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古文教学中诵读的作用

2009-10-13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鉴赏诵读感悟

董 杰

摘要:文言文教学要重视的是阅读的实际能力,就是“读懂”:即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这主要借助诵读。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细细的读、理解的读、入情的读,同时细致体验文本情感的张弛和细微的心理变化,体会淋漓释放阅读感受的情怀和专著投入,表达文本的愉悦享受。

关键词:诵读 文言文 鉴赏 感悟

诵读是一种通过声音、口吻、神情、体态共同作用于文本,方能声情并茂地表达文本的一种有声的阅读方法。诵读是否到位,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诵者理解文本的深浅程度和感悟文本的高低水平。好的诵读使处于同一纸平面上的看似简单的文字,在刹那间展现出立体化的美妙空间和形象画面,掀起情感的波澜,传达出文本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引人共鸣。尤其是文言文更应如此。清代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下面,结合本人的任教经验,来谈谈诵读在古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诵读──文言文入门的途径

古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这是说,学习语言要有一个“活”的语境,由此可以得出:学语言需从听入手,文言文也是这样。

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便听到了,十几个、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一阵子,连语境也有了。这样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都装在自己的头脑里,入门又有何难?这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古人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做得极其认真、勤苦,“书声琅琅”、“口舌生疮”这些词儿的出现便是最好的证明。相反,在大部分古文教学中忽视了诵读,把语法分析视为“灵丹妙药”,在这主张下,课堂上只听到教师的“喋喋不休”,而听不到学生的“书声朗朗”,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的厌学情绪日益增长,而课外的练习和背诵大抵是为了应对考试。因此,只有诵读才是古文入门的正确途径。

二、诵读——文言文鉴赏的核心

诵读古文不是摇头晃脑的死读,而是要有侧重性,选定内容,指导学生精心诵读,边读边悟,悟后再读,反复体验文本的丰厚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关键句、段要细读细品,读出文本的精气神,品出文本的底蕴和过人处。这实际上是一个以读带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的循环学习过程,也是搞好诵读、深入鉴赏文本的核心环节。

《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鉴赏和诵读的重点仍是四位弟子的“言志”。该以什么样的形态、表情诵读他们的回答,既是训练诵读的重心,也是深入鉴赏文本的起点。子路说话刚直、自信、锋芒毕露,行事略显草率、鲁莽;冉有、公西华口气谦和、礼让,说明二人善察言观色,出语谨慎;曾皙言行从容不迫,反映其志趣高远。诵读时应以不同的语速、语气、神态表现出个人性格的特征。子路的话宜稍快,声音洪亮,语气强烈而自负;冉有、公西华的话宜稍慢,声音略降,语气稍弱而谦让;曾皙答话的快慢、高低、强弱应介于前二类之间,读出君子风范和文人的洒脱、雅致。在比较诵读的过程中,我们逐步领悟到一个道理:四人的志向没大的区别,都有治国之志;所不同的是说话的方式。而孔子正是通过这一点来评判弟子的。从有礼无礼看,孔子笑子路太不谦虚;从有无治国大志看,他便不满意冉有、公西华的过于谦虚。唯有曾皙既谦虚有礼,又有兴礼作乐、化成其民的大志,孔子才是最赞许的。这一结论是在细读细品后才得出的。诵读做得扎实、到位,鉴赏才会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由难到易,由浅入深,并能享受读与思带来的学习乐趣。

三、诵读——文言文感悟的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为何教学效果迥然不同?这不禁使我感悟到了,在朗读教学中“情”的落实非常重要。

如《项脊轩志》,借助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文章最具感情的是第三段,第三段中从细处着手,描写了大家庭分崩离析的悲痛和对母亲和祖母的怀念,尤其是对祖母、母亲的描写,仅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没有多余的表达,仅此一句话。情真意切,把母亲当时关心孩子的神态表达的淋漓尽致,诵读时,应领悟到作者的感情,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这样,就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诵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坚持的过程,高中阶段书声朗朗的诵读则越来越少,代之以无休止的分析和讲解。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教给学生科学的诵读方法,使学生既会读,又会鉴赏文本,乃当今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

猜你喜欢

鉴赏诵读感悟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