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思维沃土 绽放思维之花
2009-09-04覃光红
覃光红
阅读、积累、实践都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和过程,而到了一定的程度,如果忽略对思维品质的训练与提升,则很难再上一个台阶,这就是为何有些学生无论如何死记、硬背、狠练也不容易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学在进行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同时一定不可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提升。
我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思维的训练。下面主要辅以我在教授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必修四过程中所举办的两个活动——时事评论交流活动课《世事洞明皆学问》,游记交流活动课《走进大自然》为例子,谈谈我对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一个人迅速抓取社会本质、问题内质的一种重要能力。培养敏捷力首先要有广泛的涉猎面,所谓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还要有迅速的抓取力,能快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拓宽视野,能培养学生迅猛的抓取力,这是视野捕捉力形成的过程,也是敏捷思维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积累。
以上面两个活动课为例,这两节课在课前都作了大量的工作,都设计了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的一环,要求学生走出校园,拓展视野,认识社会。感悟大自然。《世事洞明皆学问》要求以小组形式,挖掘社会现象或问题。通过一个星期的挖掘,学生分别找到了“中国人权由不得别国评论”、“‘限塑令的利与弊”、“生命与自我保护”、“赈灾与道德义务”、“青少年自杀现象”、“万众一心佑中华”等一系列新近发生的时事。《走进大自然》更是给予学生近一个月的时间去认识大自然,学生所写游记的材料大到大漠,小到雨水,远到法国,近到西樵山、白云山。学生只有拓宽了视野,广泛地认识了社会,才有辨识和提取的能力,才有可能培养出迅猛的抓取力。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思维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重要手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短平快的思维练习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适度的刺激可使头脑更加清醒,并且思维更为敏捷,经过训练的人,思维的敏捷性就会形成一种潜在的能力,在有需要时就能突显出来。如快速限时限字说(写)作文、抢答竞赛、快速阅读述说训练等,都是较好的训练模式。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活动中善于概括、归类,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这些都是思维深刻性的表现。但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虽然分析问题时一般能透过现象去挖掘内在的东西,不过由于社会阅历较浅,知识结构较单一,思维方式也相对单纯,因此往往不容易思考得深刻、到位,也不容易有准确的预见性。
重视对基础的积累,使思维品质从量变走向质变,这是培养深刻性不可忽略的循序渐进过程。
事情、问题的本质往往具有规律性、永恒性、共通性。特殊的现象所展示的只是历史、社会的一个横切面;个别的问题也许能折射整个社会的弊端;某时代的作用、意地能从历史中找到借鉴意义。其实深刻是从基础发展起来的,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认识也就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难以有深刻可言。因此不可忽视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积累,阅读积累、听闻收集属间接经验积累,观察社会、社会实践等属于直接经验积累。比如我开设的时事评论交流活动课《世事洞明皆学问》和游记交流活动课《走进大自然》,也是先让学生打好基础,即多看、多听、多实践,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报刊书籍、走进影视媒体,这就是在积累着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是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分析、综合、归纳问题打好坚实的基础。
抽象、归纳、概括等能力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抽象、归纳,学会发现规律与本质,训练学生学会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想象法,合并同质法,从特殊到一般法,从例子到规律法。等等。
利用阅读教学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这是最普遍的做法,也是最自然而理所当然的做法。
有关思想深刻性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是常见的,一般来说。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文体都有从个别到普遍、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些都是让学生认识深刻性的重要辅导文本。有些文章在捕捉景物人事、论述问题、发表观点方面也很能深入本质,这些内容也要引导学生好好学习。
利用具体的思维训练教学活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是专题性较强的训练方式。
思维深刻性的专题训练,往往目标性更明确,指引性更明确。收效可能更大。如阅读分析、实例分析、思维方式指导和训练等。深刻性虽然与个人思维的成熟性有关,当然这就更要求学生平时养成多看和多思的习惯,但我们也要就学生目前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利用这种品质学会深入挖掘,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归纳概述,学会展望。让学生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思维资源,作出相对成熟的思考,不要表现出比该年龄段幼稚的“稚童化”思维方式。当然,利用现有的思维作出相应的思考,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成熟的思维品质,这才是深刻的真正体现。因此,专题式的思维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
利用身边的资源提高思维的深刻性,这是一种他助式的训练方式,也是一种有效而便利的培养能力的方法。
原因是目前这种集体授课的方式,使每个学生身边都有对自己有利的帮助者,所谓“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因此要引导学生加强交流。老师可以多设计交流讨论活动,在交流、讨论、辩论等过程中,学生除发表自己的见解外,更重要的是别人的见解,有时可激活早已潜伏于思维深处而未及时调出来的思想,我们说这就是思维碰撞擦出的火花。没有碰撞也许就永远沉睡,所以要借助他人催醒、点燃这些火花,多束火花点燃了,就会形成熊熊烈火,将照耀永生。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创造性即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让学生大胆打破常规,要有求异、求新、求变的思想。大胆发散,打破常规,冲出框框,随机应变,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基本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要求学生冲破束缚。主动进行创新思维。
《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时事评论活动课,其中一个环节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这个环节的亮点在于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且不要受别人思想的影响,大胆挖掘新意。这个环节的确活跃非凡,比如对“中国人权”和“外国评论”的现象,经过开放的讨论,学生们的角度就有以下这一系列:何为人权;人权的国际保护和干涉人权问有什么界限;中国人权已在逐步改善;人权是内政,别国无权干涉;达赖喇嘛是藏独分子,企图分裂国家,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立场,英国邀请达赖喇嘛出席中
国人权问题的听证会,是对中国人的公然挑衅;发达国家对人权的理解是两个标准的;如何展示我们国家的人权,让外国普通老百姓都认识中国……虽然学生在评论过程中因认识问题还存在许多认识不深或有偏颇的地方,但因为没有设立更多思维的限制,学生们的思维明显地在这样的思维撞击中擦出了火花。
只要老师们不一棒子打消学生创新的念头,给予学生宽松的思维环境。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就一定能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从平凡走向新奇、从固守走向创新。
四,培养学生析事的辩证性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即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这是一种认识社会的方法论,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的科学指导,它能使人科学客观地认识社会,这样可以避免单一、偏激地认识社会和思想走向极端化。
我们经常遇到这些问题:有不少学生不能理解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与目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有何不同,不清楚不同性质的国家治理国家的区别,不清楚体制、制度、规定等与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不明白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了解所有文化都有其两面性等,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就会只看到他人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只看到黑暗而看不到光明,只看到社会的不足而忽视了社会的丰富性,只看到社会的横切面而看不到社会的发展过程,甚至看不到前途。这种问题表现出来的并非语文问题,而是一种思维的问题,解决不好,影响的是一个人的一生。
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其次要让学生认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有些事件的发生有其特殊性,但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曲折性、反复性,社会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评价问题除了看到其失误、不足之外,也要看到其主流和光明。其实,学生学习的语文课本就有许多辩证思维非常强的好文章,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这些文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一时事评论活动课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比如对中国人权问题的认识,当有学生提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改革,非常稳定地推进我们人权的发展,不能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好几百年的人权相提并论。作为老师,我马上给予肯定,肯定她能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当学生列举了一系列例子证明国外对我国人权的歪曲时,我又马上肯定他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当学生谈到达赖喇嘛等一小撮藏独分子不能代表十几亿中国人民时。我又及时肯定他看到了社会发展的主流……这些肯定其实就是对大家的一种引导。当然,当有学生分析问题较片面时,我也会及时让学生们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以令学生清楚分析问题必须辩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有计划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之外,也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教师的一个肯定,一个解释。一个分析,对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都十分重要。
辩证思维是各种思维的基础,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辩证思维,有了较高的辩证思维能力,学生析事说理的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要让思维之花开得艳丽动人,就必须培土、松根、施肥。有了肥沃的土壤,有了科学的护养,有了适宜的气候,美丽的思维之花一定能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