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丛报》与早期中美文化交流初探

2009-09-14戴丽华

老区建设 2009年14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

戴丽华

[提要]《中国丛报》是当时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创办的时间较长,从某些侧面再现了当时的中美关系。文章就该刊对早期的中关文化交流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概括了对早期中关文化交流的一些看法。《中国丛报》是美国传教士进行对华输出基督教文化的重要基地。

[关键词]《中国丛报》;早期中美关系;文化交流;文化外交

一、《中国丛报》的概况

《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并担任主编,美国商人奥立芬出资经营,美国传教士卫三畏主持印行的。该刊原无中文译名,旧译《澳门月报》,或译《中国文库》,也有泽为《中华见闻录》或《中华丛刊》。丛报创刊于1832年5月,直至1851年12月停刊,共坚持办刊20年,刊出20卷。

从文化的流向来看,即包括向中国读者介绍西方,也包括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而且,后者显得更为明显。丛报以大量篇幅译介了中国的历史、文学、农业、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丛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版面形式多样,栏目丰富多彩,有关中国宗教、儒家文化、道家哲学思想以及中国文学名著、书评、文艺杂谈、地方风土人情、古代及近代中国的名人逸事甚至是中国各地名川山河、行政区域划分都作了详细的报道和论述。丛报辟有名目繁多的栏目,主要有宗教消息、书评、文艺杂谈、时事日志、近代中国介绍、中美关系、英国对华政策等等。从1832年5月至1851年12月,丛报共刊出了1378篇文章,从内容上分析,大致分为中国国情、中外关系、外国和宗教四大类。

为了突出《中国丛报》的特点,裨治文还在创刊号上概括性地提出刊物研究的四个方面:(1)有关中国自然经济、地理位置的情况;(2)中国的商业发展情况,特别是中外通商贸易情况;(3)研究中国社会发展情况,内容包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法律等;(4)研究中国宗教事业的发展状况。

二、早期中美文化交流状况

(一)早期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中国人对美国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中美关系方面的文献记载。1602年,利马窦就在向明廷进献的《万国图志》中介绍了亚墨利加洲(美洲)。此后,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汤若望等先后在他们的作品里介绍了美洲的情况。这些书籍,对中国人扩大视野,了解包括美洲在内的世界,从理论上来说原本是有价值的。可是,封建统治者们却斥之为“多诞之莫信!”

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美国的直接了解极为贫乏。中国虽然也早有人漂洋过海或接触来华的美国商人,但很少有人关注美国这个国家。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关注西方世界的变化。其中一批代表中国走向的进步知识分子首先开了了解西方的先河。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在收集西方国家情报,翻译西方出版的著作时,打破了中国对西方世界隔绝无知的状态。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如《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先后问世,成为向中国人介绍西方世界的第一批著作。

(二)早期美国传教士来华。19世纪初,为适应美国资本主义向外扩张的需要,美国仿效在中国早已立足的英国,设立了基督教差会。最早成立的有1810年设立的美部会(后称公理会),1814年设立的浸礼会差会和1820年设立的圣公会、美以美会差会等。在美国传教士来华前,1820年美部会已正式聘请1807年即已来华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任差会通讯员,几经筹备,又选中了裨治文为差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他成为了早期中美文化交流的开拓者。与裨治文一道来华的是雅裨理,他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传教士。

随后美国又派出大量的来华传教士。据仇华飞著《早期中美关系研究(1784-1844)》中早期(1829-1844年)欧美国家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名录(仇华飞著:《早期中美关系研究(1784-1884)》,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430-435页)可知,1830-1844年间在欧美国家派出的57名传教士中,由美国所属教会组织美部会、浸礼会、圣公会等教会组织派出的美国传教士就有42人,占了近四分之三。

(三)传教士来华与美国社会“东学西渐”的兴起。来华传教士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在中国收集的情报寄回国内,这些材料由美国国内差会组织整理出版。传教士寄回国内的信件成为美国国内了解中国情况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当这些信件公开发表后,立刻引起人们对中国问题的兴趣。尤其是回国的商人们,中国情况的发展变化对他们希望在那里从事商业扩张是一种鼓舞。

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还经常向国内教会组织提供他们在广州、澳门等地发行的书刊,其中有《中国地志》、《中文简续》、《广东方言撮要》、《中国商业指南》等,内容以介绍中国文字为主,反映中国政治、商业、文化和基本概貌,还记载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卫三畏首次来广州的情况,雅裨理的东南亚之行,史蒂文森的中国沿海考察,卫三畏的日本旅行以及伯驾广州眼科医局活动的详细记录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丛报》,这是传教士书刊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出版物。《中国丛报》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作为《中国丛报》的主编,裨治文在创刊号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丛报》出版的宗旨,即“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向海外报道中国各方面情况以及她所发生的变化,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可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是创办者的主要目的。

三、《中国丛报》与早期中美文化交流的关系

(一)《中国从报》对西方世界了解中国起着桥梁作用。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传教士成批地来到中国,把西方基督教的各种流派和西方文化传人中国,又把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介绍给西方。由裨治文等人创办的《中国丛报》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是当时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的重要资料来源。

和其他长期居住在中国的传教士一样,裨治文在华三十年之久,不像西方商人那样只是单纯地追求高额利润,而是认真学习汉文,潜心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认真观察、悉心研究。从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从统治阶级的法典到秘密社会的教规;从孔孟之道、儒家学术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下层社会流行的歇后语;从古典名著到民间传说,《中国丛报》都作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有助于西方世界,特别是对中华文化颇感兴趣的欧美人士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起到“开文学之路,除两地之坑堑”的作用。

(二)《中国从报》推动了“东学西渐”的进程。在16世纪以前,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仅是一鳞半爪。到16世纪中叶欧洲天主教传教士陆续东来并在17世纪初打人中国宫廷后,通过他们的介绍,西方才逐渐对中国有所了解。

《中国丛报》各类文章共1378篇,其中有关中国的文章有514篇。作为主编的裨治文试图将有关中国的大量信息传向西方,使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在马可·波罗、利玛窦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通过对《中国丛报》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中国丛报》不仅关注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又以大量篇幅,甚至是连篇累牍地发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经典诗歌、散文的文章,还涉足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文学、哲学、艺术和宗教等领域,以及对中国各个封建朝代不同人物的描述,是近代西方汉学研究的又一典型。因此,《中国丛报》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同早期欧洲汉学家们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法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正因为如此,《中国丛报》成为当时西方人研究中国的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

四、结语

《中国丛报》是美国传教士进行对华输出基督教文化的重要基地。早期美国传教士来华肩负双重使命。一方面,他们来华后向中国社会传播西方知识和文化,不仅要想方设法使中国普通百姓认可他们的行为,而且最终目的是要让中华大地皈依上帝。另一方面,美国传教士也向本国民众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通过美国传教士的宣传,在早期美国普通人眼里,中国是一块土地美丽富饶,但是精神文化落后的地方。这里的“精神文化”落后,是相对于体现基督教教义的精神文化而言的。这样就激发了美国的年轻人来中国传教的使命感。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
《作家文化交流散记》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旅游景点英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浅析《岳父岳母真难当》中的中国人形象与东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半开放”式工作室对版画教学以及社会文化交流的作用
光影中的英语教学探究
TED文化交流类演讲的概念功能分析
TED文化交流类演讲的概念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