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改革

2009-09-09王玉环

职教论坛 2009年17期
关键词:化工原理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摘要: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生的考核对化工原理课程进行改革,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工学结合;化工原理;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王玉环(1974-),女,河北滦县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从事化工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7-0018-02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举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提高新时期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满足新时代所需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极大的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新的人才方式的提出,势必推动新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改革既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又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不攻破这一难点,就很难办出高职特色,也很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适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化工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化工原理,也面临着改革。

一课程改革目标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优势在于“适销对路”,因此,课程设置要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交替尤其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课程改革方向应与学生职业的能力对接,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方式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能力体系。课程改革力求实现如下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指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来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化工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的内容是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物理操作过程及其设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改革中,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力求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性。(三)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观念

二课程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内容,开发校内教材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针对不同的专业,对《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或增补,力求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更加贴切。建立起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模块,并按照“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开发课程”的原则,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本着“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对该课程的传统内容实行必要的整合。参照化工操作工、无机反应工、有机合成工等工种的职业标准,把“化工总控工”和“化工操作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架构新的课程内容

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见下图。

教材改革是实施工学交替的一个重要条件。开发校内教材,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与企业现场兼师合作,工程项目开发和企业创新技术融高职教学与技术培训为一体,建成融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的工学实用教材。学生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做”于一体化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实施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的需要,改变传统“黑板加粉笔,大班课堂授课”方法,理论教学根据所学内容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见表1。

为使课堂教学更具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教研室的教师用了近2年的时间开发了本课程的部分内容如设备结构、工艺流程等教学课件。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往上课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形式生动直观、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循序渐进,有助于教师讲课艺术的提高和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以提高教学质量。

突出的现场教学,学生进入校内实训车间或在教师和企业的组织与配合下进入企业生产现场,伴随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学习,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直接接触实物设备,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设备有了直观了解,加深印象,能够较好地理解设备的构造、用途和生产装置的工作过程,有效地和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了起来。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化工原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工学结合”人才模式,实践教学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织组完成,效果较佳。加强教学环境建设,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学环境的建设主要分两部分,一是的加强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二是加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校外实训建设,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利用企业设备资源来培训学生。形成校内外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工学结合”质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有了以上的教学环境,实践教学体系也相应产生,见下图。

实践教学内容上,我们对实训大纲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实训的基本操作:有选择地减少或合并了部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校外实训的综合性实训。

实践教学的改革,也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上,改革实训室的运行机制,校内实训室实行开放式管理,除课内实训之外,课余节假日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申请课余时间到实训室进行学习,并安排4名实训教师轮流进行学习指导和管理工作,以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本门课程及有关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训练,是对学生综合检验过程。结合“工学结合”提出新的培养模式,我们对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做了如下调整,见下表。

下厂实习是“工学交替”的产物,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学校与合作单位协商,利用寒暑假送学生到企业现场顶岗实习,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也会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大兼职教师比例,改善“双师”结构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大的动力来自教师,这是个很好的基础,但最大的阻力也仍然来自教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开展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我们依托企业,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上采取了四项措施,培养的学生更好地与企业“无缝对接”:1、从企业引进在一线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给学生兼课,开设讲座。2、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为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指导课程建设。3、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通过在企业里实习,一方面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更加了解现代企业需要怎样的技术工人,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目的性、实用性。4、鼓励教师以各种形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考取国家承认的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四项措施使课程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对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五)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责任由“校企”双方共同来完成,因此对学生考核评定也要“校企”多方来完成。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并进行量化,统一标准,以求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新的评价体系中。打破单纯以由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现状,是由多维评价内容,多元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方式构成。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为考核主体,二级指标作为具体的考核内容。并规定各考核内容的权重和评价方式。见下表。

猜你喜欢

化工原理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
数学定律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关于《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