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启发式教育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效果
2009-09-23刘忠群徐鲲
刘忠群 徐 鲲
摘要: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了采用启发式教育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关建议。包括加强教师对启发式教育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等。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205—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针对大学新生开设的马列主义理论必修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懂得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几年来,我系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采用启发式教学,实践表明,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进行教学信息交流、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的获取知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我们的教学研究取得明显效果,先后立项多项教改项目,产生了一批在重庆市有影响的、优秀的政治理论课教师。
一、加强教师对启发式教育的理论学习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一旦有了兴趣,便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对此也就会表现出情绪激昂、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心理状态,从而在一定时间内更快、更多、更好地获得知识。为此系里组织多次的备课讨论,探讨新的教学方式,使大家认识到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要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而不要采取强迫形式。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激励而不压抑,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愉快;点拨学习门径而不代求通达,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若施教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进而积极思考,就能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二、努力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要真正做好启发式教学,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导力量在于教师的素质。为此我们强调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彻底改变教书匠的角色,努力向学者型教师方向迈进,以自己的大量实践去摸索规律,从理论上去研究教学,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使教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总结出启发式教学的“三字诀”,即:首先,课堂讲解要掌握一个“精”字,讲其当讲,略其当略,抓住重点,多做点拨和提示,多给学生一些问号,少做一些现成结论。其次,课堂提问,要把握一个“度”字,该问的要问,不该问的坚决不问,要做到“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选准时间,问在教学当问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当处;注意对象,问在学生需要处”。第三,课堂练习,要突出一个“巧”字,练习内容要精心设计,认真筛选;要指导学生进行巧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三、开展多种类型的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1.直观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直观启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对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直接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深刻认识事物现象及其规律的启发方法。课堂教学中的直观启发,一是模象直观启发,即利用模拟的形象物或象征物如图表等直观教具,启发学生对教材进行具体感知,以形成事物表象和概念;二是多媒体直观启发,即运用声、光、电等媒体,把声、形、色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直观形象性;三是言行直观启发,即用生动形象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手势或表情来唤起学生大脑皮质中储存的经验和表象。在课堂教学中,这几种直观启发方法往往综合运用效果极佳。在直观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基本方式是加强“示范”效应,引入竞争机制,缩短领悟时间,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的过程能被学生及时发现并表述出来。
2.比较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二是求异,二者缺一,思维就不能飞跃。求同认识事物的共性,从而发现规律;求异认识事物的个性,从而发现特点,这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发现规律与发现特点都是发现事物的本质,都是思维中的创造。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发掘多种比较,确立多种比较角度,运用多种比较手段,使学生在对历史现象进行全面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观点和认识,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创性是很重要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方法乃是各种认识和各种思维的基础。”同时,不管是运用宏观比较,还是运用微观比较,都必须突出其启发性,一要善于发现新的问题,二要善于开发思考的新角度,三要善于寻找新的联系,通过比较,比出新意,比出能力。
3.设疑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设疑启发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以求解决问题的启发方法。在设疑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方法在于通过设计一系列难易适度的疑难问题加以发掘深化,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问题。设疑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的积极引导是很重要的。但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进行设疑启发,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步发展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才能使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为。
4.情境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根据学科特点,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情境,如模拟性情境、议论性情境等等,积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空间。在情境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广泛积累和占有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要抓住关键环节设置悬念引发多角度思考。情景启发的内容丰富多彩,方式多种多样。如根据不同学科教学内容可以精心设计模拟会议、周游列国、名人演义、史海杂谈、关系短剧、识图说史、百家争鸣等情境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些方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十分有利的。
5.推理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推理启发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启发学生推出新判断(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适时参与推理过程,教师巧设“误区”,有意识地进行不当的推理,激发学生思维冲突,使学生在鉴别真伪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流畅性。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推理启发往往能指点迷津,触类旁通,使学生思维畅通,进入豁然开朗、妙不可言的境界。
6.归谬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归谬启发是指将学生中出现的对某些问题的片面或错误认识有意推向极端,从而更加暴露出其中的谬误,促使学生继续开拓新思路的启发方法。在归谬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于善于发现学生中的错误认识及观点,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依据客观事实和有关理论加以纠偏。在归谬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于让学生参与归谬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思维过程及结论进行科学评价,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求新求异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由于开展多种类型的启发式教学,唤起了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极大热情,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理解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懂得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认清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道理,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