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学生拾级而上

2009-09-03

江苏教育 2009年15期
关键词:分数线平均分纸片

李 新

[片段一]“半个也叫二分之一个”: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到新知的最佳切入点

教师用课件呈现例题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操作、交流,指名演示其中的“分蛋糕”的过程。

师:在将“蛋糕”剪开前,你为什么要对折一下呢?

生:因为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

教师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继续引导学生交流,得出了例题中虚线框中的三句话。也用课件呈现。

师:半个是多少个呢?请自学课本第98页例题下半部分的这些内容(同时课件呈现要学生自学的教材)。

[反思]“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属性之一,学生学习分数的概念,必须以“平均分”为基础。“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建立。小学生判断某种分法是否是“平均分”,一般看“每份分得是否同样多”。而具体的判断方法常有两种,一是看“多少”,即如“4个苹果分成2个和2个”,二是看“大小”,即如“将‘蛋糕对折两边重合后再剪开”,这既是旧知,也是经验。学生还能根据生活经验知道“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于是,认知冲突产生了:“半个是多少个呢?”无法用学过的数来表示,认识新的数成为学生的需要。

[片段二]“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在对话中完成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学生自学课本后: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个也就是多少个吗?

生:半个也就是二分之一个。

师:(继续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并贴出平均分成2份的蛋糕)左边半个蛋糕是整个蛋糕的多少?右边的半个蛋糕呢?(在“蛋糕”上写“1/2”)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同桌间互相说,边说边想分蛋糕的过程。

师:通过自学,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1/2是分数。(教师板书“分数”)

生2:1/2中,2是分母,1是分子,中间的线是分数线。(教师板书“分母、分子、分数线”)

师:根据刚才分蛋糕的过程想一想,分数线可以表示什么?分母2呢?分子1呢?

生: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母2表示平均分成“2份”,分子1表示“每1份”。

师:(指“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指“1/2”)这是这个数的写法。我们一起看着写法读一读。(生读)再看着读法写一写。(生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再用笔在纸上写1/2)

师:(出示一个蛋糕,任意分成2份,指其中1份)这1份是一个蛋糕的1/2吗?为什么?

生:这1份不是一个蛋糕的1/2,因为你没有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

师:平时生活中,你还把什么东西平均分成过2份,得到这个东西的1/2?

生1:我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师:看来只要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反思]教材常以静态的文本来呈现某些结论。学生自学的这部分教材可以划分成三段。第一段为“半个也就是二分之一个”,第二段为“蛋糕图,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第三段为“1/2是分数,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这三段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浅层意思,学生通过自学能看懂、体会,教师的指导应重在让学生体会教材字里行间、文字背后的知识。所以教师呆用“自学——讨论”的方式教学这一内容。讨论时,教师重点1/2导学生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的句式内化为自身的习惯语言,通过在蛋糕图上板书2个“1/2”,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还指导学生挖掘1/2各部分的含义,将读、写法互译,并及时提供反例,突出“平均分”在分数中的作用;最后还让学生将从分蛋糕中学得的知识应用在其他生活经验中。所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1/2概念的初步建立变得扎实、有效。

[片段三]“给一张纸的1/2涂色”:以思维为核心的操作、观察与交流活动

师:我们能将一个蛋糕、一个苹果或一个西瓜分别平均分成2份,各得到它们的1/2。如果给你一个图形,能得到它的1/2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片,请任意选1张。(学生选、举纸片)请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学生折纸、涂色)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做的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学生上讲台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我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分成两个长方形)

生3: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生4:我也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请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么分、怎么得到1/2的。(学生互相看、说)

师:请大家看刚才几位同学展示的图形。他们用的纸片各不相同,但为什么都能表示1/2呢?

生:因为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涂颜色的都是这样的1份,没有涂色的也是这样的1份。

[反思]教材的“试一试”要求学生“用长方形纸折、涂”,实际教学中,我丰富了图形的种类,给学生提供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主要出于以下考虑:“试一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学生体会“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图形的1/2”。如果仅让学生分长方形纸片,就应启发学生找到3种分法,而其中沿对角线折的分法,须剪开后重叠才能“说明2份同样多”,这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但这一难点又不是认识分数所必须解决的。而用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操作,回避了这一难点,却能更充分地说明“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图形的1/2”。而且在交流中,学生能不断变换题材却用同一句式说明自己折、涂的过程和结果,以语言促进思维。

[片段四]“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为迁移而教

师:学了1/2,还想学其他的几分之一吗?

生1:想学1/3。

生2:想学1/4。

……

师:(指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想学的几分之一)请大家再任意选一张纸片,也用折一折后涂颜色的方法,表示出你想学的几分之一来。(学生折纸、涂色)

师:谁愿意把自己“做”的几分之一给大家看,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1:我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生2:我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1/8。

……

[反思]把“想想做做”中的第4题提前至“试一试”后、例2前,能使学生的学习出现两次正迁移。首先,学生在解决“试一试”的问题(即“做1/2”)时,用一张长方形或其他形状的纸片“做”出1/2,并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做”的过程和结果,由此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活动经验,对“做”其他的几分之一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学生“做”各种几分之一,为学习比较“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大小丰富了感性积累,也为这样的理性思考做了铺垫:同样大的圆纸片,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猜你喜欢

分数线平均分纸片
纸片也能托住水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二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2017年-2018年专升本院校录取分数线
平均分一半
两种分法
“平均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