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与防范措施探讨
2009-09-14温彩秀罗荷英
温彩秀 罗荷英
[提要]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流失不仅会引发经济问题,而且会引发社会问题。因此,探讨国有资产流失的危害、原因以及对策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分析,以期能对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有所借鉴。
[关键词]国有资产;流失;防范措施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非常严重。国有资产的安全性、效益性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因此,探讨国有资产流失的危害、原因以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后果
国有资产是指属国家所有、由各级政府分级管理的一切资产,包括实物资产、货币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我国的国有资产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中。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财政收入的70%以上来自国有企业的利润,国有经济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且一直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然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随之暴露出来,其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就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从而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少数人利用控制国有企业资产经营和国有资产转让的权力,把国有资产纳为己有,个人财富急剧增长和膨胀。同时,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企业陷入亏损或破产的边缘,职工被迫下岗失业,收入水平下降,造成社会贫富差距不合理的被拉大,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如果在实现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出现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其趋势必然是大量国有资产变为私有资产,导致非改革目标的私有化。
(二)国有资产流失还会降低政府的声誉,加剧政治腐败。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的权威正在受到忽视。此时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制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就会使群众对政府的效能产生怀疑,对国家的权威失去信心。因此,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制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应上升到影响国家权威的高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护国家财产,还具有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很多,包括缺乏监督机制、决策失误、违法违纪等等,但是根本原因还是政策问题,包括用人政策、管理政策和产权政策等等。
(一)用人政策方面的原因。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一般都是由上级政府部门委派的,没有经过市场竞争机制上岗,缺乏有效的选任机制和激励机制。近年来,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更多地表现为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经营者对国家所有者利益的侵害。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而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义务。由于评价、约束企业及其经营者的市场机制不健全,难以通过市场来准确评价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真实业绩,企业经营者的有效配置与激励机制欠缺,造成经营者原动力不足。
约束机制不健全,甚至导致一些经营者损公肥私,采取关联交易和挤摊成本费用等手段,向国有法人转嫁亏损、掏空国有资产、悬空国家产权与债权。再者,一些企业经营者渎职失职、内部人控制、搞暗箱操作,在国有资产出售或转让中没有一种透明、竞争性的和获得债权人同意的机制,难以防止自我交易、利益转移,很容易损害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这都使得国有资产蒙受巨大的损失。
(二)经营管理政策方面的原因。一些管理者素质低下导致经营决策错误和管理不善,致使国有资产的流失。在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缺乏所有权的内在约束机制,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没有代表国家保障国有资产权益的责任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遭受损害。对国有资产没有实行责任化管理,没有资产管理台账,没有相应的责任人,资产管理不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三)产权政策方面的原因。资产产权关系不明晰,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国有资产的权责主体不清,产权界定只是行政意义而非经济意义上的界定,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产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收购、兼并、联营是企业产权的让渡形式。但是在产权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规范产权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及产权运营机制尚未建立,缺乏规范的产权交易中介和产权交易主体,产权交易行为不透明、不公开,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缺乏法律保障,导致国有资产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发生流失。
(四)监督与评价方面的原因。国有资产运营的监督与评价不到位。随着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实施,监督有了主体,但年度监督检查在时间上相对滞后,监督质量、时效与效果方面仍有待提高。责任追究不力,包括责任追究制度与追究力度两个方面,这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防止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基本措施
(一)完善用人制度,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国有企业应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企业经营的成败、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由于企业领导的素质低下、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不民主导致企业由兴旺走向衰败的事例很多,因此,选拔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组建好的领导班子,往往是搞好企业的关键。同时,还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会计人员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要使他们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知识,从而提高看家理财的本领以及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和实施会计委派制度,多渠道管理和监督国有企业,从而有利于相互制约,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制约的机制,提高国有资本管理水平。同时,实行财务和资产的统一管理,以利于规范企业兼并、收购、破产以及优势企业重组上市等经济行为。加大国有资本管理,从而达到遏制国有资产流失的目的。此外,尽快完善和推广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增强对国有资本全面和客观的评价论证。
(三)界定产权、明确归属,加强监督机制。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产权关系不明,因此,要全面落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重点加强国有资产占用单位在资产转让、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租赁等经济活动中涉及产权变动的资产评估工作,明确规定企业占用国有资产的价值量,并进行产权界定,强化国家最终所有权,为进行资产委托管理和股份经营创造条件。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约束机制,加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力度,进而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
(四)健全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失问题应当弄清事实,认真分析,分清责任,区别不同情况予以处理。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人,要根据情况进行帮助教育,责令其纠正违纪行为,承担经济损失责任,视情节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要加强市场外部环境的法制建设,这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一项重要手段,使国有资产在管理和经营上强化处置权。单位在处置国有资产时,都必须履行申报、评估、结果确认等审批程序,对违反有关规定擅自处置的要严加处理,对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要查清其行政和法律责任,做到依法用产、依法治产。2008年13户国有企业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和违规操作等,造成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63,72亿。对此,国家已责成有关部门和企业积极整改。对多计和少计的账目,进行了调整;对已造成的损失,追究了相关人员责任,并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对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的问题,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健全制度,防止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不被侵犯。
[参考文献]
[1]陈剑,流失的中国[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2]何青涟,现代化的陷阱——'-3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2003,[3]贾希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多层代理及其改革的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4]孙桂芳,国有资产管理[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5]史忠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新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6]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7]徐德信,国有经济中的委托人问题[J],中国经济问题,2003,(3)。
责任编辑: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