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标下小制作陪伴走进物理课堂

2009-10-13宋新巧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唤醒学习兴趣教育

宋新巧

摘要:本文举例阐述了在新课标下开展课外小制作活动,努力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师将承担一个课程开发者的角色,从而可以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把这种浓厚的兴趣从课外带到课内,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唤醒”教育 学习兴趣 小制作 水火箭

新课标是一种“唤醒”教育,它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它要求物理的课堂上不再是由教师一统天下,说什么就是什么,而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进来,一切皆为空中楼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更加应该提倡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它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尝到自我探究问题的乐趣,享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自我成长!所以,作为新课标的实践者,我们物理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将这种培养的触角伸到课外。仅靠课内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不是说“工夫在诗外”嘛!根据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强调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的特点,我们更加注重课外学生的一些小制作活动,让课内的小课堂和课外的大课堂有效地联系起来。小制作活动可以一人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虽然最终不一定能做得很好,但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认真地思考了,钻研了,冥思苦想了,已然学会了很多的东西,又因为自己的亲身参与,所以兴趣一直很浓,并把这浓厚的兴趣从课外带到了课内,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我们在正常物理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所授内容给学生开出一个课外小制作活动的通知,约定时间进行已完成作品的比赛和展览。实际上可以开展的小制作活动太多了,不过我们希望精致一些,典型一些。每个小制作的背后都有物理规律、理论支持着。学生认真做了,便会对这些规律、理论产生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便会多加注意,以求弄明白。

我们已经开展过的小制作活动如下:

一、降落伞比赛(知识点:缓冲、作用力、反作用力)

“哇!我只在电视上看到过降落伞,没想到我也会做降落伞了。”这是我们在举行降落伞比赛那一天听到的最喜欢的,也是特别欣慰的一句话。当把这个活动布置下去后我心里一直没有底,这是我们学习物理以来第一次开展课外小制作活动,学生们从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一门学科,可以手脑结合地来学,有的是把买菜的包装袋改装做伞面,有的学生用橡皮做小重锤,有的把饭店里铺餐桌的塑料布拿来做伞面,还有的女生把自己的头花用来做重锤。当学生们把自己制作的降落伞拿到实验楼四楼时,都很紧张,就等着教师的那一句“开始”了。当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降落伞从天而降时,我看到了学生们惊喜的表情,知道第一次我们的课外小制作活动成功了。尽管我们做的降落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不算太长,但通过这次活动收获的是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鸡蛋撞地球(知识点:动量、冲量、缓冲)

学生一听这名字都非常激动!我们的要求是将一枚生鸡蛋从教学楼三层抛下去撞地,怎样保证它不碎?谁的不碎且包裹鸡蛋的物体质量最小,谁就为冠军!这是我们第二次开展小制作活动,这次学生们在动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我们的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给鸡蛋系上气球充当降落伞;有的把鸡蛋放进塑料泡沫中;有的买来西瓜将鸡蛋藏在其中,甚至有位女同学请父亲用焊枪焊了一大一小两个铁丝圆球,小球置于大球的心内,两球间用橡皮筋系着。鸡蛋用棉花包裹后放在小球内,四周用橡皮筋和小球相连,整个装置非常讲究。比赛时间定在周三下午的课外活动。参赛同学手拿自己的作品在带队教师的带领下登上四楼准备比赛,楼下广场早站满了观看的学生和教师。三名评委教师早已经准备好了天平和记录本。第一个掉下的鸡蛋是用泡沫包裹的,可惜,着地后我们看到一滩黄色液体涌出,现场一片惋惜声。最终获胜的同学仅用了6克重的塑料吸管做成三棱椎状的立体物,这是最让人感到不牢靠的一个装置,鸡蛋就放在其中而未碎,不能不说其构思巧妙。我们马上将冠军奖颁发给了他。当然给那些落下鸡蛋没碎的同学也有一定奖励,包括那个女同学,我们给了她一个“最美观”奖。大家都很开心,而随后在课堂上讲到相关知识时,发现他们接受得比较容易。

三、水火箭的制作(知识点:反冲、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我们查找资料发现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水火箭的制作方法,具有取材方便、便于制作、安全可靠、飞行平稳的特点,飞行高度可达40米。于是印发制作方法给学生,提供材料有:细高的矿泉水瓶、硬塑料片、橡皮塞、篮球加气针、高压气筒、万能胶水。这次制作比赛时只有两个同学的水火箭飞了起来,高度只有一米左右,可是看着自己制作的火箭可以飞起,他们脸上的激动是无法形容的,这个效果也是课堂上死讲理论所无法达到的。以往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与太空、火箭、卫星离得太远,可今天,他们自己制作的简陋的水火箭起飞了!或许,从这时起,在他们心中一个飞天梦就开始了,中国的航天史上有可能要留下他们的名字!

除了以上三个外,我们还开展过“自制手电筒”、“制作不倒翁”、“我的望远镜”。目的在于加深理解和掌握电学、力学、光学的知识。可以列出的小制作很多,但我们力求典型、可操作性强、目的性强。我们一旦列出一个,就要认真对待,帮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困难。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评比、展览,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自己经历和亲身参与的事情,怎能不让他牵挂、在意呢?通过小制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想象、创造的欲望。当他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够、理论不明时,他会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期望以此解决自己实际中的困难。理论指导着实践,实践反过来检验理论,学生也都明白这个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教学生理论,不是要学生把理论、定律背得滚瓜烂熟就行,前人已经总结的理论、规律只是背来有何用,我们想要的是借鉴这些规律、理论的发现方法,去发现那些未知的东西,开发未知的宇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指导学生对前人的理论探究的过程进行再探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希望籍此培养学生一种科学、严谨思考的好习惯。希望学生学会一种探究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而课外的小制作活动是课堂的有效延伸,保证了每人都有平等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机会。新课标下我们更应多开展此类活动,这不失为推进新课标、实施新课改的一个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余宏斌《也谈水火箭的制作和发射》

猜你喜欢

唤醒学习兴趣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