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献给爱米丽一朵玫瑰
2009-09-24艾玉
艾 玉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以独特的视角创作出了多部优秀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南方妇女人物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爱米丽出身于美国南方贵族世家,性情孤傲。爱米丽的父亲力图把她塑造为美国南方的标准淑女,她一切服从父亲的安排,直到30岁仍然待字闺中。她深居简出,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最终孤独地走完了一生。直到这时,镇上的人们才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尘封了40年的秘密:她亲手毒杀了一生中唯一爱过的人——荷默·伯隆,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当中和一具“肉体已在破烂的睡衣下…跟他躺着的木床粘在一起,难分难解”的尸体同床共眠直至自己生命的终结。对于这样一位孤独、悲惨同时又古怪疯狂的人物,福克纳为什么要献上一朵玫瑰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爱米丽深深的同情
就像福克纳本人在一次演讲中所说的“可怜、可悲的人想得到所有人都想得到的东西,和自己的心灵、和别人、和环境进行的搏斗”[1],作者对于爱米丽这个南方受害妇女的代表,只有“哀其不幸”,通篇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深深的同情。因为爱米丽的悲剧是由于她所处的时代,她周围的环境以及她所谓的贵族身份造成的,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悲剧,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它”[2]。
(一)来自父亲的影响
爱米丽在整篇小说中出现的时候,几乎总是冷漠、高傲、与世隔绝,但她并不是天生如此,她也曾经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从小丧母,没有享受过母爱,她的淑女教育完全是在她父亲的主导下进行和完成的。爱米丽从一出生,就被教导要遵从父亲或男性的权威,从孩提时代起,父亲就是她的“天”。“在父亲面前,爱米丽根本无法实现自我,她只是在绝对控制之下毫无力量把握自己命运的父亲的私有财产”[3]。爱米丽的父亲是一位狂热的清教徒和暴君,专横的家长,是美国南方旧传统、旧习俗及没落贵族的卫道士,是她一生中影响最大的关键人物,生前死后都掌握着女儿的命运。就像小说中所述,“她父亲的性格三番五次地使她作为女性的一生平添波折,而这种性格仿佛太恶毒,太狂暴,还不肯消失似的”[4]。连福克纳也曾感叹说:“她的生活很可能就是被一个自私的父亲所毁掉的”[2]。在她父亲严厉管制下,爱米丽远离了一切有可能使她“淫乱”和“堕落”的东西,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她的贞节,直到30岁仍是一位待字闺中的老姑娘。她的父亲把她禁锢在了旧南方僵化的淑女观里,将所谓的北方佬和工薪阶层的小伙子们拒之门外。正如小说里那幅极具象征意义的精彩画面的定格:爱米丽的父亲叉开双脚,挥动着手中的马鞭,赶走了一个又一个向女儿求婚的年青人,而“身段苗条、身着白衣”的可怜的爱米丽只能站在其身后,成为自己幸福的一位旁观者。
(二)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
父亲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爱米丽是一种解脱。她终于再也不用受以其父为代表的腐朽传统势力的控制和掌握了,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了。尽管当时爱米丽已经30多岁了,但作为一位女人的天性和对正常生活的渴望强烈召唤着她。于是沉寂许久的爱米丽慢慢从丧父之痛中挣扎出来,她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剪短头发,看上去像个姑娘”[4]。当遇到伯隆,一个来自北方的“个子高大,皮肤黝黑……双眼明亮、声音洪亮”[4]的小伙子,爱米丽压抑已久的爱情如火山般爆发。本来,“一个姑娘,怀着一个青年姑娘所怀有的那种得到爱和一个丈夫和一个家庭的正常愿望,她只是想被爱和爱人并得到一个丈夫和一个家庭”[5],这再正常不过,人们理应为她感到高兴才是。然而她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小镇上那些深受南方妇道观影响的妇女们却不这样认为,“格里尔生家的人绝对不会真的看上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就是悲伤也不会叫一个真正的淑女忘记她的贵人举止”[4]。镇上的人们接过她父亲手中的马鞭继续抽打着:他们先是一片责难之声,当责难不起作用时,镇上的妇人们搬来浸礼会的牧师去“拜访”爱米丽,而“拜访”失败后,牧师夫人又亲自写信给爱米丽在阿拉巴马州的亲戚,敦促其对爱米丽严加管束。为了维持爱米丽在她们心目中“旧南方的光荣与梦想的象征”[4],镇上的人们甚至不惜牺牲爱米丽的生命。在得知她买了砒霜之后,人们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大家都说:“再好没有的事”[4]。
二.对爱米丽的尊敬
除了同情,福克纳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爱米丽的尊敬乃至钦佩。爱米丽作为旧南方人们眼中的“淑女”、“贵族”,尽然爱上了伯隆——一个普通工人,一个北方人,一个在世俗眼里与“格里尔生”这个姓氏根本不配的年青人。不仅爱了,爱米丽还爱的疯狂:她准备与伯隆结婚。嫁给荷默·伯隆也就意味着放弃格里尔生这个多少人仰慕的贵族姓氏,成为一无所有的爱米丽·伯隆,但爱米丽义无反顾,她不在乎贵族身份、社会地位,她只要属于自己的幸福,去做一个正常的女人和一个普通的妻子,这种为了爱而放弃一切的勇气令作者钦佩。
令人钦佩的还有爱米丽对周围环境和南方旧势力的反抗,尽管这种反抗的结果是悲壮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令人震撼。爱米丽面对镇上人们的议论和阻挠,没有妥协,没有让步。她承受着来自社会、宗教和家族等方面的压力,不顾一切地爱的疯狂而投入。为了能早日摆脱孤独的生活,抓住这份人生的幸福,爱米丽不惜花费自己的积蓄,“订购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刻着荷·伯”, “买了全套男人服装,包括睡衣在内”[4]。她所做的一切,向镇上的人们表明为了爱她在所不惜了,她再也不愿过那种备受煎熬的孤独生活了。爱米丽就这样在周围一片谴责声中,在家族和宗教的反对声中辛苦地爱着。虽然艰苦,但也甜蜜。毕竟伯隆让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了爱情的滋味儿。然而伯隆的薄情却把这艰难的爱情推到了悲剧的顶峰。爱米丽作为一个女人,她想得到一个丈夫、一个家庭的愿望在一个畸形的社会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阻挠[6]。终于,爱米丽内心压抑已久的火山喷发了。她采用投毒的方式杀死了一生中唯一深爱过的男人伯隆,与其说是她杀死了他,还不如说是南方清教主义的父权制迫使爱米丽杀了他,同时也“杀死”了自己,在剩下的40年中,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而在几十年后镇上的人们才知道了那曾经发生过的悲惨的事情,“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拥抱的姿势”,“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压过的痕迹……一缕长长的铁灰色头发”[4]揭示了一个女性隐秘的柔情与怨恨,或许也是格里尔生家的“淑女”留给这个虚伪的父权社会最后的报复与讽刺。爱米丽的疯狂举动是对父权制社会做出的反抗,是对清教社会的父权制压抑女性的抗议,也是对造成妇女生活悲剧的南方社会的谴责。通过爱米丽的悲剧,福克纳向读者揭示的正是人性追求美好的本能,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福克纳向爱米丽献上一朵“玫瑰”,寄托了他深深的情思。
注释:
[1]Faulkner,William.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Class Confer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1957-1958 [M.Ed.Frederic.k.Gwynn and Joseph L.Blotner,New York:Vintage Books, 1965.
[2]Harris, Laurie Lanzen and Fizgerld,Shelia. hort Story Criticism.Vol.1.Detroit:Gale Research Company, 1988.
[3]南宫梅芳,自我和他者的冲撞——读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6)
[4]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M]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杨岂深译.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5]戈韦恩和布纳特勒.福克纳在大学[M].弗吉尼亚: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 1959.
[6]陈华,福克纳的爱米丽[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艾玉,榆林学院外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