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英语学习、教学与科研

2009-09-05熊建辉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7期
关键词:外语专业语言

熊建辉

刘润清,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获北外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学位;1986年获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副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顾问,兼任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语专业委员会顾问;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发表70余篇有关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论文,曾主持《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情况调查》、《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等项目,负责《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考试大纲》和《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英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制定,多次获得教育部和北京市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奖。

本篇访谈以英语学习、教学及科研三个贯穿刘润清教授英语教育人生的关键词为切入点,既呈现老人学习英语、教授英语和研究英语的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新中国成立60年来英语教育走过的发展历程,尝试探寻新时期中国英语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

记者:您在农村出生,中学学的是俄语,但大学读的却是英语专业;在工作多年后又先后在国内外攻读学位,逐渐成长为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专家。您的外语学习之路可谓十分漫长,请谈谈您个人学习外语的经历和体会。

刘润清:著名的英语教育专家不敢当,不过我对英语学习有点自己的体会。我原来学俄语,1960年进北外后转到英语系。简单的说,我的英语学习体会就是Learning English in Context(在语境中学习英语)。在语境中学习英语的关键就是学习语言的意义,而不是只学习语言的形式。很多人现在都不太关注意义,但其实只有语境才是完整的,只学形式永远体会不到一句话在语境中的优美和力量。比如,我们学习小说或剧本当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可能非常简单,但我们对这句话的力量和美却体会很深,而现在的学生天天做那么多的选择题,很难体会到语境中的语言力量和语言美。

我有幸在改革开放第一年赶上了许国璋先生招收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因为十年文化大革命给耽误了不少时间,所以当时学习的劲头很足。在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我曾打算去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但因为没有钱,只好读了个副博士学位。出国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出国的时候年龄是班里最大的,已经45岁了,在国内我的学生都是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从这点上来说,我特别反对现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比如初中、高中或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出去留学。当时我在班里成绩是第一,同学们都问:你为什么那么厉害?其实,我在出国前就把能读到的英文专业书籍都读过了,而且还给硕士生教了一年语言学。在英国我只读最新的书,一年半时间所读的书等于别人多年读的书。现在很多学生出国并没有做好准备,要选择什么方向学什么都不知道,花了很多时间、很多钱,可连国外的新书都来不及读,真是浪费啊!出国学习,不是越早越好;而是准备得越充分越好。

记者:中国现在是名副其实的英语教育大国。据统计,中国目前学习英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一方面,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直到大学、甚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仍然在学习;另一方面,各种外语培训机构也推波助澜。有人认为这种“全民英语主义”有点过了头。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刘润清:我和其他学校一些学者在一起讨论的时候都认为:小学开设英语课的事情,第一,这个事情是没有经过论证的,可能带有很大的个人意志成份;第二,我们确实没有那么多师资,尤其是在农村,很多老师中途改行教英语,他们学的不是英语专业,到外面进修一个月英语,回来后就变成英语老师了。他们现在已经教了不少学生,不达标的英语师资把孩子们的英语给教糟蹋了,以后要改正都很难。

全民学英语,不是说现在过了头,在十年之前我就说过英语太热了,中国人学英语已经过了头。这尤其表现在大学里的教学都受到四、六级考试的影响,教育质量急剧下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学毕业和四、六级挂钩,学生在大学里要花三分之二的时间去学英语,拿到四、六级证书才能毕业,否则就不能毕业。在清华的一些老教授告诉我,他们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入校时很多都是各个省的高考状元。美国一流大学在这些学生大三的时候都来挖人,对这些学生说,你们毕业了可以来我们这里继续学习,我们可以提供全额奖学金;但自从大学开展四、六级考试以来,美国的好大学不重视跟踪我们这些人了,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学生都花时间去过四、六级了,没有花多少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北京、上海、广州都有这样的学生,本来是各个专业领域很优秀的学生,但申请留学时,很多都去不了国外一流大学。美国学校给我们的学生奖学金,看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水平。现在,学生把专业放在次要位置,把英语看得高于一切,这是本末倒置。硕士生招生也用外语当杀手锏,不论专业成绩多么好,英语差两分,就把人才给挡在外面了。

这么多人花这么多时间学英语,结果却是现在我们没有培养出翻译家,没有培养出口译家,而我们现在的本科生、研究生缺乏国学的底子。当年我们学习的时候,朱生豪能把莎士比亚的戏剧翻译成中文,但现在让那些学英语专业的博士毕业生翻一翻,他们能翻出多少来呢?他们的水平跟许国璋、王佐良等老先生教我们的时候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我们在课堂上讲经典,现在很多语言学专业的博士生都听不懂,需要解释半天。真是让人心急啊!

记者:我国启动外语教学课程改革已有好几年,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如新名词新提法特别多、学生倒灌、只乐不教、表扬过头、重游戏和表演、教学多媒体化、学习快餐化,等等。结合当前外语教育研究的现状,您如何看待外语教学中的这些现象?

刘润清:客观地讲,目前教师的总体素质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十年前相比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懂得不少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很新潮,而且英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学生的的知识面比以前要宽,有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也有不少的信息和知识,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我国在多年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但是,在纠正了以往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同时,往往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英语课堂上也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比如,克服了原来的“教师满堂灌”,现在很容易形成“学生倒灌”的问题;克服了原来的教师过分的批评指责学生,现在很容易出现“学生一切都好”(没有批评)的现象;克服了原来的知识性强,趣味性不够的问题,现在很容易把课堂变成“游戏课”和“表演课”;说是要“寓教于乐”,这又很容易成为“只乐无教”。听完十几节课后,让人反思的是:这是严肃的课堂,还是“运动场”和“娱乐场”?学生到底听到了几句正确的英语?40分钟左右的课堂,有多少是有效的教学时间?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让孩子进入这样的课堂,我们会安心吗?

说到急功近利,我觉得一点都没有夸张。我听了中学、高职高专很多课,很多课简直就是闹剧,活动太多了,课文已经被处理掉了,而要学习的语言我却没有听到。比如,我听过一节课,让学生上讲台去辩论,题目是“学生给家长擦车到底该要钱,还是不要钱?”我听后的感觉是:第一,这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能力,没有几个学生用到了书上教的句子,他们说的语言基本上都是自己造的,而且80%的英语都是错的。辩论的过程是这样的:两名学生都上讲台来,一走上来,大家鼓掌,学生介绍自己,然后放PPT,然后大家又鼓掌,就回去了,前后持续五六分钟,这都是在浪费时间啊。学生有三分钟说英语,其他两三分钟时间都是看PPT,这么差的英文,老师还说“Very good,very good,sit down please.”这是在干什么,我要是家长,我真要去告老师!这里有几句是英文?这是什么英文?都是在害学生啊!我是学语言理论的,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输入,输入的质量是保证学生英语优质学习的基础,这包括课本的语言输入质量要好,老师说出来的英文要好。在这堂课上,学生能说出的正确英语基本没有,倒是查了车型,ppt做得很花哨,但有啥用,里面没有英文啊。很多做游戏、表演真是学习快餐,那么多的学习错误都没有人管,看了真让人难受。我承认,本科生和硕士生的知识面比以前更广了,思想观念新潮,计算机技术也熟练,但是英语水平不令人满意:语法、语音错误太多,不会使用,只善于做填空、选择题。他们的论文看上去有板有眼,但内容较空洞,不够深刻。

猜你喜欢

外语专业语言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