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现状浅见与反思

2009-09-08刘启贤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公开课新课程教材

刘启贤

众所周知,世纪之初的课程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课程改革给比较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综合学习能力提高了。老师重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新了教学理念,提升了课程意识。课程改革可谓轰轰烈烈,成绩也是有目共睹。时至今日,回望课程改革8年的漫漫长路,我们不难发现,当最初的热情、兴奋褪去,当各种争议接踵而来又渐渐淡去,课程改革确也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形象画面,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一、公开课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专利,日常课被淡化

公开课向来是一个时代的教育表情,最敏感地刻画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最新走向。公开课往往是一座教育的标杆,为课程改革描绘形象的画面。正因为如此,公开课与日常课是有距离的,而这种距离在课程改革中不可小觑。

近几年来,我们确也看到了,也亲耳听到了许多优秀的课,这些课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之深透、运用之纯熟,令人怦然心动、叹为观止,可仔细一想多半是公开课。公开课当然也能反映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但不容否认,公开课永远都是教师中最优秀的那个群体的舞台,永远都不能成为日常教学精力所驾驭的常态。而日常课是大量的、经常的,是贯穿于一种繁忙而紧张的教学节奏之中的,是关乎千万教师生命常态的职业生活,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但从目前笔者了解的情况看,日常课的变化是缓慢、滞后的,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不少教师公开课上,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热热闹闹,但日常课却又走向“回归”,灌输、训练、繁琐分析仍旧是日常课的主旋律。教育管理者和领导看课程改革的进程总是喜欢听几节公开课。仿佛公开课就代表着课程改革,公开课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专利,日常课的改革却被淡化,成了“春风不度”的地方。

二、喧宾夺主,课堂教学以及主要内容渐渐被虚化

课程改革曾一度让许多教师对“三维目标”充满了兴趣。虽然“知识与技能”仍摆在第一位,可是许多老师却置“知识与技能”不顾,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有独钟。仿佛不把这二者夸张地突现出来,就不能算体现新课程理念。于是许多教师课堂上不读或是很少读课文,不分析课文,不落实语言训练,不具体抠词析句,甚至不纠正学生的错误语言,只是让学生整体感悟、自主探究,结果使得课堂上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朗读的时间太少。课堂上多媒体图片满堂放,教师对着课件满堂问,花里胡哨就好像上信息课,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没有质疑的余地。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是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反而失去了兴趣。课堂上需要落实的文本分析被虚化,基础知识训练得不到落实,往往是一堂课热热闹闹,而学生得到的知识信息却近乎为零。

对课程的认识是这样,教材观的发展也不期而然地走了同一条路线。当“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口号风靡基础教育界的时候,大家像是一下子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激动。于是教材被当作例子,有的索性搁置在一边,漫天引用,无限拓展,美其名曰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反正考试几乎不考教材,整理点儿字词、文学常识、理解背诵,让学生背、记、写、默就可以了。语文教材成了可有可无的和其他课外读物价值等同的资源。殊不知,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人是需要有专业底气的。能够超越教材编写者这支队伍的教师毕竟只有少数。语文课堂教材是万万不能虚化的,它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

三、谈“教”色变,教师的职能被弱化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不少教师用所谓的“学习主体性”弱化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使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职能被弱化。具体表现在:①不敢正面要求或批评学生。课堂上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为了不打消学生积极性,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于是廉价表扬、普遍肯定占据了课堂。②对该分析讲解的内容,不敢讲析,生怕被扣上“繁琐分析”、“教师主体”的帽子。不管学生能否理解都放手让学生分析,让学生感悟,对学生感悟、讨论的结果,一概肯定。有时还送上“思维独特”、“有创新精神”的夸奖,以至课堂上出现过类似“西门大官人是时代弄潮儿”等许多闹剧。

四、东施效颦,课程改革正走向模式化

经常听公开课,人们不难发现几年的语文课程改革之后,语文课堂正逐步走向模式化。无论什么课文,也不论是什么文体,也不管学生的学情咋样,教师的教学设计仿佛是一个窑里的砖,“激情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清一色的套路。有的课文根本无需设计繁琐的导入,但为了新颖,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却要用多彩的视频、大量的资料,挤占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有的拓展延伸更是与文本一点关联也没有,却非要拼凑环节,仿佛舍此就不是新课程改革。

反思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我们需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我们必须明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特别是农村,许多问题还远未到位(有时间到农村的日常课上走一走,就会感到这并非危言耸听)。因此,教学改革必须首先热切关注日常课,让日常课与公开课同行,使其距离达到最小化,在日常教学中把学生真正解放出来,把教师从传统资源的提供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管理者。

关注日常课还必须关注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因为日常课的变与不变决定于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如果考试制度没有任何变化,我们就很难期待教师会去自觉摒弃纯灌输、训练的教学方式;如果考试评价不能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践,我们也无法奢望教师会愿意花多少时间给学生慢慢成长;如果分数仍是衡量学生和教师的唯一尺度,我们就很难想象多数教师会真心真意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课程改革应与考试制度的改革结伴而行。只有这样,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走向深入,取得成功。

其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还语文以真正的语文的本色。让语文课堂复归本位,返璞归真,让本色语文走进课堂,走本色语文之路。我们既要扎实而有效地使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又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从而剥夺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静静地思考的权利。要让过于喧嚣的课堂安静下来,把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所用去的时间还给学生去自主阅读、独自思考。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讲到需要讲之处,“拨”在应该“拨”之时,多一点“想好再说”,少一点“问后即答”。要善于选择教学策略,努力与每一位学生保持多边对话关系,把课堂对话、自主、合作、探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控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使课堂效益最大化。

毋庸置疑,新课程理念正在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笔者的所思也可能有点杞人忧天,但无论如何,还是让我们重温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语文学习》上的一段话:“要造就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下工夫培养他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本领。千万不能肆意炒作一些漂亮的口号,迷人耳目;也不能醉心于以公开课的表演舞台,谋取若干个奖项桂冠。应去浮躁,去虚夸,静下心来,扎扎实实研究教学,激励第一线的语文教师钟情于语文教育事业,孜孜矻矻,甘为语文教师教育的发展奉献智慧与心血。”

愿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钟情于语文教育事业,并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入奉献智慧与心血。

(责任编辑:梁 媛)

猜你喜欢

公开课新课程教材
教材精读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