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新课程语文
2009-09-04祝念亭
祝念亭
笔者曾于不同高中先后询问过多位从事新课程教学的教师:“新课程”究竟新在何处?教师除了说出“教材是新的”之外,其他则说不出其所以然,至于说“教材”新在何处。也不能准确作答。在此,我想围绕“新课程”的“新”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定位,给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教学,给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式下老师们应刷新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围绕新的目标,来重新定位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角色、教学方法。仅考虑怎么教,这是不够的,还要考虑怎么指导学生学;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仅重视教育的结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仅重智育也是不够的,还要重德育。只有如此才能符合新时期语文教育教学的要求。因此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新课程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思想。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努力把握和落实“三维目标”的要求,确定教与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增强我们新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新的教材
新课程使用的教材,包括两大系列,一是必修系列,五大模块(五册1;二是选修系列,十六大模块(十六册)。必修教材,是高中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整合的教材,是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必读教材。必修教材五个模块,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它分别包括四部分内容。“阅读鉴赏”,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品味赏析”的能力,“思考与领悟”的能力,“沟通与运用”的能力,以及“发现与创新”的能力。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加强语文积累;通过阅读“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以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等。(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表达交流”,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板块,这一内容的安排弥补了原来传统语文教材的缺漏,使写作与口语交际有了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教材,这对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表达交流的规范性,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梳理探究”,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语文专题活动。这一内容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动手,合作探究一些问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归纳与整合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求老师们必须认真研究文本材料,科学设计、组织上好这一研究课,不可只停留在形式上。
“名著导读”。主要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旨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生在校三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课外自读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名著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其积累,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形成良好地审美观、价值观,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部分内容不可轻觑、小觑。因此说,仅引导学生读一读“名著导读”的文本是不够的,要认真地组织、科学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
总之“阅读鉴赏”教学内容及要求的变化,“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的增加,这些都是新课程必修教材“新”的有效体现。
选修教材共有16个模块,它包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语言文字应用》等。这些内容很显然是必修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延伸、拓展与强化。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对进一步巩固所学。提升某一方面的认知和鉴赏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将起到非凡的作用。这也是传统的语文教材所不及的。
因此。从事新课程教学的同仁们首先应该全面了解新教材编排的总体特点和要求,了解新课程教材每一个单元的设计思路,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具体的文本个性,然后才能够客观而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每一种新课型、每一节课的教育教学效率。
3,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材,决定我们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实行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如果沿袭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来完成新教材的教学任务,想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那显然是缘木求鱼之举。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不同的课型。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譬如:“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课型,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传授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教材为主,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实际了。应该将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将思考感悟的过程还给学生,将展示机会留给学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以教材为例子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培养能力为主,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学生自主质疑问难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是一个组织者,一个主导者,一个答疑者,任何越俎代庖的做法都是愚蠢的,都是无意义的。
4,新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就是考试成绩,唯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来评价教的好坏。重考试分数而忽略平常的表现,重结果而忽略过程,重局部而忽略整体。
新课程学业水平评价采用了新的方法。语文科必修五个模块,共10学分;每完成一个模块,通过考核(不仅指考试),可获得2学分。选修共16个模块,必须选修完成其中的4个模块,取得8学分。三年共获取18个学分,才算完成语文科学业。高中阶段包括其他学科,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
新的教学评价“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引自《语文课程标摧》)以有利于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现在不少学校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这就是评价模式的有效举措。现在不少高中采取每个学科教师期末都要结合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综合得分,这也是“多元评价”的一种方法。现时的高校自主招生,不仅关注考生平时在班级的成绩位次、在全校年级学生中的成绩位
次,同时还关注考查在校的表现及不同学科的特长(奖励证书),结合自主招生考试成绩,去综合评价考生。海南等省会考成绩按比例记入高考总成绩,江苏省2008年高考,除语、数、外三学科统一高考之外,其他7学科(包括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按A、B、c、D等级计分,纳人高考成绩等。——这些都是新教学评价的最明显的体现。我们相信,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模式会逐步健全起来,完善起来,规范起来。
5,新的高考
我们河南省2011年的新高考怎么考,至少我们现在还不能断言,但从先行进入新课程的省区的高考来看,与当前全国及其他省区的普通高考比较已有明显的变化。
首先是新高考考试科目设置的变化。2008年高考:
广东省: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3”为必考科目:语、数、外;“x”为专业选考科目——在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中选报一科。)
山东省:3+x+1(“3”指语、数、外,各150分;“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1”指基本能力,100分,以考生实际得分的60%记入高考成绩。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江苏: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3”指统考科目:语、数、外,其中语、数各160分,附加题各设40分,外语120分;学业水平测试,为各学科的水平考试,时间安排在高二、高三下期,每科75分钟,在校生可报考两次。成绩分A、B、c、D四个等级。综合素质评价指艺术、体育、研究性学习等项的考试。)
其次是高考考查内容的变化。
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作了较大的调整:一是设置了选考内容,体现了遵循新课改共同基础性相统一的原则,给学生提供了特长与个性的展现空间;二是在选考内容中增设了探究能力的考查,以提高能力考查的要求;三是现代文阅读考查了论述(说明)类、文学类、实用类三种文本,以体现新课标文体分类的特点;四是加强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以体现基础性和实用性。
2008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等省区的新高考基本类此。总之,新高考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较全国其他省区的普通高考有了明显的变化。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的一些粗浅看法与思考,至于如何加大新课程的进程力度,掌握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这需要我们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