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历史过程与方法教学初探

2009-09-08熊勇民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课标高考

熊勇民

摘 要: 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历史过程与方法教学,突出学科的教育功能又不回避历史教学的高考考试功能,针对“一标多本”,教学要围绕课标展开,教师应该将历史教学提升为学生认识社会与应对新高考的方法论,从而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关键词:课标;高中历史;过程与方法;高考

2006年9月,我省高中开始全面使用新教材,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全新的变化。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其核心的功能是人格发展功能,即“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假如我们过于注重历史教学的社会认识功能和道德借鉴功能,我们就只需要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一部分就行了。赵亚夫老师认为:“历史教学最高级的有效性绝不是讲出来的,是用多种手段、多种方法和多种视角,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高中历史教学又涉及到高考,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双项功能: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历史过程与方法教学我以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习过程: 从知识中感悟历史脉络,从感悟中品味人生真谛

新课程目标中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历史知识;通过搜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的概括,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课标)这就是学习过程。笔者尝试创设民主的宽松的教学氛围,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养成学生创新潜质及自主学习自主交流的能力,在阅读史料和对各种历史信息做出甄别的基础上,参与调查、讨论、提出和解决历史问题,与他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教师和教材的束缚,敢于和能够独立思考,运用历史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心理和思维品质在一种创新的教学环境下得到熏陶和培养,同时在丰富的历史形象、情感体验中孕育创新的意识。而把教材中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加以高度重视,以点带面,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并从中感悟历史,感悟人生。

例如,历史必修Ⅱ《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一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美国建国以来在传统自由放任的思想指导下所构建的经济制度受到了挑战。思路引领: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实行国家干预和管制的新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说明罗斯福新政是 “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也是美国的制度创新。只有挖掘历史,才能使学生能感悟历史,并从中感悟人生。如引用炉边谈话材料:“罗斯福担任总统后,为了让普通民众更好地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实情,避免恐慌,每周通过无线电向全国民众发表谈话,用平和的声音向他们介绍政府已经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还有什么需要做。”提问:材料展现了罗斯福总统怎样的人格风采?(直面困难、坦率果敢、信念坚定、无所畏惧、为民着想、勇于战胜自我的人格风采)。在美国历史上,他同华盛顿、林肯是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时代的三位杰出的美国总统。古今中外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人物,应该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与时俱进,对历史发展做出贡献,又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人,罗斯福正是这样的人: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通过学习这段历史,“史论结合,史从证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方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

二、学习方法:从认识中找规律 从理解中寻思路

“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过程”指的是学习历史的一般过程,“方法”指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即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学法指导。“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如何操作,即程序性知识)来学习什么知识(陈述性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程序性知识)。从认识论看,学习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它遵循着认识活动的普遍规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看,学校教育中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其中包括由教师到学生,再由学生到教师间的信息输入——储存——加工——提取——反馈两个基本环节。

因此,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主性探讨的引导。针对新课标特点,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

三、训练与思考:提高对高考题中的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作为历史课程考试中的一大基本题型,材料解析题,它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下列几种能力的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这些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指导学生通过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信息,即材料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搜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学生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分以下步骤展开:第一、先读设问,后读材料,首先通读问题,找出问题的中心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的。联想:链接到教材相关内容思考。第二、提取有效信息: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回顾教材知识,学习的观点。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如正文中或材料的开头或摘自的出处等,第三、解题,通过联系法、提炼法、归纳法等提炼有效信息。

例题: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选取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综)》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 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材料一表明从西周到战国产量大幅度提高,主要说明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其原因可以从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回答,只要课本所学知识就可以。

材料二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解析:材料二英国农业的发展则与圈地运动、新技术和农业机械的运用有关。英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是相互促进的。要紧紧抓住和依托材料,并且结合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进行分析,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并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解析:把粮食产量的阶段和中国农业政策结合起来去分析。三段材料农业的发展都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及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相关,要抓住这条主线。

2.解题能力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所谓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考查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种事物的空间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能力。学生应该如何对问题进行表述呢?

第一 紧扣题干中的主题词,作为主语,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历史名词)进行表述,尽量避免口语性的表述。

例如:( )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美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历史名词)进行表述中要使用 “市场、资金、劳动力”名词,进行解题。

第二 结合史学理论即历史学科方面的理论或者是其他学科多个方面的理论。正如刘芃在《综合考试与综合能力的定位分析》中说的,“理论联系重在强调理论的实践意义,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和在实践中对理论的科学发展,这反映了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作用。”

第三 紧扣题意。运用题干中的设问,通过知识迁移,活学活用,如问题中的“依据材料”或“根据材料”这些语句其实是提醒学生要从材料中组织答案。这就隐含了教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一定联系。再如“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提示学生要运用教材知识而不是仅限于材料中的信息组织答案。

第四 表述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观点不能前后矛盾,并紧扣中心,不离题。

如(接上题2009高考浙江文综)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余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思《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1.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本小题主要是结合材料与教材知识进行解答,题干中已经有提示了“新能源”问题而 “结合所学知识”中包括教材中已学习过的人类如何面对“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迁移。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论述。

当下高中历史教学有双重功能:学科的教育功能与高考的考试功能。前者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后者是学生的乐学目标.“生活借助于历史。”历史学科的认识功能,无外两种理解:其一,培养人的自我觉悟,即从文化(思考的轴心)的角度深化对人与人的活动(社会的性质)的理解;其二,完善人的哲学思想,即从哲学(思想的真实)的角度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的性质)的理解。历史教育的学科功能与历史学的功能有一致的地方,例如“鉴往知来”的功能等。但是,历史教育因为是针对学生进行文明史教育,较之“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它更为显性和直接。总之,历史教育的功能,视学生的接受以及接受后所反映出来的发展倾向为指针。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最根本的任务。

[参 考 资 料]

[1]齐健,赵亚夫等.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序论〉,2003.

[2]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资中筠.也谈罗斯福“新政”[J].国际经济评论,1998(4).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过程与方法课标高考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准确理解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与方法之我见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关于全班同读一本课外书的阅读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探究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