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的选课倾向与制度改革
2009-10-10刘静静郭德侠
刘静静 郭德侠
〔摘要〕研究生选课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到其培养质量的高低。通过对硕士研究生选课现状的调查发现,影响硕士研究生选课倾向的因素主要来自课程、教师和个人。因此,学校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增大选择教师的自由度、安排灵活的上课时间、规范选课流程、加强选课指导、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完善导师制度、强化研究生之间的正面影响等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选课倾向;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9)02-0147-06
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选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本文对北京某大学硕士研究生选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硕士研究生选课倾向的影响因素,并针对选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北京某大学2006级和2007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①为调查对象,以理科、工科、文科②为基本单位,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内容以“北京某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基础,结合己有的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相关研究,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1](168)相结合的题目设计,从学校制度、课程、教师以及个人因素等方面对不同学科、年级、性别的硕士研究生选课现状进行调查。本文就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与个别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访谈。
本次调查于2008年5月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360份问卷,回收350份,回收率为97.2%,其中有效问卷343份,有效率为95.3%。样本构成为:工科类硕士研究生204人、理科类硕士研究生59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80人。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63人:硕士一年级(2007学级)234人、硕士二年级(2006学级)l09人。在进行问卷整理后,本文利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按所面向的学科范围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包括学科(专业)基础课、学科(专业)主干课。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学分成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基本单位,标志着学生是否顺利完成课程学习,选课是核心的内容。为全面了解硕士研究生选课倾向的影响因素,本文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硕士研究生选课现状进行调查。
(一)硕士研究生对课程设置的总体评价
通过对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①的调查,绝大多数硕士生对目前的课程设置持支持和肯定的态度。如表1所示,有84.0%的硕士生对课程设置的整体看法是满意或较为满意,16.0%的硕士生持不满意态度。
(二)硕士研究生对专业课的评价
研究生应通过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系统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硕士研究生对所读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和种类的评价中,鉴于本文所选高校课程设置的特点,理工科和文科硕士生对专业课评价的调查结果呈现差异,如表2和表3所示:表2是理工科硕士生对专业课门数和种类的评价,有48.7%的硕士生对专业课的门数和种类评价为合适,37.6%的硕士生认为偏少。表3反映的是文科硕士生对专业课门数和种类的评价,认为合适的占36.2%,58.8%的硕士生评价为偏少。
(三)硕士研究生对任课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以研究为主要特征。[2](63-64)研究生研究兴趣的启发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授课水平密切相关。在硕士研究生对任课教师整体授课水平评价②的统计中显示,如表4,选择教师授课水平较高的硕士生人数占35.5%,52.8%的硕士生认为一般。
(四)硕士研究生个人选课计划
在研究生的全部活动中,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要顺利地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任务,在选课之前,研究生需结合学分要求与个人特点制订详备的选课计划。如表5所示,对不同学科硕士生选课计划的调查发现,有40.3%的硕士生选课计划是满足基本学分数要求、修够学分,选择多修2门以上课程的硕士生人数所占比例为16.3%。在硕士生计划超出学分要求多选几门课程的原因调查统计中,如表6,专业学习需要和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是硕士生选课的主要原因(占64.9%),还有35.1%的硕士生选择原因是“为就业做准备”、“防止学分修不够而多选”、“网上选课未退”等。
三
选课制的特点是在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对所开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的课程,包括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具有的特定态度或目的、计划是学生的选课倾向,对选课制的发展方向有决定作用。在了解硕士研究生选课现状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硕士研究生选课倾向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课程、教师和个人。
(一)课程因素
1.课程设置可供选择的余地小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依据培养方案设定,每个专业的必修、选修课程都有明确说明,课程的比例标准因学科、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通过调查,硕士生普遍感到课程设置的选择自由度比较小.
(1)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少
灵活多样的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和核心,课程作为学分的载体,可供选择的课程多少是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因此,选修课的设置需要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目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主要是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有限,己有的硕士生课程部分存在专业不同的选课限制现象,导致选修课的数量相对减少。例如:有些专业的必修课可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课供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这类课程专业性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和基础。为保证小班教学顺利进行和授课质量,教师会在第一堂课上说明课程的难度并建议外专业的同学不要选修此门课程。学生出于取得学分的需要,只有放弃此类课程。
(2)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少
研究生选修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供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相应的能力,但现实中,课程设置基本上只是为了研究生能获得学分[3]。硕士生普遍感到学校开设的课程可供选择的内容较少,在问及硕士生选修课需增加哪些方面的内容时,统计结果显示,30.1%的硕士生希望增加体育、音乐、艺术修养类的课程;21.9%的硕士生选择社会实践类课程;15.6%的硕士生认为应增加心理健康咨询课;13.6%的硕士生选择哲学类课程。此外,现有的部分硕士生课程,仍存在课程内容陈旧、研究性和前沿性不足的问题,在“硕士生专业课程需侧重什么内容”的调查结果发现,37.4%的硕士生选择前沿性内容,28.7%和21.3%的硕士生选择创新性及研究方法类。专业课的内容若不能充分反映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将会对硕士生拓宽思维视野、确立研究方向及论文选题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3)可供选择的教师少
教师之间在能力、知识水平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即使知识水平相当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上也各有千秋。硕士研究生最喜爱的教师授课方式的调查统计显示,有66.8%的硕士生选择的是师生互动、学生参与讨论,硕士生更倾向于选择任课教师采取这种授课方式的课程。高校大部分硕士生的必修课程是“四固定”即固定教室、固定上课时间、固定班级、固定教师,硕士生一般按照研究生院给出的安排上课,自己选择的机会较少。此外,一些专业课的师资有限,一门课程仅有一个教师讲授,无论其教学水平如何,学生都不得不选。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其实部分硕士生非常希望在公共必修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选课方面,拥有选择任课教师的权利。可供选择教师有限的现状,一方面制约着硕士生选修课的课程建设,不能充分体现选课制在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志趣、因材施教及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发挥教师潜力,调动硕士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
2.上课时间安排可供选择的范围小
在硕士生没有选或不愿意选择某门选修课的原因调查中,选择上课时间冲突的硕士生占34.2%,这说明课程的上课时间安排一定程度地影响着硕士生的选课倾向。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主要是课程的上课时间安排过于集中以及课程之间的上课时间安排冲突。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或其他阶段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通过研究生参加必要的研究活动如参加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调查等,使其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64)。硕士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需要大量时间自主学习。目前,学制为两年或两年半的硕士生课程学习通常在第一学年结束,如果课程安排过于紧凑,硕士生整天忙着上课修学分,没有自己静心思考和积累的时间,那么进入课题研究阶段时,知识储备的缺乏将会使他们感到举步维艰。另外,如果选择的课程上课时间冲突,会导致硕士生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课程。即使有的硕士生勉强都选,几门课程兼顾,势必造成知识学习的不完整和不连贯,考试复习时顾此失彼也会得不偿失。鉴于顺利修得学分的考虑,部分硕士生会无奈地选择放弃上课时间有冲突的课程。
(二)教师因素
1.教师授课方式和态度
在问及“教师具有的哪方面素质对您选择其所教课程最有影响”时,在学历、职称、科研能力、授课方式及态度、学识及修养、个人职务这几个选项中,有56.6%的硕士生选择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态度是自己最主要的考虑因素。目前,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形式。在访谈中,笔者发现硕士生感到有些专业课的教学组织与本科生相差不大,课程内容陈旧;有些教师授课态度不认真,上课念课件、考试考课件、教师轻松教、学生轻松学,教与学成为一种应付的形式。这种学风、教风的养成不利于硕士生培养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更不利于他们扎实专业基础,是为大多数渴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硕士生所排斥的。硕士生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教师教学态度认真、授课时师生互动的课程,希望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专业研究兴趣。
2.导师的影响
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国内外都普遍采用了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的教学特点是由教育和科研相结合,不仅接受新的知识,而且要进行科学研究。这就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要改变分班上课、集体培养的形式,与之相应的主要是导师指导或导师组指导的形式。[5](11)导师制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方式,导师在专业学习、论文写作、学术态度、人生处世等方面都会对研究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课程学习方面,调查发现如果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是导师,有50.4%的硕士生认为对自己的选课有很大影响。硕士生一般都会选择导师所开设的课程,一方面是导师的研究方向对硕士生的专业研究有一定引导作用,通过导师的授课可以学习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硕士生与导师的接触较为密切,在进行课程选择时感情上容易倾向于自己的导师。除导师讲授的课程外,硕士生也倾向于选择导师所要求的课程。
(三)个人因素
在“您认为下面哪个方面对您的选课倾向最有影响”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在个人因素、课程、教师、考试及学分这四个选项中,统计比例分别为:31.4%、37.1%、20.7%和10.8%,本文所指的个人因素①主要涉及硕士生的兴趣、专业、性别、是否有工作经历等对硕士研究生选课倾向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硕士生选课时在个人因素方面是否有显著的倾向性,哪一个方面对硕士生选课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本文对硕士生选课个人因素的倾向性进行卡方检验。如表7,由X2检验统计分析表所示:卡方值为15.482,统计决断得出相伴概率p值为0.000(小于0.01),此结果说明硕士生选课在个人因素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倾向性[6],硕士生在进行课程选择时普遍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中,选择专业因素的硕士生有136人,约占总人数的40.0%,说明与个人因素的诸方面相比,大部分硕士生选择课程的标准是基于自身的专业学习需求。
(四)其他因素
除以上所分析的课程因素、教师因素、个人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对硕士研究生的选课倾向产生影响。调查发现,硕士生在选课过程中,常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他人(主要包括本专业或不同专业同学、高年级的硕士生)选课建议的影响。在问卷开放题“您认为还有什么因素影响您的选课倾向”中,部分同学的答案提到“有无上课同伴”、“同学选课的多少”、“同学的建议”、“高年级硕士生的课程评价和选择建议”等对自己是否选择一些课程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四
通过对硕士研究生选课倾向的调查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并就推进硕士研究生选课制度的改革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结论
总结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因素对硕士研究生选课倾向的影响程度不同,结论如下:1.硕士生在选择课程过程中受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较大,主要是课程的内容、数量和种类、选择任课教师的自由度以及课程的上课时间安排等方面。2.理工科类硕士生与文科类硕士生在选课方面,不同的专业需求对其课程的选择影响显著。3.教师授课方式以及导师的作用对硕士生选课有主导性的影响。4.硕士生选课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5.硕士生选课自主性和规划性不强。
(二)建议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口径宽、基础厚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塑造知识广博、基础扎实、专业素质高的优秀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前提。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在突出自身学科优势、提高基础课质量的同时,需尽量打通专业设置的壁垒和界限,有重点地进行选修课的改革和建设。
选修课的增设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高校可考虑结合硕士生的学习需求和师资力量设计不同种类、系列的选修课。选修课除目前的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外,还可开设专业普及型课程和一般普及型课程,专业普及型课程用于非本专业的硕士生跨学科了解此专业的基础知识、扩充学习视野、丰富学科背景、减少因所学专业不同造成的选课限制。一般普及型课程如开设音乐艺术类、体育类、心理咨询类、社会实践类等课程,有助于硕士生提升艺术修养、增强身心健康、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
针对理工科类硕士生和文科类硕士生学习活动的不同思路和范式,高校专业课程的设计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可适当增设一些文理交叉的课程,“以通识为本,以兼识为末”,使硕士生对自然、社会、人文有一定的了解,扩大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另外,高校之间可尝试校际合作,建立硕士生区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开放选课等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2.增大选择教师的自由度
在允许硕士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同时,增大他们选择任课教师的自由度,以突显硕士生的个性培养。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一人多开课、一课多人开,同一课程尽可能开出不同风格、不同特色来供硕士生选择,优胜劣汰。对于一些公共必修课,可取消必修课置课,任选课、限选课也可考虑给予硕士生更多的选择余地。
3.安排灵活的上课时间
为避免因课程上课时间安排而引起的硕士生选课时间冲突的矛盾,可采用上午、下午、晚上全天排课、周末适当排课、按年级、专业隔日排课等方法,设置灵活的上课时间安排。不同学制的硕士生课程的学期安排应以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基本原则,符合硕士生专业学习特点,做到科学安排、适度适量。学校可以在硕士生一年级的选课阶段,提前公布一学年的专业课程目录和时间安排,促使硕士生制订选课计划,避免盲目选课,进一步优化时间管理。
4.规范选课流程、加强选课指导
目前,高校的选课模式基本都从传统的手工登记选课发展到计算机选课、网络选课。严谨、规范的网络选课过程控制是选课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网络选课有预选、正选、和补退选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选课阶段和选课时间,选课控制不同。可根据硕士生的年级,设定不同的选课环节,及时为不同学期阶段的硕士生发布选课信息,便于他们调整选课计划。通过加强选课指导、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各种有关选课的服务和宣传。尤其应开辟硕士生新生选课专栏,提供的选课指南不只限于现有的开课目录,应详细说明学分要求、选课管理办法、选课方法以及课程种类、内容、任课教师的介绍等。
5.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教师应明确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研究生培养的高层次性,更要重视他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填鸭式”、“满堂灌”、“本科化”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研究生的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教案式的规范化过程组织,而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取向,灵活地、弹性化地组织教学活动。[7]这就要求教师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满足硕士生教学活动的要求,加强师生互动与课堂讨论。另外,学校可设立一定的淘汰机制,促使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授课水平;建立健全课程评估机制,专家评估与一定数量的硕士生参与评估相结合。
6.完善导师制度
一个优秀的导师了解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关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清楚研究生个体的专业基础、研究兴趣及思维视野,能够把握本学科专业前沿性问题,依据研究生个体的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设置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课程。因此,提高导师各方面素质、强化导师作用、明确导师职责,对于引导硕士生掌握本专业知识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合理地选择课程有突出意义。学校还应鼓励导师之间的合作,建立导师集体指导制度,这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拓展硕士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
7.明确学习目标、力戒浮躁
研究生的一切活动可分为研究生学习与课堂讨论、实验与社会实践、学术活动与校园文化、研究生的研究与学位论文。[8]课程学习阶段是硕士生学习活动中最为基础的环节。硕士生应明确学习目标,踏踏实实地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不能只以轻松修得学分、考试容易通过作为选课的标准,克服功利性地选课。在课程学习时,应学会从总体上把握学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前沿意识。李政道博士论及治学方法时曾说:“做学问,须学问,只学答,非学问”[9]。因此,硕士生应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注重自身的学术积累和多思慎思、独立钻研能力的培养,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8.强化研究生之间的正面影响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研究生阶段是人生缔造管鲍之交的最佳时期。同室学友或者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聚在一起,相互切磋和交流,对自己是一种促进和帮助。学校应注重发挥研究生群体的相互影响力量,在课程选择方面,加强博士生、高年级硕士生与低年级硕士生的交流,给他们提出合理且有指导性的建议,促使他们顺利地进入课程学习阶段。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4]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战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技术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潘玉进.教育与心理统计——SPSS应用[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8]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9]袁祖望.文科硕士生培养理念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
(责任编辑:郭德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