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09-09-05郑桂芬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7期
关键词: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改革

郑桂芬

[摘 要] 文章主要从中国文化课的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试图探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文化教学模式,以促进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素养。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教学 方法 改革

一、引 言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要想真正学好一门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学习和掌握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自觉地涉及文化教学,是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而对外汉语教学自觉地吸纳文化教学,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教学原则及性质等问题,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已达成普遍共识。近些年关于中国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主要集中于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的研究,对专门的文化知识教学的研究还相对较弱。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另一方面是专门的文化知识教学。前者一般采用分散式教学方式,学生学到的文化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到了中高级阶段,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必然对这种零散的文化获得方式产生不满足感,这时就应该适时地给他们开设专门的文化知识课,集中、系统地向他们传授中国文化知识。学生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无疑是一种既节省时间又颇为有效的方式,是学习者今后在汉文化环境中开展交际并正确对待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知识积累。当学习者具备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素养时,就会更理解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交际内容和交际手段,也就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活跃在我国文艺舞台上的外籍演艺明星大山和史可达就是鲜明的例子,如果不具备较为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他们不会获得这样的成功。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多年来一直在中级低班开设中国文化课,教学周期为一个学期,并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文化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多方面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扩大知识面,同时促进其对汉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的文化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课程设置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

有鉴于此,2008年1月,我们申报了校级教改立项课题《外国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并获准通过。2008年7月,我们在开设中国文化课的所有中级低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在中国文化方面的学习状况和需求。

二、问卷调查及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3份,以下是对调查问卷的相关统计与分析。

第一个问题是“你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吗?”对此,有47人表示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31人认为一般,5人不感兴趣。

第二个问题是“你希望通过哪种途径了解中国文化?”对此,有33人希望通过文化课或文化专题课了解中国文化,还有很多人希望通过跟中国人聊天、旅游,参加相关文化活动等方式了解中国文化。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和学习热情。

第三个问题是“你希望了解哪方面的中国文化知识?”在各种答案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民俗文化,其次是历史及名胜古迹等。

第四个问题是“你认为中国文化课难吗?”对此,有43人觉得难或非常难,37人觉得还可以,只有3人觉得不难。

第五个问题是接续上一问题的,即“如果难,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此,共有64人认为生词难、内容深是文化课难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文化课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语言水平。

第六个问题是“你认为应该在以下哪个层次的班级开设文化课?”对此,有60人认为文化课应在中级高班或高级班开设。

第七个问题是“你喜欢目前文化课的授课方式吗?”对此,只有20人表示喜欢。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的文化课设置及教学尚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受其汉语言水平的限制,学生对中国文化课内容的理解与接受存在一定的障碍,我们必须考虑学生汉语水平,选择合适层次的班级开设中国文化课。其次,文化课应该以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的形式开设。经统计,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或不太感兴趣,如果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展文化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次,中国文化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应从中选择适当的文化知识切入点,满足学生的需求。最后,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的文化课一直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文化课程调整与改革

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从2008年9月开始,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及汉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对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的文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1. 调整文化课程的设置

中级低班的绝大多数学生只学过一年汉语,汉语水平相对较低,在中级低班开设文化课,授课难度显然超出了学生的语言水平。因此,我们决定取消中级低班的文化必修课,面向中级高班和高级班开设专题讲座形式的文化选修课,系统地传授中国文化知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教学周期为一学年。在这种新的文化课程设置中,因为教学对象已具备较高的汉语水平,而且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

2. 精选文化教学内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一门课程中对中国文化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是不可行的,因此我们对原有的文化课教学内容做了调整,以真正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学生需要。

民俗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礼记·曲礼上》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特定的民俗文化营造出特殊的生活氛围,它是一个民族和地区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流行于人们日常生活行为、惯制、观念、器物中,要真正了解和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能脱离其民俗文化背景的。因此,文化教学的内容应以民俗文化为主线,同时重点介绍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粹,如名胜古迹、四大发明、神话传说、京剧等,另外兼及中国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观念文化等。总之,要选取有价值的文化点及其蕴涵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作为授课内容,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精华和根基,提高文化素养,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文化教学的效果

之前,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在文化课中采用了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效果非常不好,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兴趣,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度和吸收率很低。因而,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文化教学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在一定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教材、讲义、教师的讲述中,没有在符号中的文化与现实中的文化之间建立起真正的联系,容易使文化学习变成单纯记忆书本上的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文化教学方面则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技术的成熟与完善为中国文化教学手段的丰富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文化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教学内容转换成可视的文字、完美的图像和声音,展现了真实的文化语境,给课堂增添了一份活力和灵气。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弥补了文字、口头表达形象性不足的缺陷,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又能够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特点,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很受学生的欢迎。

我们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北京语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百题》教学光盘,《中国名胜古迹》及《婚俗大观》等光盘,这些光盘内容丰富,使学习者能够接触真实文化语境,了解社会文化现象,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另一种是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他们把广泛收集到的各种多媒体素材进行筛选和重组,制作成画面精美、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以满足文化教学要求。

(2)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文化实践活动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为使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达到思想共鸣,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主题教育,建构知识,我们在文化教学中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教学方式,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体验式学习理论由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性教学为特征”的教学理论,强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参与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实践情境,帮助和指导他们建构自己的经验,激励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教学内容也更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总之,这种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了人本主义色彩。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体验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如讲茶文化时,我们带学生到茶馆,一边品茗一边讲解;讲中国瓷器时,带学生去陶瓷厂或陶瓷专卖店,一边参观一边授课。这样就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教师讲解的文化知识,用更直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文化知识更自然地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

(3)引入案例教学,进行多元文化互动

文化教学不是只教学生记忆一些文化事实,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面对完全不同于自己母语文化的异质文化时,仅凭教师讲解,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尝试引入案例教学法,将提高语言技能与文化学习融合起来。

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学习目的,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中餐用餐礼仪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中国人用餐的录像,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据此列出一些相应的问题,诱导学生找出中外文化差异;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最后由教师归纳出中国餐桌礼仪及其折射的民族特性,借此加深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在这种教学法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获取这些文化信息并将其内化,以用于跨文化交际实践。

案例教学法创建了一种开放式教学环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取教师讲解和学生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其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其他同学的观点发表意见,从而实现多元文化互动。针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现象的讨论必然会激发学生用目的语交流的热情,他们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际交流中得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也逐渐内化。

(4)实施任务型教学法,促进语言与文化习得

任务型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技巧去完成某项任务。随着任务型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任务型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口语、听力、阅读等方面。

在文化教学中也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与文化知识完成相关任务,真正理解所认知的目的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其中,教师是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负责任务目标的制订、学生分组及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教师可根据教授的文化内容设计不同的任务。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位成员都积极收集资料,在课堂外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或直接与中国人交流,获取有关的知识,精选后进行整理,有条件的话可以制作成幻灯片、录像或课件,最后在课堂上演示汇报,再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型教学法鼓励学生在探求、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技能、认知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势必极大地促进学生文化的习得。当然,为确保任务型教学法在文化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这一教学法对教师的组织能力、责任心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使其与传统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相辅相成,颇受学生欢迎。

四、结 语

我们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对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文化课进行了改革,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效果突出。这也体现在以下的调查问卷中。本学期共有25人选修中国文化课,出勤率达到100%。我们共发放问卷25份,收回有效试卷25份。其中,100%的学生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85%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而对目前授课方式的满意率则高达100%。此外,学生还建议我们继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教学和学生参与机会,以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吸收,提高汉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学生的需求与我们的改革目标是一致的,学生的鼓励也给了我们继续改革的动力。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改革,探求更加有效的文化教学模式,体现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最本质的特点,提高他们对目的语国家文化敏锐的感悟力以及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既精通汉语,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1998.5.

[2] 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3] 韩鉴堂.谈对外知识文化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3(1).

[4] 张莹.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模式比较和策略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10).

[5] 李冬梅.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7,8(3).

[6] 程书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继续教育研究,2008(3).

[7] 常峻.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2002(1).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

责任编辑 陈 敏

猜你喜欢

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改革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