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启示
2009-10-12曹中原
曹中原
关注“每一个”
1986年,在哈佛350周年校庆上,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答:哈佛最引为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它最重要的是给予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一个学校能培养出那么多显赫人物和顶尖人才,按说有资格自豪一下了。即使能有其中几分之一、几十分之一的成绩,那份荣耀也足以让一所学校享用不尽。但哈佛人没有拿6位总统和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在他们眼中,300多年的教育流水线上生产出几个“极品”、几十个“精品”,那算不得什么,难的是“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样的产品高合格率。
然而,我们呢?时下,某些学校追求的不是让每个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而是只对那些有可能成为“精品”、“极品”的尖子生给予特殊的关照,他们一旦取得了什么成绩,则悉数记到学校办学业绩的账上。高考状元、奥赛获奖者、被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录取者,甚至某次考试的单科第一,都成了学校自豪的资本,成为四处张扬的素材。至于日后这些人功成名就,自然无不归功于当年在学校打下的基础。一些无缘成为“精品”、“极品”坯子的学生则被置于被遗忘的角落。一位曾在这个角落里饱尝歧视和冷遇的成功人士不无揶揄地说:“学校对我的真正关心是在我离开学校并有了一点名、有了一点钱、有了一点地位之后才开始的。”在一些学校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喊得震山响,而在行动中却偏向全体学生中的“部分”、“少数”、“个别”。
素质教育倡导“面向全体”,其实质应当是从关注“每一个”开始,让“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获得新的提高。评判一个学生,不能完全以考试定高下,以分数论英雄,以是否为学校装潢门面来讲亲疏。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好的学习成绩也是相对的,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功。应当说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存在的是单一、呆板、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看过一则故事:有一位老师问学生将来的理想,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艺术家……两个衣不蔽体的学生一个鼓足勇气说,长大了要当裁缝,另一个说想当鞋匠。教室里顿时发出鄙夷不屑的唏嘘声。老师说:“很好,我为你们的选择自豪!你们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裁缝和鞋匠。”多年以后,这两个学生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我们应当有这位老师的襟怀。教育不仅要关心那些成“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匠”的多数学生。如果把教育的起点定在“家”的层面上,或许很多人连“匠”也成不了;如果把教育的起点定在“匠”的层面上,或许会涌现出众多的“家”来。
“哈佛”之所以成为“哈佛”,就在于它关注全体学生中的“每一个”。
哈佛的“脾气”
有一篇文章叫《大学的脾气有多大》,文中列举了一些“脾气”很牛的世界知名大学,哈佛位列其中。它不仅不轻易给政要荣誉称号,甚至连国家最高领导人要开个小后门也绝不给面子。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一点也不比知名教授差,曾有意回母校哈佛当老师,辞去国务卿的职务。可哈佛大学说,凡在政府任职超过两届的,就不再有资格回校任教。基辛格无奈,只有继续当他的官了。
有一年哈佛大学校庆,打算邀请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参加。里根一想,机会来了,就让人捎话,问能不能送他个荣誉博士的头衔。按说荣誉博士毕竟不等同于真正的博士,所以应该算不上什么大的原则问题。可哈佛师生对此议论纷纷,认为他和学术一点都不沾边,还是不送为好,于是里根没来。但里根不来,庆典照办。
哈佛不以官员马首是瞻。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行业都如是,许多人的思维都是如此。一个小餐馆可以拒绝总统进入,原因很简单,老板对该总统的政策看不惯。所以那里就难找到御用科学家。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家都成了御用的,其科学的发展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说到底,哈佛的脾气大,其实是在维护大学的尊严。夫大学贵在“思想独立、学术自由”,与政府太亲近,容易沦为政治工具;与企业太亲密,则容易成为商业工具。大学的尊严不仅是大学本身的尊严,而且是学术的尊严,科学的尊严,人文的尊严。同时它也是在维护着一种平等正义,不管是尊者还是贱者,不管是富翁还是贫民,不管是一国之尊还是一介平民,它都一视同仁,别无二样。人情在规则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身份在制度面前,显得毫无意义。所以,对大学的尊重,实际上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一个不自尊的大学,一定缺少严谨的科学精神,也就自然难以取得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可圈可点的成就。
然而,我们呢?我们的一些大学就“平易近人”得多,对名人非但没“脾气”,为了“追星”,甚至低三下四,投怀送抱,弄得颜面失尽也在所不惜。香港艺人吕良伟到内地某大学演讲,该校当场宣布聘请他为该学院名誉教授。没想到热脸遇到个冷屁股,吕良伟就是不领这个情,以“无功不受禄”为由拒绝了。
某著名运动员想读大学,几所重量级高校争先恐后地抛出媚眼,最后某大学如愿以偿。什么入学考试,提都别提,直接硕博连读。那高级“VIP待遇”,别人想都别想。导师院长亲任,外语课外语系主任亲授。平时训练忙没时间来?那没关系,老师去训练基地送课上门。参加奥运会要耽误课怕不能正常毕业?那没问题,人家院领导说了,虽然硕博连读通常需要六年,可该运动员的情况比较特殊,只要修完课程,年限不是问题。就是说只要校方认为课程修完了,还用等六年吗?……不知这是不是我们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
(作者单位:湖南常德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