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写景手法分析
2009-10-14陈黎娜
陈黎娜
《我的空中楼阁》全文笔调清新俊逸、语言优美隽永,是一篇寄寓情怀、托物言志的抒情佳作。在文中,作家用唯美的文字和唯美的情思为读者精心营造了一方精美绝伦的艺术圣境,它不仅给人以伸手可触、心爽神怡的美的享受,还让人在灵魂的自省中得到哲理的启迪。学习此文的写景手法对中学生的写作有极大的导向作用。
一、定景换点
就写景而言,中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看到一个事物不知从何谈起,更不要说条理性,而本文给予了一个定景换点的范例。比如文章前半部分以客观的笔调展示了小屋之美,作者首先从整体外观上着力刻画一座玲珑的小屋,它像一副精美的画、一首清丽的诗。作者调换立足点来观察小屋,如湛蓝的天空之下,柔和的山脊之上,阳光明媚而和煦,绿树婆娑而轻舞,多么丰满谐调的底色,何等诗情画意的外景!而小屋呢?“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精巧而又恰当地处于其中,翘起一角活泼的屋檐,露出一排错落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若隐若现”,“姿态翩然”;树的点缀,使小屋少了几丝呆滞,多了几许灵动;小屋的出现,使山上少了几分单纯,添了几抹亮丽。何等巧夺天工的匠意,何等清水芙蓉的本然!如果远观近看小屋有形有体,那么,从它的形体之中已经显现出几分含蓄与风度,飘逸出几分轻灵与自由。通过这一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想象自己的家或者参观某个景点,用最美好的心情给家或景点设定一个整体外观的描述,再具体一些就好比上课时以某位学生为固定点,其余学生就在自己的坐位上观察。每位学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容貌当然有所差别。学生应当有所领悟,写景可以多换个角度去观察,何愁无话可说。
二、定点换景
如果前面构筑的是小屋整体外观的远视图,后面则是以神姿仙态的小屋为固定点来观看不同方位的景。文章写出了小屋各个不同方位的装饰,那的确是人间难得几回见的圣景。作者从左右、俯仰、鲜花、围墙、交通、灯光、雾月来展现小屋美的气息:“左顾有山外青山”,“足以举目千里”,“右盼有绿野阡陌”,“足以俯仰大地”;四季有鲜花相伴,每天与云霞为友,红的像火绚烂地绽放,白的像雪轻盈地飘落;破晓有破晓时的风姿,自能拥有一片现实的微光;入暮有入暮时的倩影,独自欣享一分浪漫的宁谧。它是快乐的起点,又是幸福的终点;“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灯火映照衬出它的虚无,雾月轻笼托出它的缥缈……是人境?是仙境?如梦如幻,奇妙莫测。这时候,学生应该好好自问,以上的立足点哪个是无法触摸的呢?作者李乐薇可以,每位同学都可以,给学生几分钟的畅想时间会有意想不到的心灵收获。就如教室里的同学以各自为定点,前后左右上下去看,当然会有不同的面孔出现。这可以说是定点换景的活例,当写景状物无语时,何不换个角度去领略,只要自己喜爱的,又何愁没有美妙的景物来装饰呢?
三、情融于景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精心描摹、浓墨勾勒的小屋,俨然已变成了“我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珍品”,已演化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此小屋已非“此”小屋,客观的自然之景也非纯粹客观的自然之景,它已经因虚化和抽象而远远地超离了现实生活,并打上了厚实而浓重的唯美色彩,演绎为作者心灵的絮语、生活的憧憬,升华成哲理的体悟、精神的隐征。《我的空中楼阁》一文表面上看似写景,而实际上是在言志抒情。作者在文中刻意设计的小屋,表面上煞有其形,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存留人世,而只是作者一种情感的抒发与理想的寄寓,即返归到宁静的自然,结庐于远离人境的山上,从而避开尘市的喧嚣,逃离人世的虞诈,过一种不需要设计与装饰、逸世独立、超然物外的自然生活。尽管这只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但它却寄予了作者深厚的情愫,传达出作者唯美的期盼!相信学完此文之后,学生肯定心有寄所,抓住这一点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的精神小屋,如在舒婷的橡树林,在海子的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旁,在篱笆那边,在荷塘月色下,在泰山之颠,在南北极……在精神小屋里寻找心灵的宁静,渴求精神的处所,那是一分美的启迪和寄托。这样的话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环环相扣。
总之,作者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写,写出小屋的千姿百态,写出小屋的神韵。作者能够远近俯仰地放纵笔墨,正是心灵自由、襟怀开阔的内在美的自然外露。
(作者单位:会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