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合肥现代农业建设新境界
2009-09-23程炎
程 炎
《决策》:何主任,您好!请你概括一下发展现代农业对合肥“三农”发展有何意义?
何杰:现代农业,是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协调的产业结构,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的先进农业型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有助于构筑支持农业的新型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有助于构筑工农、城乡的新型关系,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激发农业发展潜力;有助于构筑生产经营的新型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效益,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效、农村全面进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新的宏观背景,我们合肥农业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为根本出路,蕴育新一轮发展潜力,注入再一次发展动力。
《决策》:请您说说合肥下一步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何杰: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建设现代农业,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依托城市,发展农村,服务城市,富裕农民,城乡一体,统筹发展”,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农业经营制度,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制,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农业投入机制和管理服务方式六大创新,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的竞争拓展能力,农民的创业致富能力,农村的和谐发展能力,用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着力推进城乡产业二元分割向区域协调发展的跨越,努力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开拓农业发展新局面,要使全市农业增加值大幅度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经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农产品加工中心、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和“全省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样板区”。
《决策》:发展合肥现代农业,关键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请您谈谈今后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何杰:合肥农业产业化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步入了一个快速协调发展的新起点。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我们将紧紧抓住合肥市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重大机遇期,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立足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六大提升行动”,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即: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力求在优化农产品品质上取得新突破;实施主体提升行动,力求在壮大农业组织上取得新突破;实施科技提升行动,力求在改进生产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实施基础提升行动,力求在改善生产条件上取得新突破;实施服务提升行动,力求在优化服务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实施管理提升行动,力求在保障农业安全上取得新突破。
为确保以上“六大提升行动”的有力实施,2009年我市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十大新举措:
一、实施“35116”工程建设,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坚持把高效农业规模化和规模农业高效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坚定不移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建设。充分发挥我市的政策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三圈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集群”工程建设,加快构建稳定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高效农业结构基本框架,加快建设优势凸显,经营集约,功能多元的现代农业体系和块状经济。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为抓手,以项目为支撑,加快重点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带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原则和“科学规划引领,提升竞争力;特色产业支撑,提升集聚力;创新运行机制,提升吸引力;强化农民合作,提升带动力”的发展要求,按照“引进示范户,培植专业户,带动纯农户”的发展思路,实行“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科技集成”,结合自然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聚力建设一批基础好,有影响,示范和带动力强的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带、集群,建成一批点、线、面、带相结合的特色产业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产业集中入园、企业集中人村、土地集中入股,形成一大批产业集中度高、关联度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强化龙头企业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00家;60%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农业产业投资突破25亿元。按照“分类指导、扶优扶强、重点突破”的原则,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跟踪服务,实行联系制度。重点抓好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建设成副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和招商引资的平台。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盘活资本存量,整合资源要素,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合作,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着力建设一批效益百万,经营千亩,服务万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龙头企业“联合舰队”。努力实现农业企业实力大提升,龙头企业集群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水平大提升,农业园区建设大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大增强。
三、强化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基础。积极抓住当前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新机遇,加大项目特别是有牵动力、管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的策划、包装和推进力度,力争一部分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一部分项目实现成功引进。整合各类农业建设项目,全力推进在建和已批准项目建设。全力做好中央擴大内需农业项目争取工作,重视科技项目合作,着力抓好年初开工、当年见效项目的扶持和推进。加大农业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力争有更多的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入驻我市,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力争全市引进和争取农业项目100个。
四、强化合作社建设,增强组织化程度。继续按照“扩面、拓展、规范、提升、扶持”原则,积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做大、做强、做新、做优,着力打造一批有规模、有活力、有影响的合作经济组织,使其真正成为富民组织。一是立足基础做大发展规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托现有基础加强与龙头企业和其他涉农组织的合作与融合,走整合发展道路。建设一批年销售超5000万乃至亿元以上的农民合作组织。二是发挥优势,做强发展实力。努力形成一批参加成员超百户乃至千户,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组织。三是营造环境优先发展质量,开展合作社示范建设行动。四是创新机制,探索推进,加强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资金互助合作社建设,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协会向合作社转变,农民合作社管理向公司制迈进,着力提升合作组织发展质
量,创新合作社发展领域。努力使全市合作经济组织在数量上有明显发展,质量上有明显提升,带动力上有明显增强。
五、强化产业化经营科技支撑。集中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区域创新能力。加强良种研发和选育。加强农产品加工核心技术研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研发中心,择优批准为省级企业研发中心,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人股、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农业科技“十百”工程建设。
六、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增强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检验、市场信息体系,加强产品认证,强化市场监管,推进“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充分发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的作用,尽快形成三者相互衔接、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抓好产地认定、标准化生产、质量监测和产品认证等关键环节,推动农产品整体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打好基础。
七、强化经营机制创新,增强利益联结。坚持为农服务方向,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扶持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要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与龙头企业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八、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经营,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叫响“合肥产”大品牌。建立创名牌奖励机制,对获“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或省名牌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产品展洽会、博览会、订货会等。
九、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训列入政府扶持范围,充分发挥其技能培训、技术推广、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作用。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成长型劳力职业技术培训。
十、健全土地承包經营权流转市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总的原则是,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保护收益权,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经营权租赁、转包、转让和入股,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合作。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