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及未来走向

2009-09-29

日本学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社会学妇女家庭

周 洁

内容提要: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视角,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伴随民主化改革和经济增长,战后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经历了探讨废除“家”制度、建立民主理念下的家庭与人际关系、主妇问题论争到学科建设和学术积累的过程。90年代后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出现反思战后的新动向,而近十年则关注于家庭生活变动、社会问题与家庭病理研究、家庭福利政策等。如何重构个人、家庭、社会的关系,是日本家庭社会学者今后的课题。

关键词:日本家庭家庭社会学研究变迁现状未来走向

与传统家庭相比,现代日本的家庭生活无论从理念上还是家庭运营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家”的日本传统家庭,在60年代向欧美型的近代家庭“核心家庭”变化,在家庭生活中追求自由成为时尚,个人自由往往优先或凌驾于家庭之上,追求自由和富裕的生活给日本家庭带来的是日益忙碌以及家庭人际关系的生疏。至80年代,日本出现了“家庭危机论”,90年代日本家庭生活日益多样化,当今日本家庭生活则出现了多样性和同一性并存等更为复杂的状况,在多样性中又呈现出诸多的差异。

社会学,简言之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门学问,分析和解读各种社会现象对如何应对变化以及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策,起着重要的学术作用。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日本家庭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有与社会学相同的地方,也有自身的学科特点。上世纪60年代是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的起步阶段。70-80年代,对于家庭引发的各种变化和问题,日本家庭社会学者进行了诸多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日本家庭社会学的学科基础。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家庭生活不断变化且多样化,对家庭的整体把握越发困难,日本家庭社会学者在努力研究当今各种家庭问题的同时,开始反思和重新认识战后50多年的日本家庭生活。

本文对日本家庭状况及研究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90年代之后的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进行梳理,并展望今后日本家庭生活以及研究方向。这不仅对我们了解日本社会有所帮助,而且日本家庭发生的变化以及对此进行的研究对急速转型的中国社会,无疑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视角

就日本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问题,森冈清美、饭田哲也等老一辈日本家庭社会学者均有过论述。饭田在《现代日本家庭论》一书中认为,研究视点的不同,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家庭面貌就会有所差别,因此怎样把握家庭问题的本质并就此进行解剖和分析,研究方法及视角就尤显重要。一般论而言,日本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与社会学一样,基本可以分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日本家庭社会学中的诸多问题均是通过这两种方法进行研究的。

日本家庭社会学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就家庭变化的趋势以及家庭的特点进行研究。这主要是根据统计数字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如家庭构成、婚姻情况、生育状况、家庭经济结构、耐用消费品、居住等方面的研究。如日本的《国情调查报告》、《国民生活白皮书》等,均属于这类研究。

其次是通过舆论调查、实况调查来对现代家庭的特点进行说明。这包括报界、行政部门、大企业等进行的各种调查。如全国性报纸主持的舆论调查、日本广播协会(NHK)主持的“生活时间调查”,以及家庭社会学者针对某一个特定地区所进行的实地调查等,都属于这类研究。由于文部科学省的研究经费以及各个大学和研究机关的研究经费不断增加,有许多家庭社会学者投身到实际调查中,以此把某一个“事实”作为素材来对家庭的特点及动向进行说明和分析。

2003年,由日本家庭社会学会组织实施的“全国家庭调查”(NFRJ98)完成。这个调查是日本全国范围内首次进行的综合家庭计量调查,是迄今为止日本最具权威性的全国规模的家庭及家庭意识调查。28位日本家庭社会学者参与了此次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婚姻情况、生育状况、成人的过渡和家庭、与父母同分居、护理经验、家务与养育、夫妻关系、老龄化的家庭关系、家庭和教育、世代间的援助关系、家庭认知等方面。调查通过个人的家庭经验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活轨迹、个人与家庭、亲属或其他关系的模式以及人际关系等的分析,力图勾勒出清晰的现代日本家庭的结构和变化轨迹。

2009年,日本家庭社会学会又发起“全国家庭调查”(NFRJ 08)。以9400人为调查对象,分青年组、壮年组、老年组,2009年9月开始,2010年3月完成最初报告。其中,除抽样调查外,加入了中日韩比较。

定量研究可以宏观把握家庭中的诸多课题、家庭变化趋势以及特点,对整体把握家庭变化轨迹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参考。但是,对于家庭中的诸多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以此找寻家庭问题的诸多异同是要靠定性研究来完成的。而定性研究是对家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个案)进行具体分析以此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主要针对个案进行分析,分析视角也因研究者的研究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定性研究可以通过微观研究弥补定量研究所带来的不足。

以上的这些研究方法,或把家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议论的对象,或从家庭中看历史、社会的变迁。定量研究是国家、政府、研究机构等权威机构组织实施、由家庭社会学者主持的大规模的调查,从宏观上把握家庭生活等诸方面的变化,而定性研究,则需要社会学者进行细致入微的个案研究,从中找出有别于或相同于宏观调查的数据。另外,从女权主义和妇女学的角度对家庭进行研究始终是日本家庭社会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战后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直至今日日本家庭社会学始终关注着妇女地位、妇女解放、妇女生活等诸多方面,而研究者大多为女性也是日本家庭社会学界的一大特点。

本文中涉及的著书、论文基本属于定性研究或妇女研究的视角。

二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变迁

(一)战后民主化理念与家庭研究

二战后至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的各个领域开始进行民主化改革,而社会科学舆论的目光也自然聚焦在这个问题上。对于家庭生活来说,“民主化”的课题即是“家”制度的废除以及与此相连的家庭生活的变化。

所谓“家”制度,即以家的存续为基本原则,带有家长制性格的男性户主权、亲权、夫权等制度直接影响着家庭关系,造成包括夫妻在内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家”制度还是战前天皇制国家的精神支柱之一。因此,废除“家”制度,建立民主理念下的家庭是这个时期日本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

这个时期的家庭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小山隆、福武直、西多野清一的研究。小山隆是日本极负盛名的家庭社会学者,他对富山县五个山、庄川村大家庭进行的个案研究,奠定了他在日本社会学界的地位。1955年他创立了家庭问题研究会,1964年就任日本社会学学会会长。他在《现代家庭研究》一书中,选择山村、城市近郊、城市三个样本地区,对于家庭形态、“家”意识、家庭关系等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是家庭集团论有代表性的研究。

而农村社会学者福武直、社会学者喜多野清一的研究,是战前

“家、村”研究的延长线。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农村的民主化进程,认为民主的“人”以及民主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社会以及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家”制度虽然在制度上得以废除,但它依然影响着日本人的意识、人际关系,甚至影响着日本的社会性格。

此外,这个时期主妇问题论争成为战后就家庭以及家庭中妇女地位问题的最大论争。1955年,《妇女公论》4月号刊载了石垣绫子的《主妇第二职业论》,引发了第一次主妇问题论争。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场进入论”。代表人物石垣绫子、田中寿美子等,认为妇女解放的前提是经济独立,主张家庭劳动社会化、具有社会主义妇女论的性格。(2)家庭重视论。代表人物为坂西志保、福田恒存等,他们提倡“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担,强调妇女在家庭地位中的重要性。(3)主妇运动论。代表人物有清水庆子、平冢雷鸟等,她们认为无论是职业妇女还是家庭主妇都应联合起来进行妇女活动。

1960年,在《朝日杂志》4月号上,刊载了矶野富士子的《妇女解放论的困惑》。这篇文章以经济学价值论为论述的线索,探讨怎样看待家务劳动。由此引发了第二次主妇论争。第三次主妇论争,是在1972年。《妇女公论》4月号刊载了武田京子的《被解放的妇女》一文。武田把“生产”和“生活”相对应,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在生产场所中受到制约,而妇女在生活场所中才是真正解放的,应该让每一个人尝试主妇的生活方式。

主妇论争是战后民主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妇女意识崛起的极其重要的标志。

(二)学科建立时期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了产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由于第一产业的骤减和第二、三产业的急增,就业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家庭状况亦随之发生巨变。家庭发生的显著变化之一,当属家庭结构的变化,日本家庭平均人口从1955年4.97人减少到1975年3.44人,预示着“核心家庭”时代的到来。松原治郎在《核心家庭时代》(NHK书库,1969年)一书中首先使用“核心家庭”一词,迅速成为流行语。“有房、有车、无老人”的现代家庭意识,通过媒体宣传,逐渐渗透到公众意识当中,从而使单身和高龄者家庭数量急速增多。

家庭问题的激增,促进了家庭社会学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入。也是在这个时期,日本家庭社会学完成摸索阶段,从单一的、个体的研究逐渐向有组织的学术团体交流研究过渡,小规模的研究会活动也颇为活跃,为家庭社会学学科的建立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学术基础。这个时期的学术研究,集中在核心家庭论和结构机能分析上。

1972年出版的《社会学讲座3家庭社会学》,是当时家庭社会学研究最重要的著述,颇有代表性。还有姬冈勤、上子武次编著《家庭——理论和实际》(川岛书店,1971年)、松原治郎的《产业化和家庭生活》(学文社,1971年)等。作为家庭社会学总结性的论著,还有山室周平等的《现代家庭的社会学》(培风馆,1970年)一书。

这个时期,日本家庭社会学关注的是“作为制度的家庭”向“作为集团的家庭”的变化和过渡,即从家长式的家庭向友爱式家庭过渡。

此外,这个时期开始了注意家庭问题以及家庭病理的研究,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动态。如家庭变动论的研究、家庭周期论的研究等。

家庭变动论的研究,对父子关系、妇女、老人等问题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探讨,引发了家庭政策的讨论和国际比较等新的课题。家庭周期论则是对家庭研究进行理论化的尝试,领军人物是森冈清美。森冈在《家庭周期论》(培风馆,1973年)中,在总结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家庭生活中的诸如教育费、生活费、住宅、性别作用分配等进行了详尽的实证研究。他把家庭周期和生活结构、家庭周期和家庭变动,放置在家庭生活中的两个时间轴上,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三)学术积累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的家庭社会学研究开始呈多样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与地域相结合所进行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秉承了战前“家、村”论的传统,城市化进展与家庭内部分析相结合。如青井和夫等编《家庭与地域的社会学》一书,试图在叙述日本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重新构筑家庭和地域社会之间的关系。筱原武夫等编《地域社会和家》一书,则以生活结构为媒介来考量家庭与地域社会的关系,并且进行了地域社会研究的理论化尝试。

其次是把家庭生活的变化不只限于在家庭内部进行分析,而是与生活结构论一起对“生活”进行多方位的研究。通过生活方式、生活周期、生命轨迹等的分析来考问富裕生活的意义何在,个性化的生活给家庭带来了哪些影响等。

再次是家庭与妇女问题相结合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其后的日本家庭研究以及妇女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975-1995年的20年间,妇女问题得到广泛重视,妇女学、妇女史、妇女问题论等得以深入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者基本上是女性,她们站在妇女的立场对以往的家庭以及妇女生存方式提出质疑,在让日本人认识妇女学上或在学科建设及普及妇女学知识上作出了贡献。有代表性的妇女研究者著作,如富士谷敦子的《妇女学入门》(赛马鲁出版,1979年)、目黑依子的《妇女的作用——性支配的分析》(垣内出版,1980年)、岩男寿美子和原广子编《初学妇女学》(讲谈社,1979年)、筱崎正美的《男性也可一读的女性学入门》(石风社,1988年)、小松满贵子的《我的“妇女学”讲义》(米涅鲁巴书房,1993年)。

三90年代后的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出现了反思和总结战后50年的新动态。下面以日本家庭社会学学会中心刊物《家庭社会学研究》以及日本家庭社会学代表性的书籍为例,就这个时期的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状况做一论述。

1989年,《家庭社会学研究》进行了“现代家庭发生了什么”的大讨论。野野山久也提出了“家庭多样化”说。他认为,在解释家庭变化时,产业化视角有其局限性,有必要从老龄化角度进行研究。家庭的变化不应用家庭危机论进行解释,而应从家庭变动论的角度进行分析。野野山对以往的以核心家庭论和产业化为基轴的家庭分析法提出异议。

袖井孝子认为,家庭变化的方向是复线型的,家庭的变化并不是从既成的主流家庭中脱离,而是一种“变体”,产业化社会中核心家庭的终焉、工业社会的终焉,怎样对应家庭中在同一性中产生的多样化,给家庭社会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并且她对欧美社会学理论是否适应日本提出了质疑。而筱崎正美提出,家庭中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是每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同所造成的。

以上的研究均是对以往的“近代家庭”的既成模式提出质疑和批评,主张在新形势下提出新课题,解决新问题。

另外,还有从战后50年的视点进行的研究。布施晶子在《结婚和家庭》一书中,对老龄化、妇女问题、贫困问题、家庭的存在意义等进行了

分析,主张建立自由平等的家庭关系,即“爱的共同体”的重要性。

有地亨在他的《家庭变化了吗?》一书中,认为育儿期对夫妇以及他们的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家庭是家庭成员获得休息的场所,而要建立这样的家庭,和睦的家庭人际关系网络起着重要的作用。落合惠美子的研究,引用了日本历史人口学的成果,把战后的家庭体制通过妇女的主妇化、再生产平等主义、人口学的变动期等的分析,对家庭解体论和家庭危机论提出批评。大竹秀男则认为,在现代日本处于流动变化期,家庭的存在意义在于恢复人性的本质,他把家庭生活中的具体家庭问题、家庭的困惑、家庭关系以及老龄化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建立和睦的家庭以及与此相连的社会系统的必要性。

森冈清美主编的《家庭社会学的发展》一书,是由多位家庭社会学者参加编纂的书籍,基本网罗了日本家庭社会学的所有问题,力图从理论和方法上摆脱外国特别是美国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探索适合日本家庭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纵观上世纪90年代的研究和问题,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让社会学走出书斋,走向大众,使更多的人了解社会学。

其次,家庭社会学的性格决定了它是涉及个人隐私较多的领域,调查问卷以及实际调查都会涉及当事人的隐私,“隐私”不可能全部暴露在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中,因此,研究者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判断,用看到的片面化事物来进行推论和得出结论。

另外,在家庭形态、生活日趋走向多样化的情况下,怎样全面把握现代家庭,以及根据现代家庭的变化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是这一时期日本家庭社会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近十年的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家庭生活的变化是多样性和同一性并进,而多样性中又带有许多的差异。但无论家庭怎样变化,都是基于民主主义价值选择的。因此,家庭生活的变化是与日本的社会条件、日本人的意识条件的变化以及与此相连的生产、生活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998年,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创刊十周年之际,出版了纪念文集。在这个纪念文集中,除了投稿论文外,特别刊出纪念十周年的四篇专题论文。这四篇论文的执笔者,均是活跃在日本家庭社会学界的中坚学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期日本家庭社会学的关注领域。

山根真理在《家庭社会学的性差研究的发展——1970年后的评价》一文中,对性差研究对家庭社会学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作出的贡献予以肯定,认为性差研究超越了近代家庭的两个模式(机能主义作用分化模式和社会主义平等模式),在实证领域,对性差、家务劳动、双职工、母性一父性、重新考证家庭与婚姻等方面作出了理论贡献。

清水新二的《社会问题、家庭病理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对日本家庭问题及病理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70年代是家庭病理学的时代,80年代是结构家庭问题研究的发展期,90年代是家庭问题研究的转变期。

下夷美幸的《家庭福利政策研究的发展和课题》,讨论了日本家庭福利政策研究的成果,认为随着日本家庭的变化,子女婴幼期以及老人护理的政策支持变得更加重要,在日本式的福利体制下,国家、家庭、个人三者关系的理论探讨以及就家庭多样化问题达成社会共识尤显重要。

牟田和惠在《家庭制度、变动论在家庭社会学中的意义》一文中,对日本的家族制度和变动论以及其在家庭社会学中的意义进行了评价。认为家族制度和变动论的议论不仅在家庭社会学,在日本社会学中也应占有重要位置。其研究对于家庭社会学研究发展应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从上面四篇论文来看,日本家庭社会学者对妇女问题、社会与家庭病理研究、家庭福利政策研究以及家庭变动论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2008年,是《家庭社会学研究》创刊20周年。《家庭社会学研究》以“家庭的代替物——家庭研究的挑战”为专栏发表了牟田和惠、小谷部育子、釜野沙织、上野千鹤子、野泽慎司等人的论文,对同性恋家庭、近邻共同生活空间的建立、选择网形成与家庭变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专栏讨论中,牟田和惠对当前不同与以往的家庭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寻求家庭多样化的可能性。小谷部的《公寓共同空间的理念和实践》对东京日暮里地区的新型住宅形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这种具有共同生活空间的住宅(图书室、自助餐厅、儿童活动室、休息室、厨房等),是一种新型的社区形式,在一个公寓楼中具备了一个大家庭生活中所应具备的硬件设施。大家可以在共同空间进餐、读书、休息。这种住宅理念以及实践,无疑是对少子化、老龄化福利政策、节省能源、防灾减灾等现代日本社会问题的解决给予的一种新的尝试。冈村益在卷首语中对空巢高龄妇女给予了关注。他列举了三个实例,对现今日本社会的空巢高龄妇女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具体叙述,认为关注这个群体的贫病、孤独等“四宗苦”,不仅是老龄者问题,也是极重要的妇女问题。

除了以上登载在《家庭社会学研究》的论文外,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的著作也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

以2007、2008年出版的家庭社会学方面的书籍为例,如山田昌弘的《少子社会日本》(岩波书店,2007年)、宫本道子等的《现代世界的婚姻和家庭》(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2008年)、浅井春夫等的《孩子的贫困——为了孩提时代的幸福平等》(明石书店,2008年)、安河内惠子的《已婚妇女的就业和关系网》(米涅鲁巴书房,2008年)、鹤理惠子的《农家妇女的社会学》(空摩兹,2007年)、阿藤城等编著《人口减少时代的日本社会》(原书房,2007年)等。中青年学者正成为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仅关注本国,更把研究视野扩展到东亚、欧美等国家,把目光投放到国际比较领域。

2009年9月,日本家庭社会学会会议在奈良女子大学召开。在自由讨论单元,亲子关系、单亲家庭、已婚中老年妇女的生存状态及夫妻关系、育儿期父母角色及关系、生活周期等方面的论文,占了相当大比重。

纵观近十年的日本家庭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一些认识。

第一,在家庭结构、意识上呈多样性,而现实却进程缓慢。诸如夫妇别姓、核心家庭以外的家庭形态等超前意识是否能实现,都存在许多可变因素。因此,通过家庭意识的变化来分析家庭多样化显然存在不足,只有通过现实数据的分析才能找出家庭多样化的指标。

第二,家庭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疏松化问题,即家庭关系纽带逐渐松弛。它包括家庭代际关系的紧张、老龄化问题、主妇问题等。它引发的课题,是如何建立新的家庭关系以及确立新的人生观。

第三,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这方面的讨论包括是建立与社会无关的“自由家庭”,还是家庭应该适应社会以及社会政策的需要以及如何保持家庭和社会互动的良性关系等。

五日本家庭及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综上所述,长达十几年的经济衰退所引发的雇佣危机、工资递减、失业等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更加突出,单亲家庭、夫妇别姓、核心家庭以外的家庭形态、父

子关系、夫妇关系、老龄化问题、妇女问题等均是研究者关注的领域。

以上问题虽然在表面上不属于同一个领域,但它都涉及同一个问题,即个人、家庭、社会的关系问题。对于个人来说,家庭是自己长大成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空间。维持家庭生活的稳定有许多要素,包括充足的生活供给、家务与生养儿女等家庭内的生产活动、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与思想交流等。特别是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显得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子女婴幼期的夫妻角色分担、中年夫妻的关系重构、老龄夫妻的生离死别等,均是日本家庭社会学今后长期关注的问题。

其次,家庭的亲子关系中,孩子青春期是发生矛盾和冲突较多的时期,少年犯罪常常发生在这一时期。在家庭周期中夫妇的中年期,正是孩子从教育后期向反抗期过渡的阶段。从孩子社会化过程来看,是从权威分离到爱情选择、权威选择时期,即孩子从以母亲为依存的时期向以自我意志生活进行转换。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世界观并未完全形成。因此,父母应该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好的倾听对象,给他们以人生的启迪以及职业指导,特别是父亲教育职能的缺失是日本家庭亲子关系急需解决的课题。

此外,妇女问题一直是家庭社会学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包括单身妈妈、育儿期妇女的角色分担、中年妇女的重新定位、老年妇女(特别是独身高龄女性)的生存状态(护理)等问题。随着日本妇女的高学历化,越来越多妇女的人生设计发生了变化,即不再是传统的一味生活在家庭,而是结婚后回归家庭,待孩子上学后再重回职场,也就是常说的M型就业,而这种M型就业的谷底呈浅表性发展,也就是越来越多的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时间缩短。更有一些妇女,一边养育儿女一边工作。还有众多的中年妇女尝试出去工作,这不仅可以提升家庭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成为重新认识自己,使自己生活独立的机会。另外,妇女还积极参加到地域社会的各种活动中,如家长联谊会、自治会活动、志愿者活动、市民运动、保护消费者活动、国际交流等,这都为妇女提高自我修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有,由于老龄化、少子化,地域社会的功能也在逐渐萎缩,怎样建立家庭与地域社会的关系以及家庭形态、结构的多样化趋势,也是摆在家庭社会学者面前的难题。

2009年4月出版的《家庭社会学研究》,发表了金屋平三的“卷首语”《社会学与历史学》,他引用战前有贺喜左卫门的一段话:“家庭和家的区别是户田贞三在《家族构成》(1937年)中提到的,它一直是日本社会学界的重要问题”,认为要理解今天的日本家庭就要理解“家”的概念,“家”给人更多的是“封建的”印象,然而在共同的居住空间注重秩序、重视血缘的家庭关系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这篇“卷首语”说明在家庭问题日益复杂化的今天,日本家庭社会学者也在尝试着回归传统,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家庭问题。也说明家庭的“亲情融合”的要素,家庭成员融合依然是维持今日家庭重要的力量,而未来日本家庭的维系也正是要靠这样的理念。一个稳定的家庭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非常重要,同时也对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是家庭与个人、社会与个人、社会与家庭的关系如何重构的问题,这将是日本家庭社会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重新建构家庭社会学理论,以及在理论的支持下进行细致观察和长期研究,是今后日本家庭社会学者所面临的课题。

(责任编辑:林昶)

猜你喜欢

社会学妇女家庭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当代妇女的工作
意外遇见社会学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妇女的脚变大了
名实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