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2009-10-14杨琼英
杨琼英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到来,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交往日益频繁,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在这一国际环境的交流过程中,英语作为国际性通用语言的交流工具,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应作为一门知识来教,从理论上来讲授,还是应把语言与其文化背景相结合作为一种实用技能和一种文化素质来学习,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环境的交流能力的关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基地,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学生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205-02
1 引言
在“知识爆炸”的21世纪,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知识总量急剧增长,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突出,学生只有具备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才能在今后变化与竞争的社会中立足与发展。
回顾我国大学英语二十多年的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是:英语往往作为一门知识来教,从理论上来讲授,而不是把语言与其文化背景相结合作为一种实用技能和一种文化素质来学习培养。因此,造成了空前的大面积应试教学现象,制造出一批高分低能的“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学习者。因此,学生一旦需要用英语进行交际时, 还是“尊口难开,” 失去了语言作为交际的功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到来,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交往日益频繁,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在这一国际环境的交流过程中,英语作为国际性通用语言的交流工具,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教学,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更新教学模式,以“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注重网络化自主学习”作为大学英语的教改方向,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为英语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
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制定了大学英语学生能力培养流程图,见图1:
2 理论依据
2.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的合作活动。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吸引的。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多种渠道,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发现和感知生活环境,建构对客观事物理解并获得意义的过程。教与学具有不同的角色和观点。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动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线性地传送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因此,英语教学应置于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得到运用。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应尽可能的创设真实的环境,设计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好的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在相互交流中学会交际。
2.2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认为学习者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循环的旋涡式上升的过程。为此,教师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学习者的理解并逐步引向深入。同时,支架类型还可分为:信息型支架、知识型支架、程序型支架和策略型支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不同的类型。
2.3 最邻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教学,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最邻近发展区”。最邻近发展区要求教师要合理判断学生的实际水平并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即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
2.4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主要体现“做中学,用中学”的教学理念。Nunan (1989) 认为,“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具有结构性,它由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遵循英语语言习得的规律,了解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和进程,决不能以教师的主观臆断、知识水平来设计学生的任务。
3 大学英语与学生能力的形成
3.1 在线学习技能的培养
在当今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已成为我们“适者生存”的技能,是每个人终身面临的任务。随着计算网络技术的普及,计算机辅助下的语言学习将成为教育的根,英特网将成为未来的黑板。网络作为英语学习的资料库,无论是在英语学习中,还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常常要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源。《英语在线学习技能》是21世纪最基本、最必要的学习技能。因此,教师教会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收集、分享、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见图2:
其中,英语在线学习技能通过三种教学模式完成,即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每两周一次,由任课老师负责完成。通过网络的形式,实现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进而消化和巩固学习内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超前学习。
3.2 听说技能的培养
听说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功能,是语言使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让大部分学生难是不容易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制定了相关教学目标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良好的模仿能力;掌握交际活动所需的基本功能和意念的英语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教学方法是: 口头句型操练和口头回答问题;背诵短文或复述文章概要;以配对、小组、扮演角色等形式围绕某一任务进行的对话、讨论、观点表述等练习,见图3:
英语听说必修课每周两个学时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听说课老师制定教学计划,在语音实验室进行听说专项教学。课堂教学的听说课,任课教师在读写课的讲授中进行。如口头句型操练和口头回答问题;背诵短文或复述文章概要;以配对、小组、扮演角色等形式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对话、讨论、表述自己的观点等练习。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数的操练,只能放在课后进行,操练内容和任务可事先放在网上,让他们课前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口语作业的检查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教师不间断地进行抽查,根据检查情况,给予辅导。网络自主学习,由任课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到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完成。
英语选修课每周两个学时也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选修课程。
第二课堂的英语听说是以学校英语调频台无线英语播音设备为依托,每天定期播放英语节目,让学生通过无线耳机收听,以此营造的英语“听”的环境。此外,学院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校性的英语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英美文化周、英语晨读、英语汇报等活动,形成校院英语学习氛围。
4 英语读写能力的培养
读是语言的输入,写是语言的输出,没有语言的输入,就不可以实现语言的输出。因此,在课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阅读、写作技巧外,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底数,对学生进行真实的语言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如,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跳读、略读、快速浏览等阅读技巧获取信息;如何运用写作模块进行语言表达等。课堂和课外教学训练可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设计。当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之时,充分体验到真实语言的使用。“用中学”是语言学习中最好的方法。它既可以保持识记,也可以灵活地使用语言。任务型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设计见图4:
5 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方式
由于课时所有限,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部分的训练都不可能在课内完成,而且大部分学习任务必须在课外进行。这对教师提出了很能高的要求。首先,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任务”,仔细考虑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其次,创造真实的教学活动而且要达到一定的量;第三,课堂教学活动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任务。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就应当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一定的真实的任务,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进行的对话性互动,可产生语言习得,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此外,活动中注意信息沟通。这样有助于学生长期浸泡在英语学习使用的环境中,提高真实环境中的交际能力。
由此可见,以上教学方法和活动过程采用期中或期末考试是无法观察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进展。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根据课型制定出具有人性化评估系统,以便教师可以不间断地抽查并给予辅导。此外,通过师生网络问答交流、读写交流、问题解决,平时、听说、呈现、读写等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既公平地监控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科学地评估学生的成绩。
总之,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不容易的。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IT素养,而且还要有驾驭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然而,无论困难重重,我们会进难而进,不断学习和探索,努力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大学英课程要求》.2004年.
[2]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2002年.
[3] 修正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校教育出版社.1999年.
[4] Nunan,D.(1989).Design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Nuttall,C.(1996).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Oxford:Heinemann.
[6] Vygotsgy L.S.1978.Mind in Society_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The President and Fellow of Harvard College.
[7] Willis,P.(1976).Notes on method,Culture and dominance,WPCS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