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创新
2009-09-11宋振文
宋振文
摘要:高校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存在的失效现象,要求我们不断创新高校德育途径。电视传播的发展,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用优秀的电视作品引导大学生,在高校开展电视素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影视收看条件,有助于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电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4-0100-0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它代表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愿望,是由党和国家有意识地构建和推广的。
一、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1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人们关于各种价值标准和以基本评价标准为核心的基本价值信念、理想的观念系统。“一个东西对你来说可能非常有用,可对他来说可能就非常没用,是否有用主要看主体需要什么和能够接受什么。由于人的需要和能力不同,人的价值判断就会是多元的。每个人关于世界上的什么事情怎么做,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东西是不好的,都有一套想法和看法,以此为内容的这一套思想观念就叫价值观念。”人有了价值观就如同心中有杆秤,手中有把尺子。
核心价值观是指一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或居于统治地位和主流地位的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利益、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主要规范等问题所形成的价值共识。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以社会公众的认可为条件的,它不仅需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的积淀,而且还要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撑。
2我国高校的德育失效和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要求创新德育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受到来自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失效”现象。高校德育工作的失效,主要体现在大学生通过德育教育后内心对自我要求的自觉性不强。究其原因,“既根源于教育系统外社会大众生活的道德失范,又根源于教育系统内道德教育自身的目的、内容、方法等的不足”。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后继有人。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政治态度坚定鲜明,较好地体现了时代特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市场经济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但也容易使部分大学生滋长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打开国门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及科学技术,但也容易带来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崇洋媚外,轻视甚至忽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有的还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8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使他们有机会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物质生活,但也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好逸恶劳,极端重视个人利益;有的重物质、轻精神,重享乐、轻奉献等等。因此,在看到大学生主流好的一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一些大学生中仍不同程度存在的这些价值取向扭曲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妨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广大青年树立正确道德价值观的主要场所,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效的基地之一。从这里培养出来的一批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他们的价值取向、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因此,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高校必须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体学生的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当代大学生的斗志,帮助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
高校肩负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任使命和高效德育工作的失效,要求我们不断创新高校德育途径。传统的高校德育途径有:思想品德课和马列主义课、其他各科教学、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班主任工作、党团和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电视传播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传统模式,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和新的渠道,拓展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空间和途径。
二、电视传播是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1电视深受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喜爱
目前,电视是我国覆盖面最广、收视率最高、形象直观性最强、传播速度最快、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传播媒介之一。据统计,到2003年底,我国家庭电视机普及率已达到了98.3%,其中拥有两台以上电视机的家庭的比例已达到29.9%。电视作为一种现代传播手段,实现了人们不出家门即可了解国内外大事、观赏演播的愿望,并且可以随心所欲地选取自己喜欢的节目。尽管电视传播的收视率深受计算机网络的冲击,但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上了电视,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据CMS媒介研究所发布的数据,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视观众规模占到我国电视总人口的68.8%,达8.4亿。尽管美国与北京存在12至15个小时的时差,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统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视率达到了21.5%,NBC平均每天观看赛事的观众高达3040万人。收看电视也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休闲活动。在报告厅、教室、公寓、食堂随时可见一簇簇的电视观众。收看网络电视也是大学生上网的重要目的。用MP3、MP4、手机下载自己喜爱的电视剧已成为不少大学生打发闲暇时间的重要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手机也开始逐渐成为同学们的新宠。有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在业余时间接受信息是通过电视。60%以上的大学生平均每天收看电视1小时以上。
2电视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建立不仅是一个教育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消费过程。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大众文化生产并再生产的产品之一是一种共同伦理、一种基本的人道理念和共同价值观,这是商业社会必须的、与有形的法律条文不能替换的内在心
理契约。事实上,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文化大都是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承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大众文化拥有广大的消费群体。这些消费群体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其生活态度、兴趣爱好、价值需求等逐渐趋于相似、相近、一致,表现出许多共同特征,核心价值观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电视传播文化的本质属大众文化的范畴,其核心要素是包括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价值准则、审美观、伦理道德等在内的精神要素,而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标准又是核心的核心。电视传播可以通过有选择性地解读信息,影响大学生对所发生的事件的理解和判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它也必然具有艺术的认识评价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社会交际功能、艺术审美功能。它通过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图画及作家、编导、演员渗透于其中的是非爱憎倾向,对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等产生影响;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给人以审美需要的满足,使人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进而唤醒人的精神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观念、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当我们的大学生在电视节目中区分着欺骗与忠诚、背叛与信义、真情与虚假、懦夫与勇士、爱情与乱伦、正义与非正义,感受到国家意识、民族情节、国民性、公民权力、法律力量时,趋同的价值观就会逐渐在大学生心中形成。可见,电视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三、利用电视传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用优秀的电视作品引导青年大学生
不论是那些产生轰动效应的电视剧,还是发人深思的纪录片;不论是那些影响巨大的电视新闻,还是颇有争议的综艺、选秀等各种各样的专栏节目,都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心理、心态、语言及习俗产生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优秀的电视作品可以通过其艺术魅力将读者引向非现实性的艺术境界;可以让一个民族从文化上获得“心灵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可以丰富观众的文化知识,使观众在与作品的感应和交流中震动、感奋、求善、向上,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品质低劣的作品会给观众提供一个表面真实的假象,割断了现实与真实的联系,误导观众的认识,对观众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并因此而使观众的行为产生偏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优秀的电视作品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
坚持用优秀的影视作品来引导青年大学生,需要广大电视传播工作者制播大量的优秀电视作品。这就要求,一方面广大电视传播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电视传播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的电视传播行为,在不断繁荣和传播电视文化的过程中,巧妙地尽量多地缝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广大电视传播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潮流,制播大量高质量的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电视作品。大学生是电视观众里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年轻、生活单纯、善于汲取各种时尚、思潮,又充满批判精神。大学生思想潮流是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潮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定时期内反映大学生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大学生思想潮流的形成和流传是有一定规律的,其特征是可以认识的,其发展是可以预测的。它是特定时期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在大学生思想中的反映,体现了一定大学生群体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往往以一种“新姿态”、“新生事物”的面孔出现,通常具有较强的叛逆性。作为一名电视传播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潮流形成与流传的这些规律,对大学生思想潮流的形成、流传进行恰当评析,准确预测。其次要找准引领的着力点_—抓住带有全局性影响的思潮,通过真实公正地新闻报道、雅俗共享的娱乐节目、高品质的电视剧等,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启发、教育和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大学生头脑。在把握大学生思想思潮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大学生的价值需求,制播大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电视作品。价值观体系是建立在主体需要系统基础之上,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反思并整合而形成的。因此,在制播电视作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时候,广大电视传播工作者要把大学生的需要作为突破口,搞清楚大学生当前有哪些方面的需要,哪些需要是正确的、合理的,哪些需要是不合理、不健康的,哪些需要通过正常渠道可以满足,哪些是不能满足的,以便在电视传播过程中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设法针对各年龄层次的不同需求,设计出适合不同群体的电视节目,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在不断满足其基本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需要,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此外,坚持用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导青年大学生,还需要高校以及社会引导大学生收看优秀的电视作品。例如,高校或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收看重大活动报道和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作品读后感、影视评论写作比赛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观看优秀的电视作品。
2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电视素养教育
所谓电视素养,是指接触、分析、评估和批判电视信息(语言),了解电视科技运用,思索电视节目制作的思辨能力。所谓电视素养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电视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电视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电视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从个体角度讲,开展“电视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电视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电视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可以使他们对电视传播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通过主动思考,对电视传播信息进行恰当的解构,从而得到求知的满足、身心的愉悦、审美的熏陶、道德的净化提升,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从社会整体角度讲,开展“电视素养教育”,可以创造有利于人们健康生活的良好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使各类媒体起到积极的传播效果,使社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公民,这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和谐、文明发展。因此,各高校要把“电视素养教育”作为旨在“培养全民的思辨与分析信息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塑造国家与社区文化品味的媒体公民”而纳入选修课范围。
加强学生的电视素养教育,一是要提高大学生对电视社会功能的认识,合理对待和使用电视。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外部世界的信息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电视。如何正确认识虚拟环境,如何有效地利用电视,如何正确判断电视信息,都关系到他们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更好地促进自我发展。二是要提高大学生对电视道德观念的认识,确立价值判断标准。针对青年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人生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的特点,电视台可及时组织一些社会学
家、心理学家、企业家等对电视节目进行讲解和点评,逐渐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文化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三是要提高大学生对电视传播信息的利用和判断能力,能创造性运用和开发电视传播信息。要帮助学生掌握驾驭信息的技能,善于对信息及其来源进行评价,善于获取、处理、加工、整理、生产、运用、存贮、整合和开发信息。
3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影视收看条件
充分利用电视传播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必要的收看场地、电视机和电视网络等物质设施,否则,教育无从谈起。一是要在教室、报告厅、学生公寓等场所配备电视机。二是要加强电视网络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建校园电视网络,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制作一些富有本校特色、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如校园新闻及各种专题片、学校政治思想教育或现场直播学校表彰大会、文艺晚会等有益的校园活动,也可将科研带头人物、优秀教师的授课做成专题片,通过校园电视网播放,使全校师生对本校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激励他们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三是接通校外电视网络。如可接通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开通一些必要的像中央电视台频道、中国教育频道、中国体育频道、省市综合频道等,引导学生收看国内外重大新闻报道、优秀电视节目。这既可以活跃大学生生活,充实大学生业余时间,拓宽大学生视野,增进大学生的认知和交流,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还可以利用电视网络进行现代化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相成,李德顺,解析我们的价值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1,(7):37-39
[2]吴小林,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2,(6):66-68
[3]IO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视率惊人[EB/OL]-htcp://cs,xin,huanet,com/xwzx/14/200808/t20080810_1551464,htm,2008—8-10
[4]本报记者,美日西奥运收视率创新高[N],人民日报,2008,8-17(12)
[5]黄怀璞,大学生公寓电视调查报告[J],电化教育研究,2000,(8):64-55
[6]张同道,北京大学生电视收视状况调查报告[J],电影艺术,2001,(5):46-47
[7]张学波,国际媒体教育发展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5,(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