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知识序与认知序 优化教学设计
2009-09-23诸伟娟
诸伟娟
新课改背景下的现行教材淡化了知识的逻辑体系,遵循学生的认知序,注重教材的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且往往从具体的情境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少教师误解这一教材编写意图,以为“新课程不需要强化知识体系”,以致课堂教学思路混乱,成了缺乏有效性的活动形式堆积,教学效果自然较差。在此,笔者结合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巡回教学公开课的准备过程,谈谈应如何遵循知识序与认知序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的问题。
第一次设计:遵循知识序,确定教学主线,理清教学思路。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所谓知识序是指科学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体系,知识序即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即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这样一条主线。这条主线是课堂教学的骨架和支撑,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学生也会听得一头雾水。人教版教材此次编写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材看似杂乱,但形散而神不散,且内中往往隐含着一条主线。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去钻研理解把握,对教材大胆取舍与整合,理出主线。如“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节课内容教材结构是:科教兴国战略包括三目内容,第一目讲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科技(包括科技作用、我国科技现状、针对现状指出必须加快发展科技发展);第二目讲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第三目讲为什么要加快科技创新;最后提出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及相应的措施。内容多,容量大,离学生生活远。于是,笔者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组,结合国家十分注重科技自主创新,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把教学课题调整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然后把第一目和第三目知识整合,分科技创新和优先发展教育两节课来教学这节内容。
为了突出科技创新,笔者在理出本课教学主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上,具体设计了第一节课下列教学题纲:
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原因(为什么)
(1)理论依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中国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2)现实依据:
国际: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国内: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上,我国科技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弱,已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结论(现实意义):只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2措施(怎么做)
分别从国家和青少年两个角度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科学技术,难点是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和理解中国在某些领域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整体上科技落后的落差问题。
第二次设计:遵循学生认知序,设计教学情景与教学活动,广泛涉猎,搜集大量感性、丰富、典型的事例与材料,使教学设计变得有血有肉
所谓认知序是指学习者学习活动内在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兴趣与智力积极性是一个首要的条件,而这种认识兴趣与智力积极性只有当教学活动同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知识、能力联系起来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诱发。而且学习者认知的发展也有内在的序列性,如从已知到未知、从感知到理解、从巩固到应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现有的智能水平和个性倾向性等心理特征,并按照认知发展的程序来进行。
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呈现感性-理性-感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用丰富的感性的事例开展教学,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才会有效。笔者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教学设计中,搜集了大量感性典型事例,如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例,神七成功发射的视频材料,“中国制造”现象,“一美元经济”现象,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差距对比的表格材料等等,努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次设计:边教边改,不断反思,优化教学设计,使知识序与认知序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完成前两个步骤后,教师基本完成一个新的教学设计,可以按照预设的方案开展教学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往往与教师预设之间会出现两种情况:有的预设能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有的预设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出现教学困难甚至使教学难以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加深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认识,清晰教学思路,反思教学设计,要边教边改,使之不断优化。
笔者第一次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这节课后,反思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时间不够,未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材料选择离学生生活远,学生兴趣不够浓厚。针对这些问题,为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在遵循学生的认知序的同时,还要体现知识序,落实知识点。为此,笔者进行了两处修改。
一是对导入部分进行修改。第一次上课时,笔者用对联导人新课,出示了这样一副对联:全面小康依赖科学技术,民族复兴植根教育基础。然后请学生给对联加一个横批,引出科教兴国的课题。后来为从“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导人新课,便从自我介绍开始,说了科技对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如坐汽车来上课,用多媒体教学等。然后请学生说说科技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从而引出了课题。这样设计体现了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把第一次设计中科技革命对生活的影响组合到这个环节中,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是对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进行修改。在第一次对三次科技革命教学中得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观点时,笔者出示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回答并完成表格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固然可以,但花费了很多时间。针对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笔者在反思中认识到,讲三次科技革命目的无非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不是突出对旧知识的复习,所以就大胆取舍,把表格删掉,只出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纵观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分别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2)其共同影响又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简单、浅显,学生在阅读课本后马上就能找出。第二个问题较难,必须在理解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抽象得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问题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符合学生的认知序。而且,第二个问题能很好地过渡、引申出科技对生产力的影响,得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优化了教学设计。
以上是我在一节课的设计过程中的反思。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遵循知识序,又要遵循认知序,使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优化教学设计,开展有效教学。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的类型的不同,对两者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如果是有关心理健康、道德教育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又是比较接近的新授课,可以以认知序为主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归纳法,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如果是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课或复习课,则应该以知识序为主进行教学设计,运用演绎法,注重知识的逻辑推理和思维的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