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09-23满宏军
满宏军
摘要本文从理念、策略及心理三个层面分别阐述了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力图更有效地推进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期,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优势和问题日渐浮出水面。特别是两会过后。对于新课改问题的反思和讨论更是如火如荼,虽然每一个群体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也真可谓举国重视。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一线体育教师,几年来通过对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摸索。整理了几点经验与同人探讨。
体育课是一门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虽然体育课多为室外教学,但是受传统教学“三中心”式的影响,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以课堂为主、书本知识为主、教师主导为主的“三为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也大多是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三式”教学。中职学生普遍个性好动,喜爱模仿,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学生的这一群体性特点要求体育教学只有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寻求新颖的教学方式,迎合受教群体的兴趣特点,营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才能吸引学生,才有利于中职学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一、理念层面——教学设计视角的转换
1、内容创新。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堂好的体育课多半以锻炼强度为主。前半时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后半时学生练习。内容大多是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跑、跳、投、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几项技巧和强度的累加,一节课看似内容多,组织形式变化多样,强度密度都够,也真正达到了身体素质的锻炼,可是到后来全班学生绝大多数疲惫不堪,更有少数因体力无法承受而在场上休息。
其实,一堂成功的体育课并不是看内容是否填满,着眼点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体验到身心愉快。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所创新,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进入体育教学。传统的体育项目因经历了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确实有很高的锻炼价值,因而不能放弃。可通过一些体育游戏的形式提高这些传统项目的娱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在设计教案和进行授课时。应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例如:在篮球行进间低(高)手投篮的教学中,只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学生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技术较难,如能结合动作要领,运用语言艺术编成简单、易懂、易记的顺口溜:“一步大,二步小,三步用力往上跳,提膝送球入篮筐。”通过类似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对动作容易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更为有利。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引导到愉快的体育锻炼中。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技术的同时得到乐趣,形成快乐体育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2、角色重建。中职学校对学生约束力度较强,这一不成文的规矩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入了课堂。中职学校的体育课堂应力图重塑教师与学生之间“将军”与“士兵”的关系,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从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当中解脱出来,由严格遵守变为领会意图、灵活运用。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进行学生本位的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要求。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提出的首要要求就是要创新体育教学设计,把视角由动作模仿转移到通过动作学习使学生身心愉快上面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其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策略——互动中推进教学进程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的《课程标准》于2005年在全国普及实施,而在当前的普通职业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师生互动仍然存在许多偏差。体育课多数在室外进行,学生与教师接触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而且还要练。大部学生一旦走进体育课堂,就会像出笼的小鸟无比兴奋、跃跃欲试。与其他学科非直接的言语符号互动不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教师需要身体力行,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各得其所,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体育课堂存在问题最严重的是教师“印象互动”。有研究发现,95.2%的体育教师在与成就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互动时,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方式,并且表现出很大的耐心;而87.6%的体育教师在与成就水平较低的学生互动时,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并且较少给这些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体育教师对体育优生和体育后进生采取的评价方式截然不同,对体育优生表扬的比例远远高于体育差生,而批评的比例则相反,见下表。
因此,在职业中学体育教学中应更加关注体育后进生的互动性,激发他们练习的自觉能动性,提高体育学习期望水平。另外,在互动关系中还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以及课堂列队位置对教学互动的影响等,在技术互动的同时还存在着情意互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中的互动实际上是一种“角色意识”的转变。体育教师必须建立起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示范者转变为参与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意识,要以一种伙伴的态度关照学生,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三、心理干预——激励机制强化参与行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他们的需求、个性期望、目标等个体变量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根据激励理论,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和体育教学的特点来采取不同方法。在中职学校。学生的约束意识相对较差,成就感不足。正确地运用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增强教学效果。首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关注学生差异,注重差异性评价。通过学生对自己体育学习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有利于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这种自我认识的过程形成于课堂,并服务于课堂。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完成优美的动作或组织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合作的方式学习,以营造团队合作的氛围激励学生,消除情绪障碍,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练习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赏识、赞美、表扬等激励评估方式是改变学生一切不良观念、不良习惯的良药。利用激励理论让学生每天都感到成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才能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积极参与到体育的学习与练习当中来。也就真正通过教学的环节弘扬了体育文化,使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
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而教育的大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体育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体育教育必须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挖掘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不同于普通高级中学的群体,学生活跃、灵活性强是一大特色,同时自我约束性差也是一直以来管理上的瓶颈。体育教学由于它自身特殊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同时更应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组织纪律性,锻炼体魄,培养运动爱好和形成专长。为时下国际上倡导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说:“懂、会、练、乐才是最好的体育课。”教学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需要一线教师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