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09-10-10沈南林
沈南林
摘 要:中学生是处在心理敏感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紧张、自信心不足、性成熟与性心理之间相矛盾等,分析了造成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五大原因,并提出了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等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8-0092-03
1 引言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许多人错误地以为健康就是身体好而忽略了心理健康。人的身体健康的确很重要,殊不知人的心理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它起着支配人的思想行为的作用。一个体格健全心理有疾病的人,其思想行为很容易导致人生悲剧;而身体残疾,心理健康的人却仍能成就其辉煌的人生,如张海迪、贝多芬等。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学校承担着把他们培养成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生活、能为家庭和国家作贡献的人才的艰巨任务。而此时,青少年正处在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身体上虽有接近成人的骨胳,但发育还不完善;思想意识方面比较“自我”,但又不能完全独立。他们内心充满了矛盾,情绪很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要他们承受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他们常常表现出烦恼、焦虑、抑郁等状态,导致许多心理障碍。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排忧解难,竭力为他们未来的“绿色”人生保驾护航。
2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2.1学习压力大承受能力差
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要孩子肯学习,其他事情大包大揽,对孩子采取保护式教育,削弱了孩子的承受能力;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再加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每次考试学生心情都十分紧张,甚至产生心理恐惧,总担心失败会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的指责,同学的冷眼。而一旦真的失败,挫折感油然而生,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神经衰弱等不良现象。
2.2思想观念有误人际关系紧张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是家中的“小皇帝”,处处唯我独尊。而在学校,尤其是高中,优生云集,成绩好的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同学的亲近;考得不好的则有意无意地受到责备或冷落。交际能力弱的学生,因不善于处理与老师、同学、家长的关系,容易自我封闭,表现为不愿和别人交谈,独来独往,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有的学生还会因嫉妒心理与同学关系弄得很僵,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2.3理性认识偏颇自信心不足
不少中学生由于家长和老师对他们期望值过高,常常关注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他们的优点,尤其是对优等生,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致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他们常常因偶尔考试的失败而觉得自己智力不高,成不了大器;若三两次失败,就觉得自己考取理想的大学没有希望了,倍感前途渺茫,失去自信。
2.4性成熟与性心理相矛盾
中学生生理日趋成熟,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增强,情窦初开而自制力十分有限,易导致“早恋”问题。由于走进了恋爱禁区,他们常感到烦躁不安,吃不好睡不香,总想看到对方,老想和他(她)在一起,但又害怕别人指责。同时,自我意识强烈,渴望独立而又仍就依赖性很强等。随着心理冲突的加剧,便产生种种病态心理反映。
3 造成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
3.1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家长把品行传给下一代的地方。而不少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点。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家长工作之余忙于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有些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也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多的家长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保护式教育,致使孩子“三缺”(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缺艰苦奋斗的意志,缺战胜困难的勇气);有的学生父母离异、双亲外出打工,因缺少父母关爱、亲情浇灌而产生孤僻、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
3.2学校教育的缺陷
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长期以来,许多教学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仅以传授知识为宗旨,喜欢搞题海战术,三天一小考,一月一大考,并且教师对那些让学生胆颤心惊的排名乐此不疲。表扬学习成绩好的,常刺激所谓的“差生”,致使不少学生失去自尊和自信,在心理上呈现种种异常现象:胆小的压抑沉郁,胆大的叛逆任性等等;而教师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同学之间希望有知心朋友相互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的需要,致使学生个体产生浓重的寂寞感和孤僻感。
3.3社会环境的污染
由于社会转型期某些社会公德意识滑坡,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习以为常,致使青少年对行为的正确性认识模糊,不耻于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恶劣品行;再就是社会上某些文化娱乐设施诱使青少年负向蜕变,如电子游戏厅、网吧、杂乱书摊(黄色书刊)等,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公共影视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淫秽、凶杀等影片,诱使中学生的道德标准迷失。
3.4中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时期是少年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这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其内心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中。如自卑而又自傲,性成熟与性心理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心理封闭又渴望理解等矛盾。这些诸多冲突因素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4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4.1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孩子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健康教育:
(1)转变过分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等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2)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特别是心理方面的要求,唯有父母心理健康,才能促使孩子心理健康。
(3)重视精神生活引导,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家长应诱导孩子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意创设适度的困难或障碍,锻炼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品格;重视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孩子的观察、分析、创造、审美等能力,还有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溺爱型和打骂型。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尊重、理解孩子,经常与之进行思想交流并多给予鼓励,使孩子在被尊重和被爱护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必然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爱护他人。
(5)经常和学校联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取得一致。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积极参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主动配合学校教育,既不迎奉老师,也不袒护孩子;不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思想内容,不让孩子介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及时分析、引导,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以免积少成多,酿成大祸。
4.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身体生病有医务室,心理有障碍却无去处。这就要求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辅导室,聘用和培养心理辅导医生等,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校领导要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体系,并将其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开设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治疗;非专门渠道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及学校多种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其二,重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懂得有些心理矛盾是正常的,掌握一些自我预防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并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让教师通过不同途径,变换各种教法,运用各自的优势,在传授知识、训练多种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任何教师均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生交朋友,及时沟通并予以辅导,如变换想法,把挫折当作一种考验和财富;教给学生放松技术——听音乐、练字、深呼吸、散步等;诱导合理发泄——设立悄悄话信箱、电话咨询、面对面交谈情境等。还可用远大理想推动学生抗挫能力,用无限爱心感化学生,促其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抓住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对学生进行心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者,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一些班主任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不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学校应该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班主任人人都能胜任这项工作。
4.3净化社会环境
中学生的健康不仅离不开家庭、学校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尤其是中学生所在的社区,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一个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教育基础设施,如引导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设施、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设施等;软环境则注重道德标准的树立、文明风尚的塑造等等方面。只有软硬环境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效果。
另外,社会环境的净化,还需要我们从道德、制度或法律层面加以规范,尽量减少和抵制不良思想文化对中学生的渗透与腐蚀。经营单位或机构要有起码的职业良知,不向中学生开放网吧,拒绝向他们出售不健康的书刊、香烟和不合法药品等。从法制方面讲,我国各种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规章、条例并不少,《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早已出台。现在的问题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纪者必须依法严惩。只有全社会都动员并行动起来,才能为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织就起一个真正的“绿色保护网”。
5 结语
中学生处于心理敏感期,稍不注意容易形成心理疾病。学校应与家长积极沟通,让中学生成功地度过这段性的敏感期,走上成熟、自信的绿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