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中的乡国情怀

2009-09-24李建梅

文学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爱国情思乡文人

冀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有大量作品表现了作者对于乡土故国的无限眷恋,对于苦难人们的深切同情,对于国家的执着深情。乡国情怀是我国历代爱国文人作品的永恒主题。

在这些诗词中,文人多把自己的思乡情与日暮黄昏的背景相联系,以万物回归来渲染自己的思乡之情。崔颢的《黄鹤楼》在胜迹中引起了对于故乡的怀念,“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傍晚时候凭江而望,望故乡而不可见,乡情与辽阔的江水同其迷茫,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加深。时间越久,思乡情越浓,“愁”心愈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整首词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放置在深秋傍晚,万物回归的背景下,深刻的揭示了游子对于故乡的无限思念,思家而不得归的痛彻心扉。另外,还有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白天与黑夜交替,新年与旧年交替,时间一天天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去,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与乡土情怀相联系的是对于国家的爱恋,家国之思常常难以分割。韩愈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反映了当朝者昏庸腐败、荒废朝政、误国殃民的黑暗现实,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表达了他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远离家乡的无限沉痛与惆怅。夏完淳的《别云间》:“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抒发了诗人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毅然抗清的坚定意志,表达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抒发了他壮志未酬、身已先老的悲慨。这种爱国情在报国无门中更显得难能可贵。

文人作品爱国情怀的表现除直接表达这种建功立业的抱负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表现途径——同情人民的苦难生活。爱国与忧民情感往往联系在一起,使爱国情感表现得更为宽广、深刻、具体。白居易的《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绘了农民的辛苦耕作;“农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揭露了赋税的繁重。农民尽管辛苦劳作,但在繁重的赋税盘剥下,仍然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与此相反,和诗人一样的官员,尽管不从事农耕,却“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在国家危难之时,文学中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更为充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所作的大量诗歌,系念朝廷安危与关怀民生疾苦,可以说是动地歌吟,感动千古。他在《春望》中使用移情手法,使花溅泪,鸟惊心,写出了国破人亡的凄惨之景,令人触目惊心。而“家书抵万金”,更写出了战争的巨大破坏作用。末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勾画了爱国诗人的忧国忧民形象。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通过描写他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想到的不仅仅是“吾庐独破”,而是“天下寒士”的茅庐皆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怀。陆游的那些至老不忘报国的诗,曾激励过无数爱国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表明了他在临终之际,担心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系念着国家大事,愿以自己的将死之躯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种炽热的爱国情怀令我们肃然起敬。

除此之外,课本中还有许多爱国诗,传达着文人的种种爱国情。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等等,都传达着作者深深的爱国情。

古诗词中的这种乡国情怀,是民族自尊、自信、自爱和凝聚力的心理基础,是一种至可宝贵的民族情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这类作品的教学,让学生不仅要深切地体会,更要树立起这种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李建梅,河北蔚县城第四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爱国情思乡文人
静夜思乡情意浓
思乡
吊屈原
本期主题:思乡
探究古典诗歌中的“求善”之情
思乡美丽又忧伤
初中化学怡情式启蒙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究
探秘巴城古陶器,夯筑文化“中国梦”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