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个案带给我的反思

2009-10-09吴红玉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质问咨询室功利

吴红玉

案主情况:

乐乐,是小学6年级女生,因为经常上学迟到并不交作业被班主任转介到咨询室来。通过收集资料我了解到她为家中长女,父亲经商,母亲为家庭主妇,下有正在读1年级的弟弟,家庭经济尚可。她从小玩伴不多,成长环境较封闭,最大的爱好是看书,所以语文成绩一直优秀,但英语成绩处于中等水平,而数学是经常不合格。从3年级开始便有迟到的现象,但在上6年级的时候情况较严重,作业不交的频率也增加。家中也不受父母管束,作息时间很特殊:放学一回家就睡觉,凌晨两点才起床洗澡。在班级里的受欢迎程度并不高,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自己还经常性地偷笑。别人都觉得她很怪异。

初次见面的时候,我并不急于解决班主任想要解决的问题,抱着走入她内心的想法开始了我们每周一次的咨询。在前面3次咨询中,我让她做了人——树——屋投射测验、沙盘游戏,从中了解到这样的一些问题:自我意识清楚,自我整合良好,已进入青春期,充满生命力和活力,关注自我,对环境和外在事物不屑一顾,对外界有比较强的防御心理。在人际关系上出现畏缩和自我防卫。有冲动、固执倾向,并很少倾听别人的意见。

前面的几次咨询并不是很顺利,一开始她总是很少回应,甚至说不知道。我知道她在抗拒,但在时间上她显得非常配合,这让我多少有点安慰与信心。慢慢地,听到了她的一些真心话,她恨周围的人骂她,周围的人都不了解她。而实际上,她笑是因为自己想到好笑的事情。

咨询照样是一周一次地进行着,而我所做的也仅仅是在了解她。但是班主任找到了我,询问为什么她的情况还是没有一点缓解。面对这样的质问,我也显得很无奈,虽然我知道我对她所做的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建立关系的阶段,但也感觉到了一丝失望与着急。在接下来的见面中,面对着她,我的内心是着急的,竟然有一些失控,带着焦急的情绪质问她为什么依然迟到,作业为什么不交。她给我的回应却只是一直在流泪,眼睛中透露着一种委屈。在质问完的那一刻,突然意识到我是多么不对,我的专业素养都到哪里去了,关注、共情、倾听都没有做到,主宰的就是功利,就想她马上变好,能主动学习,能不迟到。

第5次我们还是如约见面了,而她的第一句话就问:老师,你有跟我们班主任联系,讨论我的事情吗?我很快地回答:没有。之后我便避开了这个问题。其实这是被怀疑的预兆,而我似乎在害怕、心虚,我担心我与班主任的交流会被她误会。现在回想,我为什么不去坦然面对,询问她在担心什么呢?或许这样就能冲破我们的关系障碍。我似乎觉得自己有点迷糊了,不知道如何去探讨她的问题,而她也不认同需要我的帮助。在我询问到是否需要中止我们的咨询,或者是更改频率的时候,她又在怀疑我是否很忙,没有空来与她谈话。在到结束咨询时间的时候,她却在不止一次地要求我让她留下来继续,而理由很简单,不想回去补课。我知道我必须坚持这个决定,否则我会被她牵着走。最后我说服了她让她离开,但同时我内心也在怀疑自己到底做对了吗?在我们的咨询关系建立得不够牢固的情况下这样的决定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关系呢?或者在一开始,我就没有对她有足够的了解。

个案还在继续,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能陪她走到多远,但是已经给了我太多的反思与启发。

一、面对不主动求助的学生,更需要坦诚

咨询关系的建立一直强调建立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而作为学校的心理工作者,还兼任着教育者的身份。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被强迫地走进咨询室,每次见到这样的学生,我总担心他们是否愿意来这里,而我也总不去寻求他们的意见,只是想着我能去理解他们,能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但实践在告诉我,回避这个问题不代表它不存在,可能学生表面上与你友好相处,那只是屈服于你的教师权威。在他们内心深处可能会一直在盘问:我有什么问题须要到这里来吗?虽然我早已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更多有关他们的信息,但我也是假装不知道。孩子总是有着超人的敏感力,当他们感觉到你不坦诚的时候,就会不断地跟你兜圈子,把心门关闭。信任别人就是信任自己,我的回避也正验证了我的信心不足,同时没有足够地相信学生的选择。

二、不被功利心态所驱使

被推进咨询室的学生,早已被科任老师、班主任赋予很高的期望,期待着从这里出来以后就能变成他们想要的那种学生,而同时他们还不能忍受学生的转变来得如此缓慢。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也总是告诫自己,心理辅导不是万能的,效果也可能是缓慢的。面对每一个学生,我都要有足够的耐心来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甚至在不受班主任评价的影响外,重新来定位我的学生,并努力找到干预的方向。但同时作为一名教育者,浮躁与功利无处不在,在面对班主任、科任老师的质问时,我也不免有急躁的时候。在学校承担着心理辅导者与教育者的尴尬境地中,能时刻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客观、耐心、真诚地对待学生确实是一种考验。

三、带着感激的心态接待每一位学生

作为心理工作者,最初都希望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理论、技巧帮助每一个来访者,我们也确实在努力地做到尊重、平等、理解与关注,期待着他们有新的变化。但是一旦效果与我们的期望相差太远时,留给我们的就是失落、无价值感等负面情绪的体验。如果我们抱着感激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时,从一开始我们的要求就非常低,因为他们的到来,让我们又有了一次提升的机会,一次积累经验的机会。那么,无论咨询效果如何,我们始终是处于“得到”状态。假设我们都能发自内心地做到感激每一个来访学生时,我们的咨询关系、咨询效果是否又会不一样呢?

猜你喜欢

质问咨询室功利
火爆的在线咨询室
显得可爱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心理咨询室配套产品一览表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
学校心理咨询室切莫成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