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粤东”起航
2009-09-23张岚李媛
张 岚 李 媛
基础设施建设中,交通系统总是首当其冲,同时,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往往首先体现于交通一体化。而交通方面的重大项目建设往往能够迅速惠及区域中的边缘地。
继今年4月中旬珠三角九市现场会后,6月13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再次带队在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粤东4市走了一圈。
开完这轮现场会之后,“大粤东”板块发展战略轮廓逐渐清晰:“以大粤东板块联手融入珠三角,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化与港澳台和东盟的合作。”
对于这样的战略,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粤东4市行,“是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的一个延续,目的在于推动粤东地区融入珠三角发展的快班车。”陈鸿宇解释道,通过承接珠三角对这些地方的产业转移,加快融入珠三角;而海西区的获批,对于粤东来说又是一个机遇。
但是从粤东地区內部看,汪洋指出,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粤东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而要快速走出欠发达地区的低谷,大项目带动是一个捷径。
粤东再布局
2009年以来,粤东地区向两个国家战略规划经济带延伸的趋势,越发明显。
向西,粤东地区正逐渐融入珠三角的产业体系中。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是最直接的对接。
据广东省经贸委的资料显示:汕尾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去年年底的首批投资,签约32个项目,总投资额达268亿元;汕头的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后,工业总产值将达500多亿元,可吸纳约25万劳动力就业;潮州的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园区已成为第三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已办理入园手续的企业有78家,计划投资总额282亿元;揭阳的揭东经济开发区则拥有广东9家上市公司和80多家品牌企业及龙头企业。
向东,粤东正在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
今年2月,广东正式将“支持粤东北地区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而作为粤东四市的核心城市,汕头融入海西区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也最为积极。广东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将粤东地区纳入海西区规划的建议,已经由汕头市政府做出方案,经广东省政府送交国家发改委审批。
正在落实中的《汕头推进海峡西岸地区建设工作方案》也提出,争取每年举行一次对台合作交流会,承接台湾光电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引导台资企业参与投资能源、精细化工、造船等产业。
另外,汕头正在制定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的建设方案,大体思路已经基本确定,合作试验区的核心区和主要载体将是汕头台湾产业园。
不过,要实现粤东向两边的融合,“首先还是要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另外在规划上也要站在区域合作的高度来进行规划、整合。”陈鸿宇说。正在制定的珠三角城际轨道规划中,广东省发改委已预留了通往粤东地区的出口。潮汕机场也在16日开工,预计2011年建成并投入运营。这将显著提高粤东与海西区之间的交流效果。
大项目带动
从目前来看,粤东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快速,产业集群基础良好。但粤东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缺乏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和支柱产业;传统特色产业比较分散,产业聚集度不高。一个直接的证明是:2006年粤东的人均GDP是11200元,比全省低了17084元;而2008年,粤东人均GDP提高到15396元,比全省低了22193元,绝对差距扩大了5109元。
“虽然过去两年,粤东的增速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缩小了相对差距,但绝对差距却仍然在扩大。”相关人士分析道。4个市的经验证明,大项目带动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比如“揭阳的发展速度迅猛,就与大项目相继落户密不可分。”揭阳市政府一官员对记者表示。
2006年,粤东工作会议就规划了一批重大项目,在“十一五”期间的规划总投资就达到1600亿元。但是进度并不理想:已建成的项目仅占18,3%,在建项目占了47,7%,未开工项目仍然有34%。
“下一步要实现大项目带动战略。”汪洋提出了这样的思路:要立足“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晰本地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加大对中央企业、国外大型企业、国内龙头民营企业的招商力度。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建议,适当将部分“十二五”的规划项目提前,重点发展揭阳潮汕机场、厦深铁路等项目,推进配套项目建设、技术改造、城乡建设等战略性投资。黄华华强调,要争取在年内就开建揭阳的中石油项目。
不过,粤东四市在产业规划上,存在着产业同构的现象。在这次现场会上,粤东四市都提到要围绕临港经济做文章,争上石化能源等大项目。汪洋指出,这样“一哄而上”容易造成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各市必须强化错位发展,在合作中良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
“镶边策略”
在“五年大发展”的口号下,曾经被长期忽视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粤东4市,终于得到了2700亿元规划投资。而在长三角,盐城也有意将自己打造成为江苏沿海新型工业发展基地、产业转移重要承载基地。
这是一种“镶边策略”,相关专家分析道,这一策略体现了全局和一体化的思路。在全方位发展的格局下,应该分权竞争与协同发展相结合。
区域经济振兴规划中对原有发达城市周边“查缺补漏”的“镶边策略”,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朱波视作是“体现一种全局一致的思路”。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袁奇峰也表示,把以往不受重视的城市列入规划范围,是因为“大家都想在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谋发展。”
“以往中国实行行政分权、鼓励竞争的策略,现在则是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方向。政府一方面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城市定位和产业转移。”袁奇峰说。
基础设施建设中,交通系统首当其冲,同时,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往往首先体现于交通一体化。而交通方面的重大项目建设往往能够迅速惠及区域中的边缘地。
以长三角来说,崇启大桥、沪杭客运专线、“第二沪宁高速”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项目加上先期开工的沪宁、宁杭铁路客运专线,使得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整体蓝图正逐渐变成现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
“过去几年,围绕中心城市交通建设的大规模加速,对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意义非凡。”相关专家如是说。
此外,袁奇峰认为,我国近期频繁强调的区域经济规划与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大背景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是交通方面的投资,不可能以某个市为单位,必然要提到区域经济规划的高度上,区域规划加强了上级政府对地方的指导作用。”
然而,即便完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否实现区域内全方位的均衡发展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袁奇峰提出,不能过早抛弃过去行之有效的分权竞争策略。“对于后发地区来说,分权竞争模式是一个好方法,不断增加发展主体调动了地方的发展积极性。现在应该采取一种分权竞争与协同发展相结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