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
2009-09-04陈岚戚敏贺梅萍
陈 岚 戚 敏 贺梅萍
[摘要]文章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当代图书馆员幸福感受产生的原因、幸福指数的影响因素和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调查结果等三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从理论的层面上解读当代图书馆员的幸福指数及其相关调查结果产生的原因,期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当代图书馆员真实的心理状态,同时寻求进一步提高当代图书馆员幸福感受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积极心理学;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09)02—0016—03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使用快乐指数(也称幸福度指数)来测量与评估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进入21世纪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这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后物质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导致了人们对幸福概念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升华,幸福已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欲望,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主观心灵享受。从世界范围看,越是物质文明发达的国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就越重视;反之,越是物质文明不发达的国家,越不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也主要有赖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1]。
1当代我国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概况
2007年南开大学信息管理系徐建华教授完成了他的“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项目,该项目自2006年4月开始,历时1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随机抽样,覆盖各地区各类型的图书馆。这是近年来图书馆界第一次从实证的角度,运用心理测试手段,大样本量地探求我国图书馆从业者的主观生活质量,测算我国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尝试,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中国图书馆行业从业人员真实的心理状态和快乐感受,取得了珍贵的实证数据,结果令人震撼而后思。
作为一个图书馆心理学研究的爱好者,笔者一直非常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徐教授的研究成果一经发表笔者便如获至宝,潜心研究,试着用目前正是热门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徐教授的研究成果进行解读。
2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心理学,它从1998年兴起,2002年正式宣告形成,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关于幸福的相关理论正被应用到许多领域。它通过定量定性的研究幸福、快乐、满意等人类一切积极情绪体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及人类积极品质和社会制度的形成过程,来探索人类获得幸福的途径,最终目的是帮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获得幸福。
3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积极心理学解读
为了从理论上更深刻地分析当代图书馆员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原因及各种影响因子的影响机理,以下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从三个方面对徐教授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3.1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感受产生的原因
徐教授的课题组通过对问卷结果分析最终得出当代图书馆员客观测量的“快乐指数”为7.34,主观自我评价的“快乐指数”为7.07。这表明当今图书馆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整体快乐水平偏上,快乐感受良好,整个行业处于比较愉悦的心态体验中[2]。这是一个和大众印象略有出入的结果,图书馆员真有那么快乐吗?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必然有其生存的各种需要,当人的这些心理和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体验到幸福感。这种理论可以追溯到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但这种目标实现后的结果必须与个人或他人心目中潜在的标准相比较,得出的差异性才真正决定一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大小。所以,同样的目标实现,对于标准高的人,幸福感会比较少,而那些标准相对较低的人,将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其次,主观幸福感的产生并不完全由外在的刺激引起,是经过人脑对外界信息主动加工后产生的结果。再次,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的基因和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影响,有些人天生就倾向于比别人体会到更多的幸福,他们天性乐观,对什么事都往积极方面去想,另一些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天性悲观,整天怨声载道,看事物的阴暗面多,光明面少[1]。事实上,人的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它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规律,但更有无序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不断加大了对图书馆的投入,数字化进程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形象,就业门槛的提高使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日益优化。图书馆员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种非盈利性的文化组织,图书馆具有职业保障的优势,且竞争压力相对较小[3],图书馆员在收入报酬、工作稳定等各方面又不低于甚至优于其他行业;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原来景况较差,图书馆员心中的标准线本来就不高,两相比较后,心中获得了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便不足为奇了。
3.2对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影响因素的心理学分析
徐教授的课题组对影响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10个快乐感来源和10个痛苦感来源按被调查者自我感受的重要性,分别进行排序,选取其中具有显著影响的6个快乐源和5个痛苦源进行排序,快乐源由高到低依次为:健康、亲情、工作、收入、环境、人际关系;痛苦源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疾病、孤单、工作压力、收入、人际关系[4]。
积极心理学认为影响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条件、人际交往、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个人期望和先天特质等因素又是其中具有实际意义而又被大多数人关心的因素。那么他们又是怎样影响着主观幸福感呢?以下我们选择影响显著的三个因素进行分析。
3.2.1身体健康状态对快乐指数的影响分析。当代图书馆员把身体健康状态列为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的首要因素,那么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态能否影响到其主观幸福感体验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助于个体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研究证实,对身体健康的主观评价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紧密相关。一方面,身体健康的人较易体验到主观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主观的幸福体验又能通过影响人的免疫系统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一个主观幸福体验强的人,与那些缺乏主观的幸福感体验的人相比,其免疫系统的工作也更有效,所以这是一个良胜的循环过程[1]。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不断衰退,健康更成为广大图书馆员追求的生活目标,这就是为什么图书馆员要把健康排在首位的原因。
3.2.2人际交往对快乐指数的影响分析。在图书馆员的6种快乐源中,排在第二位的是亲情,而亲情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可避免的会有各种人际交往。所以人际关系包括各种交往,如夫妻之间、家人及亲戚、工作伙伴和领导、与朋友的交往等。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进化过程中,首要的问题
是生存和繁殖。要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就必须战胜达尔文所谓的“自然的敌意力量”,如食物短缺、自然灾害、疾病困扰等。显然单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人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他人联合战胜自然的社会性心理机制[1]。所以,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动物,需要亲情和友谊,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总能为人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3.2.3经济因素对快乐指数的影响分析。人们常听到这样的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那么经济因素到底是怎样的影响我们的主观生活感受呢?心理学家迈尔斯从多个方面研究了经济与幸福感的关系,并发现了与我们通常的认识不相符的现象,即经济因素对主观感受的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大。在商品社会中,金钱这个中介物扮演了太重要的角色,它几乎具有一切物品的属性,这就使得金钱的作用在我们心理上的作用被夸大了。而徐教授的调查中,图书馆员只把收入放在了快乐源的第四位,又一次证实了迈尔斯的结论。学术界认为,经济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一个确定的阈值,目前认为人均收入8000美元(也有认为5000美元)是一个阈值。人均收入低于这个阈值时,经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收入越高,幸福指数也越高。超过了这个阈值,经济对主观幸福感就不产生大的影响,或根本不产生任何影响[1]。以中国图书馆员现阶段的收入看,大部分都低于这个阈值,所以收入情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还是较大,这从课题组对收入满意度进行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图书馆员对收入的自我满意度较低、不满意者超过半数,与同行相比,满意度更低,非常不满意者最多。
徐教授的调查结果显示,位居快乐源前四位的健康、亲情、工作和收入与痛苦源前四位疾病、孤单、工作压力、收入是一一对应的。这样的排序结果充分说明了健康、亲情、工作和收入对提高图书馆员的生活质量和快乐指数的重要意义,这不但在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决策上,还是对图书馆具体的管理上都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从这几方面人手,切实改善图书馆员的生存环境,是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员快乐感受的必由之路。
3.3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调查结果的心理学分析
徐教授的课题组以多元线形回归分析为手段,建立了以当代图书馆员指数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5]。通过对方程的标准化系数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是影响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重要因素;课题组在进一步研究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承诺的影响时发现,当今图书馆员工作满意度总指数及其各分指标(获得满意度、组织氛围满意度、管理者满意度)均与继续承诺呈负相关,即工作满意度越高,继续承诺水平越低,这与目前很多领域的工作满意度各指标与继续承诺是呈正相关的研究结果相反,非常出人意料。但这恰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图书馆的行业特征,即整个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公众关注度不够,从业人员缺乏成就感和自豪感,职业自信严重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行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不强[6]。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图书馆员对整个图书馆制度的满意与认可程度。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制度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积极的社会制度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是几个重要的方面。国家层面的积极社会制度的建立,需要国家在各种方针政策的制定方面、社会舆论的营造方面、国家发展计划方面等体现出积极的意义,即要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GDP崇拜”现象,把国家发展理解为一种物质的堆砌,造成了国家公共事业投入不足,与广大民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1]。而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造成了目前制度缺位的严峻现实。试问这样残缺的制度怎么能保障和提高图书馆员的快乐感受呢?
要改变这种状态,在国家层面要继续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提高图书馆行业的社会地位,加快图书馆法的立法进度,使得图书馆制度的建设有法可依。在行业层面,主管部门与行业学会应该加强责任感与凝聚力,完善行业的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关系意识,展现当代图书馆的明晰形象,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与认同。在机构层面,一个单位或团队的工作制度是否积极,则是通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来评判的[7]。图书馆只有在宏观、中观、微观都建立了积极的制度,图书馆员的主观幸福感才会得到保障与提高,图书馆员对图书馆行业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水平才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样一来图书馆的事业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有学者认为:快乐指数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终极标准,民众的幸福感受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是幸福是不会从天而降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幸福的获得必须踏上获得幸福的正确途径。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在幸福的大道上奋发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幸福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李超,徐建华等.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调查主报告[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7(6):20-76.
[3]符艺,李超.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感受比较分析[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7(6):20-76.
[4]田立忠,唐承秀,郑铂.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源、痛苦源排序[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7(6):20-76.
[5]董洁,杜林致.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回归分析模型的构建[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7(6):20-76.
[6]宋颖,徐建华.当今图书馆员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承诺影响的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9):8—12.
[7]陈岚,贺梅萍等.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8(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