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2009-09-23石增奎
石增奎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体意识 培养
所谓主体意识,就是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教育教学的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并能在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其主人翁责任感越强,从而自觉实现内动力与学习方法、能力的有机结合,主动参与听、说、读、写活动,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发展智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我们可在教学中突出语文教学“三让”,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一、让学生主动走向教师,培养主体意识
让学生主动走向教师,就是通过教师的诱因、教材的辅导,使学生积极参与自学实践,思考探疑,并以课堂为载体向教师大胆质疑的主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走向教师,师生交往亲密,迎合契机更多,“我要学习”的愿望更强烈,从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以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读书的目的。
学生探疑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积极、主动、能动地全身心投入的过程。随着学生探疑能力的提高,个体自身的内在需求也就日趋稳定、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得到了形成。
二、让学生自寻学习方法,强化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强调以开发智能为出发点,因此只有强化主动学、会求知的主体意识,才能发展智能,发展个性。让学生自寻学习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采取自己最理想的方案去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
例如:教师安排全体学生自学一篇文言文,提出每人各自采用自己掌握的最好的、最简便、最快速的办法,看谁理解得好,又速度快。全班的学生自学之后,教师了解到速度最快的部分学生情况,结果这部分学生竟采用了种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通读课文,不懂之处作记号,最后统一查阅注释的存疑法;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的助读法;朗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再查阅注释的朗读法;先看一遍注释后速读课文的读注法;阅读中的不懂之处,根据前后文去推测其意的猜读法;先看课文前面的有关提示,后速读课文的读示法;阅读时,句式相同之处一扫而过的跳读法;阅读时遇到是非处,联想已知解决未知的排除法;直奔主题,回首速读前面的变序法,等等。
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寻学习方法,在学生学会求知,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发展主体精神
中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好表现,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得到别人的肯定,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实现自我”的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机遇,系统而持久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并把这些活动创意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体验自身的力量,磨炼自身的意志,发挥自身的特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而良好的发展。
语文创造性学习的成功,标志着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素质,包括对语文与生活理解的加深、思维能力的发展、表达技巧的提高,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主体角色化,乃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