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有效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2009-10-20吴成亮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一节课语文课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改革已好几年了,总体而言,课改大方向是正确的,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的原因,语文教学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所以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在探索有效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与误区:

误区一:简单量化,分数等于有效

怎么评价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学生、家长、社会舆论主要从考试成绩、升学率的角度来评价语文教学,这就导致了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本来考试作为教学的环节之一,应只是一种教学评价手段,其价值主要应该是对教学的检测、评价和反馈。如今在家长急功近利的升学心态和社会畸形用人制度双重压力下,分数自然成了考核学校、评价教师、将学生分门别类进行排队的测量器。于是考试便异化为指挥棒,考试指挥着平时的教学,教学变成了考试的附庸,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变成了训练考试技巧的演练场。然而,语文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文学文化修养的提升和人文审美精神的充实,许多东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沉淀和熏陶才能达到,决非一张试卷所能立刻体现的,更不能进行简单的量化。有些人却看不到语文的这一特殊性,总认为成绩等于水平,知识就是能力,考分高就等于语文学得好。于是标准答案代替了多元解读,解题答问代替了读书感悟,千人一面代替了个性创造,急功近利代替了精神陶冶。在这种评价的引导下,语文被弄得面目全非。

对策:改进评价,树立正确意识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对于教学有着神奇的魔力,引领教育教学的取向,不好的评价体系造成的后果正如古代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者。而一个好的评价体系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尤为重要的动力机制。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背景下,构建多样评价体系是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当前很多论者都对目前的考试议论颇多,有的甚至偏激地提出取消考试。我觉得,在没有研究出一种比考试更好的评价体制之前,还不宜取消考试,所以现在面临的不是考不考的问题,而是怎么考的问题,例如在语文考试命题上,要真正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真正做到引领教学关注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育,从而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教学评价上,一方面要对考试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研究和改革,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其它评价方式的探索。而作为教师,即使没有很好的评价制度,也应该只把评价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把评价作为获取私利的目的。表现在教学中,也应该自觉的从两个层面——工具和人文来组织课堂教学,把人类文明精神和进步种子传递下去。当然,这样就要求老师能抛弃急功近利的念头,不把教育当成赚钱的职业,而是把教育当成事业来做。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就不再为利所趋,被现行考试牵着鼻子走,真正做到如吴非所说的不跪着教书,不再满

足于做教书匠,而自觉追求做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的境界。

误区二:追求时髦,花哨等于有效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学形式一味地求新求异,结果使语文成了不伦不类的大杂烩,语文课堂充斥了各种五花八门的东西。许多语文老师为调动学生的所谓兴趣,刻意追求外在形式的花哨,反而忽视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值得关注的有主要有两个现象:一是关于语文活动的开展,有的教师为了活动而活动,把新课标所提倡的“活动”变成了装点门面的“做秀”,于是课堂上很热闹,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闹哄哄、乱糟糟的,这种表面好看、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的“语文活动”,目的性差,有活动没收获,更谈不上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丧失了活动的价值。曾经听过这样一节古代诗歌阅读课:教师设计了对唱、画图、演戏、说故事等环节,花了教学的三分之二多的时间,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热闹,学生也能做到非常积极地参与,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既不会背诵,也不会写,对诗的理解也很肤浅,甚至连朗读也漠无表情。二是在利用现代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有的教师执意认为现代教学观念下一定要用现代教学媒体。于是,多媒体在教学中滥用误用,出现了如下让人担忧的现象:一是表面好看实无内容的多媒体教学,导致教师重视图片,而忽略了语言;二是东拼西凑式的多媒体教学,导致教师不再把心思花在钻研教材、深入文本;三是多媒体用得过多过滥,现在有一部分教师最怕没电,因为一没电就不能放课件,不能放课件就不会上课。

对策:优化方法,内容决定形式

对于课堂教学内容需要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进行实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情绪高涨地学习,顺利达到一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关键就看教学方法,这里的方法包括:导入新课的方法、组织课堂的方法、讨论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的方法、练习巩固的方法等。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浪潮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行的教学方法,中国的教学方法和外国的教学方法孰是孰非不能一概而论,可以说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好或不好的一面,哪一种方法最好,就看它是否适合那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选择采取何种方法的问题上,要注意因时、因地、因文、因生制宜,而其中又以考虑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关联尤为重要。例如,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时我们既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法,又可采取传授的方法;在疑难问题学习时既可采用讨论的方法,又可采取讲解的方法。至于采取何种方法,就要考虑上述因素。还比如有的语文课堂上过多的不是语文的“活动”,使语文课不成其为语文课,而语文课堂的动静处理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既要善于组织学生活动,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讨,做到该动则动,该静则静。至于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在定位上它始终只是教学的辅助,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实施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而并不是“多多益善”。

误区三:内容泛化,贪多等于有效

这一误区表现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成为了教师的指南针,许多教师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这一精神,就在每一节课都要实施这三个目标,再分解成小的目标,就变成了一节课有好几个目标,有的甚至上十个目标,这样,目标太多,导致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或无所适从,或面面俱到,显得杂乱无章,教学过程看起来内容丰富,容量很大,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收获的却少得可怜。显然,教师也是出于一种贪多的心理,想把所有的内容交给学生,把教材中涉及的所有内容当成了教学内容,于是就造成了一堂课的内容泛化,目标众多。但事实上,目标太多,等于无目标,内容太多,就无法保证教学的有效度。再是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语文圈内产生了一种浮躁心态。如不论是教学还是研究,往往热衷于各种评优、表演、成果展、研讨会等形形色色华而不实的东西,缺乏对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的深入研究。所以导致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太多似是而非的东西,鱼目混珠,有的根本就不是语文的东西也冠冕堂皇进入了语文课堂,导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学习的特质。

对策:指向集中,抓住语言根本。

“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处理,研究出适宜的内容和目标,并且就一节课来看,王荣生教授认为要把握住以下两个要点:“教学内容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并聚焦在关键词句等核心点上;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并在课堂教学的一个个点上具体落实。”这话是很中肯的。例如学习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主要是体会作者淡泊归隐的情怀,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几个教学内容板块,首先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然后品味语句,受到情感的体验,最后想象意境,领悟体会作者的情怀。另外,语文教学一定不能失去语文训练这条主线,语文教学有效价值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在语言文字上。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像语文课,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吴成亮,教师,现居广东中山。

猜你喜欢

一节课语文课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语文课文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