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三法则

2009-10-12

教师·下 2009年6期
关键词:法则情感教学语文教学

罗 电

摘要:情感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情感手段,利用情感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法。语文学科因其丰富的人文性,在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深化情感教学能收到独特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学;法则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且随着认识过程的发展不断变化,对人的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情感手段,利用情感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方法。语文学科因其所固有的人文性,在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语文教师要善于寓情感教育于课堂教学中,让语文教学成为培养高尚情感的最佳途径,以情感教学法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教学法谈几点认识。

一、营造情境,激发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始终营造和保持情感教育情境。新授课前,教师要善于用优美而精湛的语言或动情的构思导入,这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契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旁征博引或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保持情境,直至教学结束时,学生仍然激情洋溢。例如,学习《论语十则》,教育家魏书生这样导入:“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吗?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学生以中国古代拥有孔夫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深感自豪,学习课文的兴趣油然而生,其情其感也洋溢不止。而且《论语十则》中的许多经典语句,在师生的分析讨论中足以让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学完《论语十则》,学生就可领悟其中的思想。又如《将相和》,导语可从解释课题入手,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审题,了解学习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行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有利于学生在整个课堂始终保持高涨情绪,思想情感不断被激发。教学时可这样释题,“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相”始终都“和”吗?不“和”是为什么?后来为什么又变“和”呢?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长串问号,达到开“窗”窥“室”之效,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保持激昂的情绪。

营造和保持学生情感教育情境的方法多样,形式诸多。只要用心设计,运用得当,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引导诵读,体验情感

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感染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引导学生诵读,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反复诵读课文,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就有了语感;有了语感,无论是听还是读,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体察其细微,领悟其真谛,由感而悟,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色,而春风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学生自然就会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和语气等方面掌握朗读这篇课文的技巧,仿佛可以感觉到春风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听到悦耳的声音,看到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活力的美丽的“春风图”。而且,通过朗读,学生的情感得以培养,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也由此而掌握了课文的思想和知识。

又如《海燕》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使学生品味饱含深情的人物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通过诵读课文,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情、生死之痛以及对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然会在充满激情的诵读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万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声音、节奏之美感,深入到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心灵与作品相通,也能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获取。

三、语言真切,赢得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的效率,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声情并茂的讲述、幽默风趣的点拨、富有艺术性的提问都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发展思维能力。”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者居多,平时常与学生交心、谈话、讨论等,与学生打成一片,有利于沟通师生感情。而善于用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语文知识的精通以及富于情感色彩的教学语言和教法去赢得学生的认可则更具有感染力,可使学生热爱教师乃至热爱语文学科,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教师授课时要注重课堂语言的情感色彩,诸如表示公正、勇敢、坚毅、善良、科学、幽默、进取、乐观等方面的语言,这样能把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处于专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教师在课堂上用铿锵有力或低沉悲泣的语调,缓急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形象生动、绘声绘色的描述,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如教师的评价语言,它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能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教师经常要评价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课堂上的“答后评”“考后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考虑知识的科学性,又要顾及学生的心态和面子。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要评得准确恰当。评价语言具有关爱学生的情感色彩,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关心、公正、亲切。尤其是教师的肯定,哪怕只有一点点,学生也会分外珍惜自己的成果,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发新的自我实现的动力。

因此,语文教师重视教学语言的情感色彩,有利于维护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语文课标所要求达到的教学标准。

总之,语文教学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不能忽视,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学习为素质教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人文性,情感教学法这一现代最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值得探索和深化。

猜你喜欢

法则情感教学语文教学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激发情感,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