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

2009-10-12邱锦军

教师·下 2009年6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语文教学

邱锦军

摘要: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本文从词义的比较、写作主题的比较、课文内容的比较、写作特色的比较等方面来分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比较;阅读;语文教学

我们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集中起来有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叫做比较阅读。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异中求同是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是不可分割的两种方法,在比较中交替使用,不分彼此。比较阅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义的比较

同义词的比较历年来都是教学和考试的重点。这类词,我们要从意义、色彩和用法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意义上,有语意的轻重不同,比如说,批评和批判;有范围的大小不同,如战争和战役;色彩上,有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之分,“团结”是褒义,“勾结”是贬义,它们是一对感情色彩相反的同义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分就相对容易些;用法上,主要考虑到搭配的对象和词性的语法功能的不同,比如抚养和赡养的搭配对象就不同;忽然和突然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忽然”是副词,是个纯状性词,只能充当状语,但是“突然”除了做副词外,还可以是形容词,比如说,“这件事很突然。”这里的“突然”就不可以换成“忽然”了。

二、写作主题的比较

对于同一个主题,往往会创作出很多不同的作品。这些文章,特别是诗歌,各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比如: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一个赞美柳树,一个憎恶柳树,截然不同的两种创作态度塑造了两种柳树的形象,两种风格跃然纸上。教师把这些具有可比性的诗歌放在一起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激起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让诗歌的鉴赏层次更深入。

三、课文内容的比较

内容比较主要包括主旨比较和材料的比较。这种比较,通常选用同题材而不同主旨,或者同主旨不同题材的作品作为比较材料。选用同题材而不同主旨,如《故乡的榕树》和《榕树,生命进行曲》,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榕树,前者托借榕树抒写了荫庇和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后者托借榕树抒写对故乡旺盛生命力和勇于拓展、顽强无畏精神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在贾平凹的《丑石》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了比较的方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如果仅仅让学生读一读,在人文教育上就不够深入;如果老师满堂灌,就会让这些大道理更加枯燥无味。于是我选择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把它和课文放在一起对比阅读,设计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比较思维,揭示“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共同观点。并且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出生活中如丑石一般的人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后,学生不仅对王小波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在周记和作文中都开始采取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实际运用的能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这就属于同主旨不同题材的比较。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把内容相同的课文放在一起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把它和《岳阳楼记》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温故而知新的阅读感受。

《岳阳楼记》中,“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这两段都表达了作者要“与民同乐”的思想,《岳阳楼记》紧扣一个“忧”字做文章,但是《醉翁亭记》把“醉”和“乐”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有了对《岳阳楼记》的认知,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欧阳修的情怀。在课后练习中,又可以把它的姊妹篇《丰乐亭记》引入进来,同是表达“与民同乐”思想的文章,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写作特色的比较

《过秦论》与《六国论》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在写作特色上也各有千秋。两文同属历史评论,一评秦国灭亡缘由,一评六国破灭原因。

从文章的主旨来说,两文均意在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从提出论点的方法和部位看,《过秦论》罗列大量史料, 论述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150年间的兼并战争和秦王朝因施暴而致亡的历史过程, 最后在文章末尾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而《六国论》开宗明义,开篇就提出“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赂者”与“不赂者”的对比分析。从表现手法上来看,两者都是评述结合,但是前者侧重于“述”,记述大量的事实来说明秦灭亡的原因,后者侧重于“评”,它把重点都放在了议论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上。在论证方法、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也有很多可以比较的地方,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的地位还是举足轻重的。在教学前,首先要选好具有可比性的对象,从中发现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各种联系,通过分析、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恰当地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打开思路的闸门,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语文教学
同曲异调共流芳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