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梦40年

2009-09-23邱积敏

决策 2009年8期
关键词:广州轨道交通建设

邱积敏

以北京地铁开通为标志,40年来,已经有23个城市圆梦地铁。眼下,还有更多的城市为能够分享地铁带来的兴奋而全力以赴。40年追梦地铁,目的只有一个——跻身现代化大都市之列。

盛夏,骄阳似火。

2009年6月,郑州、宁波、青岛三座城市地铁工程均在这个激情燃烧的季节铺下了第一根钢轨。6月6日,随着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的正式开工,千年商都与城市轨道交通终于走到一起;6月26日,宁波与青岛地铁更是在一天内同时开工建设;7月24日,南昌成为地铁俱乐部的新成员。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向这些城市市民徐徐走来。

2009年,地铁在中国的大江南北迅速延伸。

沈景炎,原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设部地铁轻轨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这位被媒体称为“地铁大师”的老人,见证了中国地铁发展40年的沧桑。尽管已经退休,但他仍在各个城市为他热爱的地铁事业奔波。就在返回北京接受《决策》采访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与相关部门一起讨论该市刚刚起步的地铁规划。

开端

跨过40余年的光阴,沈景炎仿佛看到了自己恍如昨日的青春岁月。

1965年,沈景炎离开家乡上海,背上行囊来到了北京,这一年,他26岁。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的一名职工,是沈景炎作为地铁人的起点。

而这一年也是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的起点,它的成立正是为了研究建设中国的第一条地铁。沈景炎记得,这一年的2月4日,毛泽东主席关于地铁建设的一个批复:“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是为至盼。”这可以视为中国地铁建设的启动令,铁道部因此从全国抽调一批精兵强将,而沈景炎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从上海铁路局调到了北京。

7月1号,北京城铺下了第一根钢轨。这是共和国建设史上的一件盛事。李先念、邓小平、朱德、彭真等领导人在两颗大白果树下出席了奠基仪式,年近八旬的朱德元帅亲自拿起铁锹,为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破土。

国家非常重视地铁施工,成立了地铁建设领导小组,由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担任组长,副组长分别是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和铁道部第一副部长武竞天。

当时,由于西方各国的封锁,所有地铁机电设备均为国内生产,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当时真是一穷二白,所有车辆和设备全部是国产化,全国主要工厂重点攻关,第一辆地铁客车是长春客车厂出产,这是一个从无到有进行研究的过程。”沈景炎告诉《决策》。

地铁建设采用政府计划投资为主体,建设速度较慢,尽管比原计划晚了一年多,但北京地铁1号线建设还是赶在新中国成立20周年的时候完工。

1969年10月1日,第一辆地铁机车从北京古城站呼啸驶出。

从当时的交通状况看,筹建地铁是一个相当奢侈的决定。1969年,北京城人口不足400万,人们出行多是步行或乘人力车,连乘坐公共汽车的都在少数。那么,国家修建地铁是基于什么考虑呢?周恩来总理一语道破:“北京修地铁,完全是为了国防。如果为了交通,只要买200辆公共汽车就能解决。”

由于当时“战备为主,兼顾交通”为地铁建设主导思想,北京地铁在通车后很长时间内不对公众开放,想乘坐或参观地铁,都需要持单位统一领取的参观券。据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徐礼森回忆,“我倒是记得,30多年前,普通市民能拿到1张地铁参观券,就美滋滋的啦。”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作为毛主席“点将”的地铁一期工程统帅杨勇,直到1972年才第一次坐上地铁。

受时代背景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国地铁建设并没有由此掀起高潮。截至1980年,全国只有北京和天津建有共40公里左右的地铁。

升温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大城市数量也迅速增加,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从1978年的15座增加到1989年的30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令中国的大城市痛并快乐着,在获取经济发展硕果的同时,交通拥堵成为挥之不去的伤痛。

在北京、上海、广州,人们开始发现城市已经不是他们任意驰骋的地方。当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一代用小汽车的点火钥匙代替自行车钥匙的时候,私家车就如洪水般涌进城市,使得道路原本就有结构性缺陷的城市交通雪上加霜。人们还没来得及享受私家车生活带来的快感,就陷入了日益加剧的交通拥堵梦魇。

怎么办?

人们想到了地铁这根救命稻草,地铁的优点令每一个爱它的城市都为之疯狂:不占地面、超大容量、节能、环保、舒适、准时、安全、快捷。中国城市开始发现,要想满足速度的诱惑,拥有成熟的地铁交通网络是终南捷径。

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由此走上了轰轰烈烈的地铁建没之路,沈景炎的生活节奏也随着地铁建设的脚步而加快。1989年,沈景炎在广州的半年里异常繁忙,50岁生日这一天,他连续工作了10多个小时,直到收到女儿寄来的生日卡片,他才下意识地摸了摸过早斑白的鬓角,在他手边的是尚未完成的广州地铁车辆段选题报告。

这一时期,沈景炎成了“空中飞人”,因为10多个城市的地铁、轻轨可行性研究设计工作都等着他来参与完成。

上海和广州,无疑成为这一轮地铁建设的代表城市,上海地铁1号线21公里、广州地铁1号线18.5公里先后开建,再加上北京地铁复八线,使得3个城市的地铁总里程达到92.7公里。

同时,在扩大开放的背景下,以技术引进推动地铁事业发展,是上海、广州的基本思路。但是,把国外技术引进来,特别是车辆、控制系统从国外引进,使得整个地铁建设的成本急剧上升。

“由于资金短缺,上海、广州等城市利用国外贷款,贷款的80%以上需购买贷款国的机电设备,而其价格是国际市场的5到10倍,致使地铁投资造价居高不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告诉《决策》。另据沈景炎回忆,“正因为大量引进了国外设备,导致造价不断升高,当时甚至传出广州地铁每公里造价达到8个亿。”

整风

鉴于盲目引进进口设备和不断攀升的造价,国务院提出了“量力而行,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地铁建设方针。并在1995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第60号文件《暂停审批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的通知》,宣布除北京、上海、广州等在建地铁项目继续施工外,其余城市一律暂停对外签约和审批立项、开工。“当时很多城市如重慶、杭州都想上马地铁,但是文件下来后都停止了,除了在建工程。”沈景炎说道。

1998年,为了把建设和运营成本降到最低程度,国家规定无论使用何种建设资金,所有设备和技术必须保证60%的国产化率,不久提高到70%,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工作的重点是轨道车辆和信号系统。

在此背景下,深圳、南京以国产化为依托,幸运地搭上了20世纪末地铁建设的最后一班车。自此,全国共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和南京6座城市地铁项目获得国务院批准,它们也是目前中国内地开通地铁的6座城市,这使得其他城

市的市民带着朝圣般的心态去体验地铁。

随着“地铁俱乐部”成员的增加,人们开始意识到地铁给一座城市带来的改变。

地铁过处,楼市花开。

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杭州、青岛各地,“地铁沿线”房价飙升的事实已然显而易见。“以北京为例,由于1号地铁线向东延伸至通州,通州的房价每平方米就提升了3000至5000元。”中投顾问交通行业分析师蔡建明说。而杭州地铁在“地铁立项推延”的消息传出之后,其房价应声而跌,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没有地铁,不算现代化大都市——中国城市是这么想的。

于是,杭州、沈阳、武汉等大批城市为地铁项目能否上马争得头破血流。

1997年,广州制定了我国第一座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以此为契机,各大城市纷纷制定自己的规划,导致最后对地铁有“企图”的城市中,没有一个规划长度是在100公里以内的。

就在此时,国务院为了使地铁建设驶入“理性”和“规范”的轨道,再一次实施了紧急“刹车”。在2002年10月中旬召开的一次国务院办公会议上,冻结各城市地铁的立项审批,“立项的事情先不议,目前关键的问题是详细调查国内的地铁建设情况。”

一纸禁令,让20多座城市蔓延的“地铁热”再一次遭遇寒流,坊问普遍认为,这是继1995年国务院发布第60号文件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地铁“整风运动”。这当头一棒,首当其冲的是杭州和沈阳,他们原本是被寄予厚望,但之后却只能观望和等待了。

于是,2003年浙江省“两会”公布的五大“百亿”工程的名单上,预计投资额达152亿元的杭州地铁项目销声匿迹。

综合各方面的分析,热气腾腾的地铁项目遭遇寒流的最直接原因,是高层担心“一哄而上”的局面再次出现;此外,地铁作为世界上最昂贵的交通补丁,其建设和运营成本从来都是一个“无底洞”,高层担心一些城市为了“政绩”盲目上马,使得原本就已赤字的地方财政雪上加霜。

重燃

峰回路转,2003年下半年,事情出现了转机。

为控制地铁建设有序发展,国务院在当年9月下发了第81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准入条件专门作了规定。

当时,国内已经有一批城市完全符合或接近国定标准。于是,杭州等城市再一次踏上了申报地铁之路。

在此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各地的“市长工程”,但资金紧张和人才紧张的问题,都摆在了城市决策者面前。

作为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顾问,沈景炎清晰地记得,在杭州市政府召开的@高规格会议上,他应邀出席并出谋划策,沈景炎谈了四个问题:权、才、财、地。沈景炎回忆,“杭州听完意见后很干脆,任命一个副市长为指挥长,进行大规模人才招聘,财政拨款将启动费到位,规划局积极配合。”

2005年6月6日,国务院把暂缓审批地铁项目以来的第一张“准生证”颁发给了风景如画的旅游名城杭州。至此,一波三折的杭州地铁建设项目被正式批准,杭州人终于圆了20多年的地铁梦。

在随后的几年里,武汉、西安、成都、哈尔滨、长春、苏州、无锡、昆明、宁波、郑州、长沙和福州等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获批,全国掀起了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热潮。

40年,光阴荏苒。

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沈景炎从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变成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不变的是他对地铁事业的热爱。“1965年我调到北京,搞地铁搞了40多年,见證了北京地铁和其他城市的第一条地铁建设,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我怀有深厚的感情。”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线路最多的国家,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轨道交通建设市场。沈景炎,这位见证中国地铁40余年沧桑的老人,仍然奔波在各大城市之间,他说,“为地铁忙碌,我义不容辞。”

猜你喜欢

广州轨道交通建设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