采访,节假日去当义务展览讲解员、产品展销员、电台和电视业余主持人……如果他们能把各科的知识与语文融合在一起,在实践中学语文,增加独立学语文的能力,那么,我们便成功了。
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作统筹安排,有的讲讲练练,有的读读写写,有的设疑讨论,有的比较鉴赏。只有把握“文”的个性,又强化“学”的功能,才能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层面,用不同的方法阅读、鉴赏课文。这样,学生就学的饶有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再次,在实际教学中要体现双本体思想,将人文素养融入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例如:在讲授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应立足其独有的意象和精当、形象的用词,让学生弄懂其诗词表情达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讨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了青年毛泽东怎样的情怀?以此引导学生感受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挑战旧秩序、建立新世界的豪情壮志,要鼓励学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保持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敢于担当历史责任,敢于战胜一切困难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做发奋有为的时代骄子。
备课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也是教师对文本进行创造再加工的过程,是智慧与情感滤化后的结晶,是一种转化、一种升华、一种超越。课堂的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否充分深入,是否切合实际。就像一场跑步比赛如果赛前没有充分的热身,不了解自身体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脚步凌乱又怎会跑出好得成绩?如果,我们摸清跑道赛场,找准终点目标,配以充沛的精力,完美的步伐,又怎会不成功,怎会不取的骄人成绩?那么,从现在开始做好准备,让我们的有效备课“跑步走”。
王海鹏,许岩,教师,现居山东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