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个性形成原因初探
2009-10-20贾自强周天枝
贾自强 周天枝
鲁迅十三岁之前,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生活。虽然七岁进学,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无限趣味,以及乡下小伙伴的天真无邪,依然是他来此世间一遭所能留下的唯一没有遗恨的纯洁美丽有趣无忧的幸福天堂。他在《朝花夕拾》和《呐喊》里对往事的美好回忆,成为这位伟人对生活无限留恋的见证,是他文学作品里难得的美丽风景,如暴风雨间歇中的彩虹。这深情的眷恋,静穆悠远的回忆,也成为多少孩子们无限神往的向往。
十三岁那年(一八九三年),伴随着祖父下狱,周家陷入困顿,年幼无罪的鲁迅生平第一次尝受到了艰辛和白眼。此时正当他世界观形成时期,一定在他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十五岁时父亲重病,作为长子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为挽留父亲的生命忍辱负重,打落牙齿往肚里吞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这期间他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对他那孤傲不屈,自卑与自闭性格的形成无疑有重要的影响。十六岁父亲终于去世,巨大悲痛之余,对中医庸医巨大痛恨之余,这位年幼的孩子心灵里对治病救人,除人痛苦产生了强烈的渴望。这影响了他以后选择职业。
但正如世人所说:凡事都有先来后到。此时对世人灵魂的诟病和对中医误人的痛恨正像两块巨石,横在这位即将踏上人生征程的青年的人生之旅上。正所谓“三岁看老”,这位伟人毕其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他少年时期的两块心结。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有四年多,曾经经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成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是不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这些经历,成为他人生的出发点,也使他终生不能忘怀。在《朝花夕拾》里,他特地写了《父亲的病》。后来学医,也是为了“医治像我父亲一样的病”。三年家庭变故的经历,已在这位16岁的青年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青少年时期生活对人一生道路选择的影响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
鲁迅幼年这些被人侮辱与欺压的经历,在他精神上造成了伤痕。这种仇恨没有被他忘记,直到他生命最后。他的学生孙伏园在《往事》里说:“鲁迅先生的复仇观念最强烈,在日本时,每于课余习些武艺,目的就在复仇。后来回国,他的仇人已遭报应,其复仇随告结束。”幼年恶劣生活环境对他的压迫,造成了鲁迅倔强不屈的性格。在南京求学时,他经常遇到当地恶棍霸占船上的床位,向坐船的人索取“床位费”,但倔强的他宁肯坐着也不买他们的帐,直到这些人无奈离去,他才从容地躺下休息。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性格,贯穿了鲁迅的一生。他在晚年谈到身后事时说:“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谈到他的论敌,他对许广平说:“让他们怨恨去,我是一个都不宽恕的。”所以毛泽东在评价鲁迅时说:“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也正是这不屈的性格,使他有分明的爱憎,使他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傲岸精神!
鲁迅十八岁的离家,的确是一次悲壮的远行,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因为那时读书人一是考科举,二是做师爷,三是做生意,最次还可以去做医生和教师。鲁迅因为家庭变故,饱尝炎凉世态的打击,看透了所谓人的真面目,对绍兴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和厌恶,横下心要离开这里,寻求别样的道路和人生。走投无路的鲁迅也只好走上了在当时看来确实是走投无路的路子——学洋务,进江南水师学堂。(就是今天去上船下海也很难让人接受,别说在一百年前,可见那场家庭变故在鲁迅的心灵造成的创伤有多深。)于是鲁迅接过母亲借来的八元钱的路费,在亲戚们鄙视的眼光里,在母亲的哭声里,倔强地离开了家乡。我们可以想象,年仅十八岁的鲁迅,当时心里有多苦,可以推测,鲁迅的骨头就是从家庭变故里、从昂首走出绍兴那一天起变硬的!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站,他还说:“……我一个也不宽恕!”这就是鲁迅,这就是生活和社会造就的鲁迅,我们能责怪他吗?
由于清朝官僚体制的腐败,在洋务派为学习西方军事而设立的江南水师学堂里,也是处处充斥着滑稽可笑的所谓“中华文明”。在学生之间也有严格规定的等级制度,就连走路也规定低年级的不能超过高年级的;水师科目训练极少,学堂里竟充斥着封建迷信和“国粹”;教员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且态度倨傲,这令希望寻找新路和希望的鲁迅十分失望。于是在一次处分之后随即退出。在安葬病逝的四弟后又入矿务铁路学堂,改学开矿。这个学堂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上的,因为开矿毕竟很危险,(就在今天,当煤矿工人也被认为无奈之举)但凡有一点办法,谁肯上这样的学校?也正因为没人愿意上,所以不收学费,经济拮据的鲁迅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入了这所学校。但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头茫茫皆不见”,鲁迅最终什么也没有学到,什么也没有成就。可以想象鲁迅在寻找希望的道路上,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奈啊!追随先生一生的自卑和自闭的性格,尖刻和易怒的脾气,不知道是不是在此时形成的。
至于说鲁迅好骂人,有一个情况必须交代: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为恃才傲物,不睦官场,牢骚甚多,时常骂人。他对鲁迅的要求也非常苛刻,考试即使得到第二也还要骂,鲁迅从未得到过他的表扬。这对年幼的鲁迅肯定是有影响的,或许这就是人常说的“绍兴师爷脾气”。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虽然不打骂,却常喝酒,心情不好也发脾气。长辈的行为恐怕在年幼的鲁迅身上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先生因肺病不治去世后,周作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这肺病,本来在十年前,就已隐伏着了;医生劝他少生气,可是他的个性偏偏很强,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他在上海住的地方很秘密,除了建人和内山书店的人知道以外,其余的人很难找到。”这里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个人性格的形成,都是由他的人生经历及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并不是说谁要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就可随心所欲。这位周作人先生,家庭的困顿和衰败显然是没有多少影响在他身上。即使是到日本留学,也是由他这位“个性很强”的哥哥处处照顾的;即使是他结婚经济困窘,也是他这位“个性很强”的哥哥不得已回国工作作出牺牲才得以办成的;即使他在北京八道湾宽大的房子院子,也是他这位“个性很强”的哥哥置办他得以坐享其成的。自古“家有长子,国有大臣”,鲁迅作为长子,自始至终作得是合格的。可不幸的是他有一位不合格的弟弟,在这里站着说话不腰疼!至于说住的地方秘密,在那特务林立,血雨腥风的恶劣环境里又有什么错误吗?有这样黑白不分的弟弟,后来兄弟反目也在必然了。
由这样经历和生活环境形成的性格,鲁迅内心也是十分痛苦的。许广平在回忆中说:“偶然也会例外,那是我不加检查地不知什么时候说了话,使他听到不以为然了。不高兴时,会在半夜里喝许多酒,在我看不到的时候,更会像野兽的奶汁喂养的勒莫一样,跑到空地上躺下。……他决不是故意和我过不去的……他会解释似地说‘我这人脾气真不好,一切便烟消云散了。”(见曹聚仁《鲁迅评传》)有了痛苦自己忍受,悄悄喝酒或躺到晾台上,见孩子和妻子跟着难过而感到自责至主动和好。这位伟人对任何家庭都难以避免的矛盾的解决方法。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可指责的地方。自古“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但鲁迅襟怀坦白的性情,却让多少君子汗颜。且听他发聋振聩的话语吧:“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俯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那些对先生人格和性格说三道四的以君子自居的“雅人们”,我怎么听不见你们的嘴里说出这样襟怀坦荡的话!
先生还有一个掌故。谈到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他说:“我这条牛的‘甘为是有限度的,譬如一匹瘦牛吧,明知不堪大用了,但废物何妨利用呢?所以张家要我耕一弓地,可以的;李家要我挨一转磨也可以的;赵家要我在他店前站一刻,在我背上贴出广告……为他们张罗生意起见,情由可原……。但倘若用我太苦,是不行的,我还要自己觅草吃,要喘气的工夫……即吓我以康有为,比我以梁启超……决不出来再上当。”(《鲁迅杂文集》)面对这样敢于自剖的光明磊落的胸怀,面对这样一个敢于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晾晒在太阳下,像丹柯一样的英雄,对先生性格的攻击,还有意义吗?
贾自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周天枝,教师,现居河南获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