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味道的“三农理论”
2009-09-23佚名
佚 名
《大气候》是李昌平的新著。2000年,他“上书”朱镕基总理,喊出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一个草根加基层官员的身份提出了“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的疑问。接着他就写了本书《我向总理说实话》,名声大震。
三农问题,本质其实是农民问题,是减少农业人口的问题,李昌平也是这样思考的。在《大气候》这本书里,的确有一些独到的观察和思考。
最有价值的地方恐怕还要算“李昌平难题”,这是宣传方提出来的,李昌平自己把这个难题叫做“中国农民难题”。
这个难题,根本上是中国农民往哪里去的问题。要减少生产粮食的人过剩的问题,就得减少农民,要减少,现在的办法就是增加农民工,但是增加的农民工又会出现问题,那就是从事制造业的人又过剩了。
李昌平从1980年化起,一直对工业化、城市化道路深信不疑。“然而,30年改革开放,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虽然已经有2亿多农民进城做了农民工,但他们中间90%的人却依然不是市民,中国有户籍的农民并没有减少,由1978年的7亿增加到了2008年的9.4亿。当2008年金融风暴袭来的时候,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又不得不回到一亩三分地上刨食。”
这就是“李昌平难题”,9亿农民给4亿市民生产粮食,供给过剩了;但是,如果中国加上其他出口大国,是几十亿人给发达国家十几亿人生产制造业产品,还是产能过剩。因此,李昌平说,亚洲四小龙走过的路,对于中国这样—个农村人口大国来说,最终走不通。
其实,“李昌平难题”不是没有答案的。在李昌平的两难中,中国农民或者农民工都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生产的。如果他们开始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生产,在经济学的概念上有一个“萨伊定律”,叫做供给自己创造需求,不是吗?
李昌平或许觉得,家电下乡有点滑稽,但这毕竟是—个良好的开始,农村不仅需要家电,还需要城市拥有的一切,这是巨大的需求,这也是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是农民的出路所在。李昌平自己也想到了这一点,因为他意识到,中国需要大量的中小城镇,让农民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说起来容易,道阻且长。
《白宫第一智囊:兰德公司与美国的崛起》
亚历克斯·阿贝拉著
新华出版社
2009年1月
本书为您揭开兰德的神秘面纱,同时给您一个观察美国20世纪后半叶历史的全新视角。无论是美国的对苏核战略、五角大楼重组、越南战争,还是当今的伊拉克战争、恐怖主义研究,兰德和它的理性选择理论都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政治决策。
《“四人帮”兴亡》
叶永烈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年1月
作者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花费二十多个春秋,写作此书。本书是今日中國关于“四人帮”的唯一鸿篇巨制,是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史著,是一部常销性的畅销书。
《新省委书记》
闻雨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9年6月
郭醒世出身贫寒,他以进步青年的形象牢牢抓住老省委书记女儿的芳心,从此平步青云。苦心经营二十年后,郭醒世在北方省几乎只手遮天。此时,他又虎视眈眈地盯上了省委书记的高位,大搞政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