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2009-09-02王炼
王 炼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学情境的涵义及其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提出并论述了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五大途径:巧设问题,设置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关键词】情境教学 作用 创设途径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因而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用自己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灵活运用教材,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部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活力,促进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形成能力。因此我们应深入教学研究和教学探索,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使新课改这朵嫩花能开得更加鲜艳夺目。在语文新教材实践中,就教学情境的创设,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情境教学的创设途径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巧设问题,设置情境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启动思维的钥匙,激疑的关键在于选准问题的“触发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巧妙提问,创设悬念的情境,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习的兴趣,使教材紧扣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譬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掉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如教《孔乙已》时,先说鲁迅先生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已》,为什么呢?接着又问《孔乙已》描绘了孔乙已的悲惨遭遇,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再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户后,他的后果将会怎样? 如果你是法官,对这一案件将如何判断处理?等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引导体验,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让学生认识课文中所提及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其明白事理,并增进其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如在讲授冰心的《小桔灯》过程中,可三次出示自做的“小桔灯”。以实物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实物分析小桔灯的制作过程,意在突出小姑娘的能干,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以实物小桔灯点燃后的光亮激发学生们领悟和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同时,三次出示实物还可引导学生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有利于提高其抽象思维的能力。而有的教师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给他们水、盐、鸡蛋,让他们使鸡蛋在水中浮起来,在实验中,学生要手脑并用,伴随着快乐的情绪,思维受到了锻炼,智力得到了发展,然后再学课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宇宙里有些什么》这篇科技说明文虽然语言生动准确,但宇宙在现实生活中用眼是很难形容的自然现象,仅靠文字讲解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借助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恒星、行星、云团、银河系等彩色立体照片展示给学生,那么这种直观感性的认识自然会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了。电教媒体还可以为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使学生学习有主见。《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教这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说出文题的题眼,“礼赞”一词质疑,学生纷纷提出:一棵白杨树为什么值是礼赞呢?这时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的欲望十分强烈,教师可趁机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黄土高原上抗日军民的英勇形象以及他们的事迹。使课文的片段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形象,激发他们提出疑问,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的形、动、声、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了文章主题意识。
(四)、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而情境教学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使学生成了积极的参与者,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意义。如教读《核舟记》这一课时,在学生自读自译之后,让三位同学上台表演课第3自然段,一位扮演东坡,一位扮演鲁直,一位扮演佛印,三位同学的造型表情引发了同学们捧腹大笑,课文中的第3自然段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轻松诵读几次就会背诵了。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请一位同学在台前绘声绘色讲“美女蛇”的故事,这既训练了大家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增加了愉悦感。学“冬天百草园”的内容时,教师可请一位同学在台前表演捕鸟的动作,看大家能否体现九个表达捕鸟动作的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老师创设教学的最佳情景,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大家的表现欲也得到了展示。教与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目标才会有效实现。
(五)、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正如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所述“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首先让学生口述其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景色描写的语言精妙所在,更深地领悟环境描写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烘托作用。 又如在上《背影》一课时想到: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很难理解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教师可就先讲述了自己父亲疼爱“我”的一个小故事,再让学生讲一个他们的父亲疼爱他的故事。通过讲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从而对文中父亲爱子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这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从日常生活去感悟语言,分析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语文新教材为情境教学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教师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法”,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以上所谈的,既有对其他老师的学习,也有自身的教学实践体验,如有说的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同仁给予指正。
参考资料:
①、《语文教学艺术导论》 钱威主编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2版
②、《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魏书生著 沈阳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③、《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④、《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李庆明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⑤、《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