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沈从文《边城》的艺术成就
2009-10-13郭艳玲
郭艳玲
摘要:沈从文的创作取材极广,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但他最执著追求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因此他在《边城》中塑造了老船夫、翠翠等人物形象,热情讴歌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本文从风格特色和语言特色两方面分析了《边城》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风格特色 语言特色 沈从文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的人情风土,被称作乡土小说别具一格的代表。沈从文的创作取材极广,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但他最执著追求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他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地构筑着他理想的人生形态。小说通过老船夫、翠翠等人物形象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可以说是一曲优美动人的湘西人性美的颂歌,是一首作家写给故乡的赞美诗。沈从文饱含感情地写出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祖孙之间的亲情。他把爱和美融入全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风土人情之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下面就《边城》艺术的主要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风格特色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是“表现人性”,他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这种人的自然化是沈从文一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小说创作一个总的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收获最大的是他的边城回忆小说。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成人以后仍然常常生活在对故乡回忆当中,尤其是长期以来发现并保持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更促使他以具有生活特异性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基地。《边城》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体现了沈从文的独特艺术风格。
沈从文受屠格涅夫把人和景物错综在一起的手法,善长于人物情绪意蕴与自然景物的交融。他的《边城》把人物置于湘西重峦叠嶂又兼有河岸渚边的特定环境之中,着力表现人与自然的美质及其联系,显得地以人毓,人因地秀,人与自然融合为一。老船夫与翠翠祖孙的命运,包括欢乐与不幸,过往与未来,都与溪流和渡口相关,不但不能同这份牵船的生活离开,也与他们周遭的一切不可分割,仿佛山、溪、塔、竹等都为他们而设,他们祖孙俩也纯然为这周遭的一切而存在,分不清谁主谁客,谁有生无生了。沈从文的手法已超越了屠格涅夫,带有“天人合一”的意味。这种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是鲜见的。
沈从文的边城小说不注重情节与结构,而是意蕴和情致,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因而他善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之中。创造一种诗意抒情的表达方式。他常常用一种清淡的散文笔调,平和肃静地刻绘他所熟悉的、所呼唤的性情人格,他所默想的人生事理,所企求的理想人生形式。他的小说中多详细的铺叙、交代,如《边城》第二节对茶峒和酉水上游地势,历史、物产、买卖、人情、风俗的详尽介绍,将读者带入小说营造的原始美与情感美的境界中。沈从文的小说结构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气象精巧,属如烟如云的阴柔之作。作品多笔意淡远,但仍清宛可闻,留一串雅丽的回音在读者心头。沈从文的这类小说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抒情小说,并将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影响了后代的许多作者。
二、语言特色
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边城》的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边城》的语言很中国化,同时地域色彩也很浓。这一方面体现在具有湘西特色的景物的词语上,如茶峒、河街、吊脚楼等等。还体现在许多形容词、动词的使用上,如“悖时”,“砍脑壳的”等。小说语言古朴清丽,澄净流畅。行文中“的”字使用率较低,比喻新奇,简古有力度,很耐咀嚼。
《边城》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是非常鲜明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典雅性与口语化的结合。典雅性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描述性语言上,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这种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而且其中自然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口语化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对话和一些湘西独有风物的描写上,如老船夫与天保的一段对话——“大老,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份的!”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啁!”简单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又充满了泥土气息,“在素淡之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之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纯纯情爱,祖孙父子的真挚亲爱,人们相互之间的善良友爱,以及湘西边地风俗风景的迷人可爱……在这些爱的展示中体现了作者理想美的执着追求,达到人情美、人性美、风俗美、风景美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