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品质

2009-10-14

中国教师 2009年18期
关键词:家校榜样家长

白 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逐步转变自己的观念,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教育力量,家长参与课程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也是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外部因素之一。以下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发现的家校合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寻求更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以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一、练习巩固,我们到底该让孩子有什么样的收获

诚然,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应该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能,这也是现行考核体系能够有效鉴别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中,由于分数几乎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唯一标准,为了达到做题熟练,学生变成了做题的机器。我任教的班级就常常有家长要求我“多留点作业吧!多做点儿题总是好的”。因为看到别人做题心里不踏实,许多家长额外给孩子增加了大量的练习。应该看到,题海战术有时确实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讲,这也使学生的负担不堪承受,导致效率低下,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就是说“熟”未必能生“巧”。当然,有时候孩子在某个问题上因为不熟练确实需要增加一定量的练习,甚至常常有家长告诉我因为出错罚孩子做几十道甚至上百道题,但似乎毫无效果。其实,把孩子的错例收集起来分析一下会发现,造成他们错误的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原因。如果增加的练习能有针对性地去“戳”孩子的“痛处”,这样的练习一定是有效的,但盲目地罚孩子大量做题,只能让孩子“痛恨”数学。毋庸置疑,这样一种情绪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数学学习绝不仅仅是算几道题、背几个公式,对学生来说,让他们终身受益的恰恰是那些隐藏在显性的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学习品质呢?

南京大学的郑毓信教授这样描述数学课上所希望学生养成的精神:“它不能被看成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后天养成的理性精神;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客观的研究;一种新的追求:超越现象以认识隐藏于背后的本质;一种不同的美感:数学美(冷而严肃的美);一种深层次的快乐:由智力满足带来的快乐,成功以后的快乐;一种新的情感:超越世俗的平和;一种新的性格: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坚持……”[1]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培养目标或许过高了。这一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一大阻碍恰恰在于他们无法领略“数学的美”,感受“学数学的快乐”。但是我想,一种精神的养成绝不是在某一年龄段一蹴而就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在点点滴滴的影响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

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起大量、重复的枯燥练习,家长花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或许更有价值。因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千头万绪,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孩子最终能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他们所收获的成就感是不能和做100道计算题同日而语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家长如果能耐心地引导孩子运用所学知识一步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由此培养其思维习惯,使其掌握思考方法,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不放弃,我们前面提到的数学精神,也就在一次次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

二、善用榜样,帮助孩子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在新接的两个班级里,我发现了一种“怪现象”——孩子们对于数学学习十分不自信。不用说成绩普通的孩子,即使是数学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都很低,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这与我以往任教的班级差异很大。为什么孩子们会这么不自信呢?我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两个班里都各有一名数学学习极有天赋的孩子,在各级各类数学竞赛中屡获大奖,他们在各自的班级都是所有孩子的“偶像”。无论是数学考试还是各种比赛,大家毫无争议地认为一定是这两个孩子最棒,十分羡慕他们。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孩子就是一个不可超越的神话。既然不可超越,大家也就失去了努力超越他们的信心。

这种现象的出现绝不是孩子的责任,问题出在了教育者的引导上。想想教师和家长通常是怎样“激励”孩子的:我们不断地去表扬那些一开始就表现优秀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都在某学科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天赋,所以我们的评价往往也是“他太聪明了!”甚至有教师会说:“看看人家,不用听课也都会!”家长的评价就更加直接:“看人家×××,怎么那么聪明?看你,这么简单的东西就是学不会!”我们还常常忽略那些一直在默默努力、成绩平稳并且略有上升的孩子,总觉得他们不够优秀。我们的初衷也许是激励其他学生去向榜样学习,可殊不知在一次次的表扬、批评与漠视中,除了那几个“榜样”越来越自以为是,其他的孩子渐渐地都沉默了,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奢求自己能取得好成绩。尤其是我们树立榜样的方式,很容易让其他孩子认为:“我反正也没有他聪明,再努力也没用!”而那几个榜样也真的认为凭着自己的头脑,不用怎么努力也没问题。久而久之,所有的孩子都失去了努力的动力。

树立“榜样”,应该是为其他孩子提供一面“镜子”,而非一个“蓝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任何人的成功经验都不可能一丝不差地被别人复制使用。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逐步调整和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于“榜样”们,应该表扬他“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表扬他“作业按时认真完成,及时改错,主动提问题”,还可以表扬他“善于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引导其他孩子去关注“榜样”们付出的努力,而非先天的“聪明才智”。对于其他孩子,应该引导他们发现自己通过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态度也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当我们用优秀学生勤奋努力的事例和踏实认真的态度引导、影响、感化其他学生时,相信“榜样”一定会产生无穷力量。

三、耐心等待,给孩子的成长更大的空间

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常说:“我们教师一定要学会等待,要允许孩子们用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对待孩子们掌握数学知识的速度差异,吴老师的做法是“以宽容的态度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认识真理”。

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学会等待;同样,一个称职的家长也应该学会等待。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十分正常,但有时却因为“爱之太深”而“责之过切”。我经常在考试成绩公布之后接到许多家长的电话,问的问题不外乎:“我们家孩子怎么这么差?”“他怎么老得不了100分?”有的时候家长甚至没来得及仔细看看孩子的卷子,仅仅看了一眼分数就“火冒三丈”了。而家长的这种情绪只能给孩子以消极的心理暗示,对自己产生怀疑,一考试就紧张,就担心自己做不好。结果越担心,注意力越无法集中,出现的错误也就越多。循环往复,就真的成为一个“后进生”了。其实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丢三落四”“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是和他们的年龄特点相关的。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宽容,等待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逐步理解知识。这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尤为重要。事实上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我们很难判断“迅速”的思维和“深刻”的思维到底孰优孰劣。只有在我们宽容的等待中,学生才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才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才有机会收获“深刻”的思维。

无论是家校合作,还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都是非常复杂的话题,以上仅是我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些许体会,更多的问题有待今后继续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的文化价值何在、何为[J].人民教育,2007,(6).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朱蒙)

猜你喜欢

家校榜样家长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