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二讲 提升教学研究的工作品位

2009-10-09田常泰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教研员教学研究教研

田常泰

新课程热情地呼唤教学研究。因为实验者深刻地认识到,教研对创造性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即然“成也教研,败也教研”,教研机构和广大教师就应奋发努力,使教研工作步入高品位境界。

一、坚持唯物辩证法,批判地继承传统的教学经验

近些年,在教研中有一种怪现象,一些人把教学中的种种弊端一古脑儿推给“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成了“弊端”的代用语。视外国的教学理论为“圆月”,看中国传统的教学理论为“残月”,眼光未免过于狭窄,态度未免过于卑躬。这是十分有害的民族虚无主义观点。否定教学的历史继承性,割断教学的优秀传统,必然影响教研前进的脚步。

事实上,各个时代的教学发展都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的源头活水;没有革新,一切均效仿前人,亦步亦趋,抱残守缺,只能是复古、倒退,毫无出路。继承是基础,发展是目的,教学研究决不能违背古今教育一脉相承的规律。要对传统的教学经验进行科学地分析、评价、鉴别,对有益的成分予以肯定,有所吸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托和借鉴。

第一,要科学地评价传统教学经验的历史地位。任何一项传统的教学经验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教学实践的产物,只能放在其产生的时代才会作出中肯的评价。要看这个传统教学经验是否符合广大人民受教育的愿望,是否反映教学的客观规律与本质,是否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发展。宋代教育家朱熹,其教学思想是唯心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但仔细研究,其教学经验却有利于人民接受教育。他热爱教育事业,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总结出诱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在主动用心的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的教学经验,这个教学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应当肯定。评价传统的教学经验,还要看它是不是创新,即是否较之过去提供了新的东西。比如,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但他并非古板地继承。他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把学生分成5类,用不同方法指导;他发展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注重学生自得自反,积极诱发学生钻研,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还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孟子的教学经验在历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对今天的教学改革依然有价值。

第二,从新课改需要出发,认识传统教学经验的价值。研究传统教学经验,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今天的课程改革,或有所启示,或有所警示,或有所借鉴,或寻找到今天改革的“根”。有的教学经验在历史上有进步作用,今天看来仍有意义,就要继承;有些教学经验,虽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力,而今天已时过境迁,失去指导实践的功能,就应批判。古人学语文主张“博览”,不要专趋一体,应当清浓虚实、长短奇平并取。这个观点体现了学习语文的规律。新《语文课程标准》继承了“博览”的教学经验,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的建议与要求。荀子教学经验的核心是严格,主张教学中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以对学生身上“恶”的东西予以矫正,使其变“善”。这种教学经验影响深远,形成代代相传的师道尊严。这一点,今天已失去意义,但有警策作用。

第三,结合教学实际,使传统教学经验为我所用。对传统的教学经验不能个个“学”,件件“收”。失去意义的,自不必说;即或至今仍闪耀光彩,也不能全盘继承。传统的教学经验毕竟是“过去人”的,是往事,是外在的。一方面,适应他们教学经验的具体情境已不存在;另一方面,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域也有独特的教学环境。过去的、别人的东西不一定全适合自己,别人的经验也不一定都能成为自己教学发展的营养。传统教学经验对个人来说,有一个需不需要,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学习、继承传统的教学经验必须从本人本地教学需求和教学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原有基础上,有选择地、批判地吸收传统教学经验中的积极因素,再有机地融合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优势。继承传统教学经验,不在一招一式的模仿,而在于吸纳合理的、优秀的精神与专业因素。

二、追求既“实”又“活”,形成教研工作的优良作风

“活”与“实”是教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原则和努力追求的境界。“活”是鲜活,与“死”相反,教研切勿僵死,务求鲜活,使人乐于参与;“实”是扎实,与“浮”相反,教研工作力戒浮躁,务求扎实,使人收获丰硕。教研工作如能实中见活、活中求实、实活相融,才算得上乘品位。

和许多事物一样,好的形式能引人注目。所以,商业活动讲究“货卖一层皮”,文艺活动讲究诱人的“包装”,教研活动也要有鲜活的形式。但是,“活”必须为“实”服务,以“实”为基础,不能为“活而活”,不能把鲜活与浮躁等同起来。“实而不活”,教研活动死气沉沉,不感人,连参与者都拢不住,哪里有“实”的效应?“活而不实”,只图热闹,把教研活动搞成“休闲活动”,更不是组织者的初衷。只有把“实”与“活”有机统一起来,教研工作才算有风格,才有凝聚力与向心力。

“活”不等于形式上的翻新。有的教研工作的组织者在形式上颇动心机。比如,教研活动推荐的示范性公开课,插图、投影、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不断变换,学生表演、教师表演、大小展览、不同类型的现场活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这要具体分析。新的事物,学生十分陌生,用多媒体很必要。但有的教学内容只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即可在旧知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没有必要弄那么多的辅助手段。相反,把结论展示出来,恰好影响了学生的探究。有的示范课,教师为了炫耀书法功底,一节课大肆板书,甚至刻意地编写四六句或“古体律诗”,占去很多时间,学生干看教师“板书表演”,不读书,不练习,甚至游离教材去费神解读教师“新编”的“古诗”。这种做法实不足取。

“活”不等于表面上的“热闹”。有的教研活动的组织者片面地追求形式的“活”,甚至故造噱头,搞笑,以求参与者笑口常开。笑起来了,活动主题却搁浅了。新课程教研活动主张互动,主持人提问题让参与者互相答解。形式是可取的,但提出的问题很浅显,属于常识、常规性问题,毫无必要浪费时间去“互动”。有的问题是技术问题,并非倾向问题,是特殊的个例,“互动”许多,争得面红耳赤,却没有找出本质与规律,与新课程推进毫无意义。这是“给人看的”教研活动,是“娱乐性”教研活动,尽管气氛活跃,细一回味,却少有所得。“活”的核心是启发参与者的积极思维。真正的“活”,要“活”在要害处,要“活”得有利于解决大问题,“活”得凸显主题的价值,即“活”在“实效”上。有学者曾在全国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后进行反思,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切实”、“要扎实”、“要朴实”的主张,对教研工作来说,确为剀切。“要切实”就是教研工作要切合实际。要求不高不低,主题不大不小,分量不多不少,程度不难不易。“要扎实”,就是教研内容扎扎实实。一次教研活动是否扎实,要看参与者是否有收获,是否在专业能力和水平上有长足的长进;要看参与者是否人人参与,人人得到教育、启发、训练;要看教研活动中每一个教学经验是否实在管用。“要朴实”指教研工作的作风朴朴实实:在教研理念上,要讲求实效,以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本;在教研方法选择上,要简练、实用,以实现主题为好;在展示形式上,既华美又实惠,以无表演痕迹为妙。

三、加强内功修炼,锻造教研人员的高强素养

当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大谈“与时俱进”的时候,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它深刻而博大的内涵。教学研究人员要不辱使命,稳健地站立在教研这块沃土,唯有“与时俱进” 加大“内功”修炼力度不可。

(一)敬业爱岗提升德性

德性指个人依据社会善恶的规范支配自己行为而形成的人格倾向。依《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新课程教研的需求,教学研究人员德性修炼的内容应有3个方面:

1. 爱国敬业。

教学研究人员要忠诚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新型的教师角色,高质量地培育祖国的栋梁之材。优秀的教研人员应具有敬业精神,具体表现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岗位;有献身于教学研究的职业理想;热心对同伴传帮带,愿意搭人梯,让有才有志的人踏着自己的双肩发展;乐于为教研事业作奉献。

2. 关注责任。

教学研究人员的责任,是同伴及学生对其职业角色的期望。教学研究人员必须承担这个责任,在特定的情境中尽心、尽力、尽责。这就要有理智和智慧的力量。关爱自己的“弟子”是教学研究人员责任感的核心,也是其德性的核心。这种关爱是完全自愿的行动,是对学生需求表达的反应,是出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悦纳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性质上是只讲奉献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无任何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3. 人格魅力。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学研究人是要格外讲究“修身养性”。要做学问,先学做人,使自己的仪表、风度、气质、品格令人敬爱、仰恭。教学研究人员既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模范践行者,又是社会品德行为化的领头人。要以身作则,特别是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要团结协作,能与各类同事合作研究,共同发展;要廉洁清正,坚持高尚节操,抵制不良风气;要奉公守法,与国家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二)勤奋乐学综合发展

教学研究人员应该具有高强的内功,上乘品位的教研智慧。因此,教学研究人员必须把学习作为自身生存、发展、为社会作贡献和实现自身价值永恒的需要。教学研究人员要通过内功修炼成功地扮演6种角色:

1.成为学识厚重的博学者。

多数教学研究人员无法离岗在较长时间以学为业。他们的学习只能是岗位自修自练,属业余性质。在繁重工作之余坚持学习自然有些“苦”。“刻苦学习”意味着占据“快乐的游戏”时间,意味着“吃”消耗体力、脑力、眼力及精力之“苦”。但是,学习之“苦”是相对的。对知识的追求可以唤起学习者的智慧和理知感。当才华因学习而凸显,工作质量因学习而提升,学习者会从心底升腾起一种快乐,激发出拥有知识的权力感和效能感,这种“内在奖酬”使学习者无比欣慰。于是,学中之“苦”变为学中有“乐”。科学的学习有三个特点。其一,讲究学习方法。要用“巧学”替代“笨学”、“傻学”。学时要用脑,讲求效率。其二,学用结合。边学习,边联系自己实际工作,使学习产生效益。其三,投入研究,即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用学到的知识去研究新问题,探究未知领域。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学研究人员文化底蕴越厚重,文化品位越高,给学生的营养才越丰美,才能产生以一当十的力量。

2. 成为成果丰硕的研究者。

教学研究人员必须承担研究性工作。对于专职教研员来说,研究教学改进的策略是主业。所以,在他们的能力构成因素中,研究能力是为首的,是核心能力。一方面,专职教研员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就要以研究能力为主;另一方面,教学能力、管理与组织能力都是从属于研究能力的。专职教研员要会教学,但是,他们的教学不可能连贯、持久,之所以搞教学实践,目的在于获得体验以便研究,在于检验研究的预想,在于为其他教师改进教学提供范例。专职教研员也要对教学进行管理与组织,这种管理是在研究的基础上的管理,是一种非行政性的隐性的管理。

任何人的能力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凸显出来的。教学研究人员的能力是在教研实践中形成、表现并具有实践智慧的灵光。它有理论的品格而不具备理论的形态;它已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充满丰富性和细节性,饱含着不可言说的个人独特的经验与体验。它强调教学研究人员对合理性的追求,又强调他们对当下教学情境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彰显实践的道德品性。

不懂科研算不上真正的教学研究人员。研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只能依赖研究实践。教学研究人员要大胆地、主动地参加课题研究,在研究实践中应用想象力和创造思维,遵循灵活性与实用性原则,充分考虑各种特殊情况,把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实践研究整合起来,努力总结出新理论,或其他有价值的成果。

3. 成为教艺精湛的实践者。

教学研究人员应成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专家。对于专职教研员来说,如果自己对教学实践体验不多,了解甚少,自己教不好课,何以为师?何以导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要帮倒忙的。专职教研员应是教师群体中的精英,在教学实践上居于教学能手以上行列。专职教研员要具备普通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但比普通教师更纯熟、精到。包括(1)教学设计能力;(2)课堂教学实施能力;(3)学业检查、评价能力。研究优秀教研员的成长史,他们大都经常出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基本功厚实,教学艺术精湛,每一次公开课都能引起轰动。

4. 成为有勇有谋的创新者。

教学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包括如下含义:

(1)敢冒风险。他们确信: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们是不随俗的独行侠,随时准备冒险和表明自己的主张,具有迎难而上的个性,能忍受别人的奚落、嘲笑甚至迫害的奋斗拼搏的勇气,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意志和信心。他们的冒险并非蛮干,而是谨慎地考虑他的风险,运用他的智慧和知识来平衡他所冒的风险。

(2)对现实“不满”。不满足现状,不被已经取得的成就所陶醉,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教学研究人员要勇敢地把一切事物放在理性眼光面前,研究一番,辨别一番,用理性去审视其真伪。有创新能力的教研人员从不迷信以往的知识,能打破对原有知识的神秘感及对先贤、先知、名人的权威感,有独立思考的勇气。

(3)持续地积累。创新的“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自生自长的,而是勤奋学习,注重积累的产物。先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努力和困惑,才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遇和幸运。一篇给人启发的文章,一次饶有兴趣的活动,一场激烈交锋的讨论,一句充满哲理的话语,都要存储、积累,因为它们都可能成为爆发灵感的“催化剂”。

(4)有创意地实践。教学研究人员应不断从事创新性实践,即做什么都认真,总是精思巧策,注重效应,依反馈不断调整策略,干出品位高、影响大、让人叫好不绝的事情。他们在创新性实践中积累材料,但决不当材料保管员,而是对材料分析、综合、演绎、归纳,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独特性的产品。他们也吸纳先进经验和他人成果,但是,决不邯郸学步,机械模仿,而是牢记齐白石的话,“学我者生,仿我者死”,只引入精神,决不丢掉个人特色。

5. 成为长于管理的组织者。

教学研究人员为出色地履行职能,必须具有科学的管理与组织能力。一要营造民主、和谐、言者无罪的教学与教研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大家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表达不同的想法与建议。二要尊重与包容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对立的观点,错误的观点。要实行延迟判断原则。人对新事物的领悟需要一个过程,在领悟过程中思想的冲突十分正常,也是很有意义的。正是冲突与争辩才推动认识的发展。三要有服务意识,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时刻把学生的需求挂在心上。

人际交往是实行教学管理的重要保证。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是人际关系的协调。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为了生存要具备多种智能,人际关系智能是其中之一。人际关系智能是指人与人相处和交往能力,表现为理解他人动机与行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发现其他个体差异,并据此和他人和睦相处、有效共事。这种能力对教学研究人员来说更为重要。开放的个性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使教学研究人员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也容易营造开展工作的良好氛围。因此,教学研究人员必须具有坦诚开放的品格,善于交往与沟通,成为他人可亲、可敬、可信的良师益友和事业上的知音。

6.成为善用多能的高强者。

教学研究人员的能力应是综合化的能力。其一,新课程在原分科课程基础上,发展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并存。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要求教学研究人员必须改变自己知识结构,使自己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其二,新课程要求教学研究人员由课程的诠释转变为课程的研究,他们必须站在全球化时代层面观照和研究新课程的进程。其三,专职教研员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评者转变为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教研员要重构与教师的关系:帮助青年教师走向成熟化,帮助年长教师走向风格化,帮助骨干教师走向审美化。其四,在教研实践中,多数情况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使用。或以一种能力为主,多种能力为辅,或几种能力交叉,或多种能力联合。比如,专职教研员组织一次教研活动,要选择课题,分析论证课题,最后解决这个课题,这个过程是研究能力在发挥功效。活动前要作大量准备、筹划,活动中要主持活动,处理应变事件,显然需要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活动要发表文件、论文、报告,要作演讲、讲座、总结,这又需要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要使活动有新意,能发现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拿出新策略、构建新模式,这当然使用创新能力。要指导公开课、评议公开课,自然要有教学实践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学研究人员不辱时代使命,“与时俱进”,实现角色转变,就要融进学习化社会与学习革命的洪流,强化内功修炼,使自己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研究型、综合型快速、务实地转变。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学研究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