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G技术支持的Lib 2.0理念的拓展与实现
2009-09-04张现龙
张现龙
[摘要]3G技术在我国移动通信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我国新的通信革命,同时给基于网络支持的图书馆Ljb 2.0的开发与使用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研究,促进两项新技术的有效融合,对推动图书馆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3G技术;Lib 2.0;研究;融合
[中图分类号]G250.7a[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09)02-o004-03
1前言
随着3G技术研发的进步和国内3G牌照的发放,预示着我国基于图像、音乐、视频等流媒体资源的第三代无线服务方式在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终于浮出了水面,标志着这个由我国制定、国际承认的继欧洲WCDMA、美国CDMA2000之后的第三个3G技术标准(TD—SCDMA)即将在我国实施[1]。未来的3G世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在3G世界到来时,现代图书馆人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推动图书馆工作发展?3G技术对基于Web 2.0而开发的现代图书管理系统(Lib 2.0)又将带来怎样的冲击?这都需要我们在现有工作条件下,积极研究,以推动图书馆工作稳步前进。
2Lib 2.0的产生、发展及工作原则
Lib 2.0是在网络技术发展到Web 2.0后,图书馆借用Web 2.0的人机交互、信息推送、在线浏览等先进技术,为实现图书馆的优质服务而提出的。2005年9月,西方图书馆界出现了Lib 2.0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它要求图书馆在开发图书馆现代化集成软件时,能使图书馆使用者像使用现代网络一样方便、快捷和智能化地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其核心思想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和改善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也就是说,Lib 2.0不是一种图书馆集成软件,而是一种软件开发的思想和理念,它通过这种理念来指导图书馆集成软件的开发。
英国的一家图书馆系统厂商TALKS在自己的白皮书《Do Libraries Matter?The Rise of Library 2.0》中系统而简洁地叙述了Lib 2.0的起源、理念及自己的工作实践,并且给出了Lib 2.0的四个工作原则:
(1)图书馆无处不在(The Library is everywhere);
(2)图书馆没有障碍(The Library has no barrier);
(3)图书馆邀请参与(The Library invites participa—tion);
(4)图书馆使用具有弹性和单项优势的系统(The Library uses flexible,best of breed systems)。
Lib 2.0提出以后,引起了图书馆技术的新的革命。在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图书馆管理自动化设计、可视化软件资源开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特别是在图书馆自动化软件开发设计上,改变了原来呆板、单一的编辑模式和客户端界面风格,引入了具有人性化的、动态友好的Web界面设计风格。如大连博菲特公司在原来图书馆管理软件5.1版本基础上,开发了网信6.0版和6.5版集成系统,新系统和老系统不论在编写语言还是设计风格上都有所区别,在系统子模块如采编、流通、典藏、办公及期刊编辑方面都做了很大改进。特别是在读者检索子模块上,在设计时既照顾了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习惯,又考虑了广大读者缺乏图书馆基础知识又需要检索出有针对性信息的要求,并且在客户端界面上根据Web特点增加了由使用者自己组织界面风格的权利,得到了使用者的广泛好评。目前,该软件已占据河南省图书馆市场份额的70%以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Lib 2.0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无围墙的图书馆[3],读者享有均等的权利,读者参与图书馆建设,建立一个公平、自由、动态的图书馆使用氛围。
33G技术能有效实现并拓展Lib 2.0
3G技术是信息提供者通过运营商的运营承载网络,利用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技术、快速蜂窝选择技术以及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技术和多输入多输出天线技术等高速下行的链路数据传输[4],来实现信息提供者(数据商)和终端客户的无缝链接,终端用户由于使用了无线移动设备,通过网络覆盖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进行资源查询、数据下载和意见反馈等系统操作。
3G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理性的技术选择、良性循环的经营模式,使用户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通过手机上网,就能检索到根据用户的特点量身定做的相关信息,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内容都将极为丰富,信息提供的方式和质量都将有明显的提高,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原来网络环境下通过有线网络链接所带来的弊端,因为在有线连接情况下,无论图书馆提出的口号多么响亮、服务多么到位,读者都必须在某一固定位置实现网络操作和意见反馈,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无缝链接是不可能的。
随着图书馆参与3G产业链开发,图书馆丰富资源通过3G网传输,经过远程服务器接入接出,采用集群呼叫组方式集中处理用户请求和数据库资源的传递[5],实现对用户和图书馆数据库的统一管理。而用户通过无数基站覆盖的网络实现与图书馆数据库的无缝链接。另外,图书馆服务器还提供良好的访问接口和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定制功能以推动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开展,同时在保证数据库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加强数据库安全技术的应用。如:数据库加密、用户身份甄别、网络安全控制等,从而在开放存取环境下,实现并拓展Lib 2.0的服务方式、服务目的和工作原则。
4Lib 2.0应用3G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4.1保持友好人机界面环境,加强个性化软件开发
Lib 2.0的工作目标是建立良好的人机界面,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充分揭示。因此,在设计系统软件时,编程人员一方面利用多年开发传统图书馆集成系统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开发经验和实现技巧,另一方面,他们又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方法,完全利用了网页设计的技巧和特点,结合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对图书馆管理系统应用的行为特点,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界面设计规范,保证了友好人性化的界面设计风格。在界面布局、语义规范、语法结构及名词术语的一致性方面做出统一规定,确保了文献揭示与资源传送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于图书馆资源建设、信息服务、读者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3G环境下,在数据传输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终端接收方式及读者自身特点方面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如数据传输是通过网关服务器、管理中心、基站发射的方式进行传输;在资源利用上,一改原来大数据量文献下载、大屏幕阅读的习惯,而代之以短小精悍、量身定做、动态灵活的特点;在接收方式上,由固定接收改为移动接收;在读者自身方面,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手机特点设计自己具有个陛化特点的界面风格。这就要求图书馆或开发商在软件开发时,一方
面要保持图书馆管理软件的一致性,同时,在开发终端接收软件时,采用WEB框架协议[6],使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定义屏幕界面,这就给Lib 2.0开发带来了新的思维与挑战。
4.2加强与运营商沟通,实现图书馆与用户无缝链接
由于3G环境下改变了Lib 2.0有线传输的模式,运营商的基站分布范围,网关传输率,WAP服务器的接收、发送及缓冲处理功能以及网络安全功能等方面都将影响到数据库资源的有效传输和用户信息的及时反馈,进而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因此,要求图书馆与运营商及时沟通,就服务范围、传输模式、技术标准、服务模块的规格和数量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确保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无缝链接,这也是实现Lib 2.0第二个原则“图书馆无障碍”的基本要求。
4.3改变资源开发模式,确保图书馆没有障碍
首先,在图书馆服务功能模块的开发上,要开发适用于手机用户特点的集成软件,这种软件不但在图书馆资源库上能够有效显现并机动使用,而且可以通过WAP服务器传输、下载到用户手机上,使用户在手机上能像在电脑上方便运行,进行添加、删除和编辑相关数据,保证用户在3G环境下能把Lib 2.0的弹性框架下载并添加到自己的手机界面上,使其能主导自己手机屏幕的风格[7],正如移动公司在动感地带的宣传上所说的“我的地盘,听我的”;其次,在资源开发上,根据手机用户特点,要利用手机查询方便和随身携带的特点,克服手机屏幕小、容量小,受阅读时长限制的缺点,改变需要传输的数据的内容、格式与传输方法,开发出短小精悍、动态灵活的有针对性的信息数据;第三,在信息内容上做出区分,将百科知识、娱乐专题、科研等方面信息做出科学归类。
4.4深化系统服务,鼓励读者参与
在3G环境下,随着手机的便捷使用,图书馆各项服务将得到进一步深化,用户的参与性与创造性也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如:将Lib 2.0和3G网络相结合,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无线短信业务、多媒体彩信业务、随身行的个人定制服务以及新书推荐服务。利用Blong、维基、即时通信、社会性书签等功能实现图书馆与用户的有效沟通。通过这些新功能的开通,一方面,将图书馆的新资源、新信息及时推送到相关用户,保证资源的综合、及时、有效应用,实现图书馆的弹性系统要求;其次,图书馆也可通过新功能的使用使许多因各种原因曾经流失的潜在用户重新回归图书馆;第三,图书馆也可通过吸纳用户的智慧来补充和改进图书馆服务,如:利用用户评论,读者标签等用户创造的内容来充实图书馆网站,并通过功能强大的OPAC使其他读者分享到相关资源,真正实现开放存取的理论构想;第四,图书馆还可通过Lib 2.0服务向手机移植改造再生产成新的信息服务,如读者社区、移动m等来实现信息的高度随身性。在这里,保证读者的参与是图书馆获得崭新生命力的基础,这在传统服务下是不可能达到的。
5结语
3G技术是未来移动通信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Lib 2.0理念体现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将3G技术引入Lib 2.0研发过程中,能使图书馆及时赶上科技发展进程,推动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服务理念的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龙朝阳,王灵.基于3G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8(3):8-11.
[2]苏建华.Ljb 2.0时代OPAC的发展[J].现代情报,2008(1):165-167.
[3]孙红娣.论Web 2.O环境下的lib 2.O及Librarian2.0[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1):137-139.
[4]王江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增强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9-45.
[5]杨一帆.基于TD-SCDMA的数字集群系统组呼呼叫流程设计[DB/OL].[2008-12-04].http://222.21.160.140:90/cddbn/cddbn.Artieles/Y1183267/PDF/index.htm.
[6]刘记.基于Web 2.0的信息有序结构及其测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8(3):38-41.
[7]阴江烽.3G业务在图书馆的扩展应用分析及其关键技术[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4):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