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浅论
2009-09-04熊光明徐忻邓光荣
熊光明 徐 忻 邓光荣
[摘要]概述了信息素质的概念和构成因素,并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方式等进行了总结;论述了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所面临的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09)02—0007—0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逐渐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人类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海量信息中选择自己所需知识,拓展研究,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手段、必要技能。因此,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他们高效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有着“信息专家”之称的图书馆员,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主要对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况进行了总结,进而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1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概述
1.1信息素质内涵
信息素质这一概念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最早提出,他将信息素质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在之后的30多年里,其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目前,国内国外的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质既是一种能力素质,也是一种基础素质,信息素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具备信息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能力,它是信息素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信息技术分析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它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遵守信息检索原则、保护知识产权、不随意抄袭和传播信息、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道德是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2-3]。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与处理信息,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他们在学习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终身独立学习、自我知识更新能力以及在信息使用过程中的自我约束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1.2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概况
国外的信息素质教育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近年来,受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全球化教育的影响,中国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越来越向世界高水平国家看齐,他们先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受到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文献研究、电话访谈、e—mail咨询,特别是在重庆、上海、北京共十几所高校的实地考察中对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概况进行了了解,认为虽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流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各种专题讲座与文献检索课程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对其他大部分普通高校而言,读者信息素质教育较之国外及国内一流高校差距明显,主要表现为:
1.2.1信息获取能力不强,用户自行摸索的居多。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学习模式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还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阅读普遍讲求实用性和娱乐性,盲目依赖网络却缺乏真正的信息检索、选择的能力。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除非在老师布置课题、写毕业论文时,才被动地去寻求,平时很少主动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有关学术信息,除部分研究生与教师外,相当多的学生采用Google和其他搜索引擎,盲目摸索,对图书馆电子资源信息及检索利用方法缺乏了解,对本专业科技文献的快速查找甚为茫然,不会主动地、灵敏地捕捉信息。
1.2.2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近年来,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以开展如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组织专题培训讲座、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为主要方法。但调查结果显示,另有40%左右的图书馆仅采取给新生发放《读者指南》或《读者须知》小册子的简单方法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图书馆虽结合了专题讲座,但一个课时的短时间培训,难免流于形式,走过场,如我校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就采取的这种方式。此外,文献检索课作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除原国家教委在[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对文检课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有相关规定,多年来,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作出新的要求,尽管部分高校对文检课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有所改善,但各高校一般都是自行探索和实践,与其他高校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更缺乏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学内容滞后,至今都没有统一的文献检索课教材,教学模式不灵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实践课时少,信息素质教育效果达不到培养要求。
1.2.3馆员自身信息素质不高。作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重要阵地的图书馆,其馆员自身信息素质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读者信息素质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部分“211”工程学校图书馆对传统的图书馆用人制度进行了改革,馆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仍沿用传统的图书馆用人制度,即图书馆是学校人才引进后的家属及退伍军人安置地,造成馆员智能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及高学历者相对欠缺。同时,由于经费所限,这些图书馆职工信息素质定期培训并未形成,造成馆员自身信息素质不高,并直接影响到本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
2国内信息素质教育新发展
2.1教学模式多元化
如北京大学采取各种短小精悍的专题、讲座与系统教学互补,现场授课与远程教育相辅,小讲义与大教材相结合,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灵活;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采取为相关院系师生做专场文献资源利用的团体培训及个别辅导;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针对学校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有的图书馆馆员还在专业教师的邀请下,走进课堂,与任课老师一起完成某一课时的教学。
2.2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更加广泛
随着高校图书馆对信息素质教育实质的进一步理解,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并不能
完成信息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高校要造就“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意识、熟练的信息技能、自觉的信息道德、利学的认知习惯以及良好的信息表述能力的高素质学术群体和现代社会公民”[4]将需要更多内容的补充,形成全新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很多高校图书馆将培训内容从文献检索能力的教授,扩大到研究能力、信息道德等的培养,开设了“学位或学术论文写作”“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学术研究”“如何进行论文投稿”及保护知识产权等教学,同时主动参与用户的科研活动,将用户培训与其科研紧密结合,使用户在科研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信息素质教育效果[3]。此外,还随着新资源的不断补充,数据库功能和相关软件的增加来更新培训内容。
2.3高素质的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
高水平大学图书馆一方面通过图书馆优越的工作环境及条件吸引了一些高水平的博士、硕士来图书馆工作,充实了图书馆职工队伍;另一方面坚持定期对全馆员工进行培训,内容既包括图书馆基本知识、数字化图书馆知识,又含有英语口语、公共关系等,提高了员工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从而为这些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3信息素质教育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3.1利用社会软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美国图书馆协会在2008年2月的调查显示,在过去五年里,社会软件的使用发展非常快。由于它无处不在、即时通信、无障碍获取、与用户随时互动的优点,国外许多高校图书馆利用Blog,BBS,MSN,QQ等新兴技术来提高用户信息素养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如利用教师的课程Blog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群组,形成一个开放、互动的网络教学和信息共享平台,教师利用其发布课件和课堂作业,并动态跟踪和辅导学生的实习和作业。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实习、讨论、发布和共享资源,并通过教师、学生之间,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无时间空间限制的交流与沟通,不断提高学生应用、分析、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挖掘到更多有用信息,实现信息增值[5]。
3.2与专业课相结合的信息素质教育
尽管国内个别高校有图书馆员受专业教师邀请参与某一课时的教学,但与国外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长期合作教授课程是不相同的。通过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的合作,图书馆员对各学科领域用户的知识需求有了更多了解,使信息素质教育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形成一种整合的课程体系。如美国石溪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图书馆学科馆员通过与教师合作授课和举办各种讲座,开展读者教育培训[6],参与人数较多,效果明显。这也是近年来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发展趋势之一。
3.3一对一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
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在加拿大和美国是十分普遍的,但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却并不多见,即使是个别高校已开始着手实施,但都仅限于本校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对大多数学生来讲,还没有条件享受到这种教育方式。这种一对一的指导过程,就是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随着问题的解决,产生新的疑问、新的探索,再去进行新的查询[3],从而提高他们自我分析、自觉学习的能力。鉴于此,国内大学图书馆应从读者实际需求出发,改革教育模式,将课堂教学与更多地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3.4注意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道德建设
随着知识产权观念的加强,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应注意加强道德教育,引导读者尊重知识产权,要以信息伦理约束自己,合情、合法、合理的利用信息资源,自觉抵制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不道德行为”[7]。
3.5加速实现信息素质教育“自助化”
信息素质教育“自助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提高用户自行获取文献的能力,从而实现用户自己亲自获取信息,即用户获取信息的自助服务;二是通过各种手段实现用户自我教育、自我帮助和自我提高[8]。这种自学、自助式教育模式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曙明.关于开展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5):183-184.
[2]张俊玲.论数字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J].图书馆,2007(2):88-89.
[3]卢培文.学科图书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的作用[c]∥胡越.图书馆学科化、个性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6-269.
[4]洪拓夷.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组织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7(3):42--45.
[5]汪学莲.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信息素养教学探索[c]∥胡越.图书馆学科化、个性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59—563.
[6]屈南,黄柏楼.中美两所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对比研究[c]∥胡越.图书馆学科化、个性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7—232.
[7]沈娟.学科化服务与信息素质教育[c]∥胡越.图书馆学科化、个性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73-578.
[8]韩利凤,郭依群.面向用户需求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创新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